《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1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作者:刘 静 汪兴福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4   发布日期:2024-9-24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出场有其必然逻辑,是联系当前世情、国情、民情和科情实际进行系统性把握的理论产物,贯穿了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围绕“由谁来创新”“为谁创新”和“如何创新”等问题共同构成科学严密系统的“一块整钢”。作为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创新的理论总结,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意蕴,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创新认识的高度,形成了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贡献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以“思想—战略—行动”不断铺展的完整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向科学进军”、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自立自强”,任何理论的生成,都是植根时代土壤的产物。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需要厘清其出场的整体背景和现实思索。

(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机遇

当今世界“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呈现出多维特征。特征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两者的融汇带来若干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催生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的改变,要求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字经济、量子通信等领域予以研判。大国之间的较量与竞争,不是囿于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了知识、人才和高新技术等在内的综合竞争。通过几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来看,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抢抓机遇、因时而动,近代中国多次错失工业革命发展机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通过取得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原动力,增强发展新动力。

(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科技支撑的动力需要

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内蕴着推进生产力跃迁的发展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赢得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初期,在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资金、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持续投入,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选择。然而,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资源紧缺、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矛盾日渐凸显,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疲软,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发展动力不充足和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1]当前,需要转换发展轨道,加快实现从“要素—投资—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近期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进一步破解过去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从长期来看,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力,不断提供科技支撑。

(三)着眼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科学技术正如一柄双刃剑,厘清其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有助于引领科技发展。伴随着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主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反映出人民群众除了物质性需要,对人际性、精神性、安全性等多元需求有了更多期盼。科技创新不断赋能美好生活,有助于应对和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要坚持“三个面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运用在科技领域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核。

(四)基于对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升的现实思考

科技创新作为系统工程,是创新主体、能力、链条、人才、生态、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关联要素交互作用下的运作过程,需要技术进步、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一起推动。应然状态下,应坚持不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创新动力,形成具有内生和协同共生功能的创新生态系统。但实然状态下,由于科技创新内部系统和外界环境支撑仍存在障碍与藩篱,时而引发“内部失灵”和“系统失灵”状况。从内部系统来看,我国在原始创新能力、高尖端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外界支撑来看,在“两个大局”下,全球范围内供应链、通胀和金融风险,中美之间的科技冲突等影响持续。结合内外因素,新时代理论创新就是现实必然性的时代回音。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由谁来创新”的创新主体

立足系统的层次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个人等,其作用的发挥也不尽相同,需要明确各类单元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从载体来看,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与科技和经济的密切关联,其主体地位应进一步凸显与强化。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其他层次创新主体的作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研发支持,知识制造、传播、转移,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借鉴世界科技强国的成长经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是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周期的有效途径。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可对其它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进行约束和控制,通过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此外,具有创新创造意识、思维、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宝贵资源,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要素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功能,需要在把握企业的主体地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之间的统一性中谋求思路。

(二)把握“为谁创新”的价值取向

科技事业既作为独立的系统存在,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表明其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研究……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2]其一,助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防灾减灾、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生命安全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其二,科技创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塑造科技向善理念。科技发展的实质是人类智慧的无限创造性。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和正视一个现实,即由于种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使现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变得越来越复杂,要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其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美好生活。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通过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以美好生活为蓝图,以绿水青山为底色,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不断推动生活方式样态革新。

(三)明确“如何创新”的多重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的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举,贯穿着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战略性是系统观念的最根本特点,对制定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作用。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当前,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变量,不断影响着国际力量对比和治理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科技创新不仅是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同时也是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战略问题之一。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支撑我国“强起来”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征程,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内在要求与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3]这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政治保证,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团结奋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不断进行强调,凸显了其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统性特征,科技成果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要完成“三级跳”,即打通从“科学发现—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通道,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加速汇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发挥新质生产力颠覆性创新驱动。真正把生产力从“潜在”变为“现实”,不断满足国家和市场需要,回应人民的殷切期待。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一切系统本质上都具有开放性,跟外部环境绝对没有联系的系统并不存在。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关起门的“封闭式”发展绝不可行,反映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求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发展科技创新要敏锐捕捉前沿方向和产业趋势,借鉴先进经验,深化国际交流、分享科技成果,促进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系统的开放性不等同于“彻底开放”,对输入和输出要有所过滤。要求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首先,要培育更多人才。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其次,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赋能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塑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创新驱动系统整合能力,实现“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目标。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实存在的系统,其持续性都是相对的,在保持基本特征前提下,变化时时都在发生,改变某些基本特征的变化迟早也会发生,最终走向转型进化或退化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4]没有基础研究,就难以产生原始创新结果,进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重大成果方面有质的飞跃,不断拥抱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占据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加强战略必争领域,如航天航空、海洋深地探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领域的前瞻谋划,在关键领域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的系统整体性,不等同于组成科技创新各个要素单个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求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组合和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5]一方面,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互相作用。科技创新要素作为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基本保障,它不仅包括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数据等实体性要素,同时也内含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虚拟要素。另一方面,创新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要求科技创新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力争不断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创新动力,通过增强要素之间的耦合力,构建具有协同共生功能的创新生态系统。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犹如双轮驱动,科技创新这个“轮子”要转起来,需要通过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等。例如,在创新主体、能力、链条、人才、生态、资源配置等相关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密切相关,要增强科技创新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性发展。通过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等改革,从制度层面“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立足现实发展需求,从理论上勾勒科技创新的理论谱系,凸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独特的理论魅力和缜密的实践逻辑。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意蕴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内外背景,习近平总书记以“智者见于未萌”的远见,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揭示了科技赋能生产力跃升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中,一方面,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阐释了科学发现中蕴藏的潜在生产力。另一方面,科学创新要通过技术创新的过程,即现代意义的技术创新,方能让生产力由潜在变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样式,体现了劳动本身之“新”,劳动对象之“新”和劳动资料之“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藩篱,立足经济、治理、文化等多重现实需求,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彰显了中国经济话语成果的创新,为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创新认识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内蕴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由于国际环境、国内基础、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理论新境界。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6]是直接立论和发轫于马克思生产力发展学说,结合新时代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尽管需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但动力是抓手和关键。通过转向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引擎,不断破解经济转型的时代命题,推动产业创新,拓展发展新动能。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三)形成了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围绕“由谁来创新”“为谁创新”和“如何创新”等内容共同构成严密的逻辑整体,阐释了科技创新作为系统工程所彰显出的层次性、动态性、协同性等鲜明特征。从创新主体看,在把握企业的主体地位与政府、市场、高等院所、科研院所之间的统一性中谋求思路。从价值取向看,科技创新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支撑人们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从创新举措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把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注重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谋篇布局、顶层设计,体现了系统的全面性和重点工作的突出性,不断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创新。

(四)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贡献中国方案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开放、创新、合作,以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应对人类未来共同挑战;共建“一带一路”铺设创新之路,广泛支持相关共建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共同参与,为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挑战和应对突发挑战提供科技动力,充分释放新技术应用为社会带来的“红利”,推动以科技之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增添福祉等,从而不断为全球科技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3-204.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6.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24.

[4]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4.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96.

[6]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4.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安徽实践研究”(编号AHSKQ2023D070)的阶段性成果。

(刘静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汪兴福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