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1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首页 >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

作者:陈 晶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05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国情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唯一性的悖论、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弊端并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新,是成功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探索现代化的实践,是人类对现代化认识的最新水平,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启迪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推进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书写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成功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和调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环境和形势也出现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探寻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现代化的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实践让人们认识到西方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基于各自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自主探索和开辟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和促进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实现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在吸收有益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和扬弃,不仅为中国自身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一)破解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走上现代化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施工业革命,完成现代化任务,逐步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这一先发者身份让西方自觉充当了世界进程中领导者的角色,根据他们的意愿形塑人类社会,按照他们的意志主导世界交往,创造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版图。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曾被视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蓝本,全盘接受西方经验,不同程度陷入了现代化发展陷阱。在推进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现象,如债务危机、暴力恐怖事件频发、难民危机等社会现象,与“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背道而驰,凸显了西方现代化的不足。历史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之路”和唯一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裹挟下开启现代化进程,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仍存在明显的被动性。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西方现代化”的惯常迷思和实现现代化的僵化模式,展示了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破解了众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历史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之路”和唯一选择。面对西方现代化的难题,以及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成功走出一条人类发展史上实现现代化的新样态,打破了现代化“唯一性”的悖论,证明了实现现代化的多样性。

(二)突破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历程,西方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分化、霸权主义、生态恶化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社会某个领域的简单变革。相反,它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生成。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逐步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避免了西方现代化少数人富裕的弊端。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的政治制度确保了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而且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参与,避免了西方“金钱政治”、民主制度的虚伪性等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国强调文化具有交流互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元多向的特性,打破了“西方高贵”“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悖论。在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建设了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保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西方社会流动停滞和不平等形成鲜明对比。在生态治理方面,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西方现代化推行把美好生态留给自己,把环境问题留给别国的生态殖民主义截然不同,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生态桎梏。在国际交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面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反驳了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悖论。

(三)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

西方现代文明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导致了人的异化,以“物”为中心消解了人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构想,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以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认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2]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注重资本的价值观相比较,它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广大人民的实际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和需求。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消除贫困、保护人权事业的有效路径。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明确了人的现代化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着力克服了资本的无序扩张现象,规范和引导了资本的正确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使人逐渐摆脱被物质束缚、被资本奴役的状态,最终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复归,即回归到人作为主体的地位。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情怀和人类情怀。中国倡导和平发展道路,与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和掠夺实现国家发展不同,中国强调通过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四)扬弃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标志着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更新和超越。苏东剧变后,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彻底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甚至一度被西方学者宣称为历史的终结。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调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指导思想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走向和最终成败,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强大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了从“与世界接触”到“与世界接轨”的转变。在工业发展方面,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避免了苏联过度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不仅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社会主义带来新希望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展示了一种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模式,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在国际上塑造了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的成功典范,其成就和经验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带动了中国国内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为世界经济提供驱动力,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稳定的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也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和贡献,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国际影响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责任和担当,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形象和榜样。

(二)标志着人类对现代化认识的最新水平

苏东剧变后,人们面临着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与探索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成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将现代化打上西方的烙印,遮蔽了人们对现代化本质和规律的客观认识。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以西方文明解构非西方文明,试图按照西方的模样建构世界。随着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不断探寻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不只是西方现代化一种模式,终结了“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使人们意识到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化的发源地,但实现现代化绝不只有西方一种模式。

(三)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而复杂的环境。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引发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4]中国开始深刻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旨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融合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国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这些成就不仅巩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还在根本上改变了自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下滑趋势,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全球竞争与发展呈现出对社会主义有利的新格局,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信心。

(四)启迪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被认为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所有国家的共同梦想。长期以来,传统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主张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全盘引进西方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和价值观念。然而实践表明,这种简单地仿效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路径并不总是奏效。一些发展中国家即使模仿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仍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例如,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不顺利。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现实情况和外部条件,决定了通往现代化之路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非普世模式,也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通用现代化模式。中国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借鉴他国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秉持了与其独特国情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充分考虑了本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资源等因素。事实证明,中国既没有与西方“脱钩”,也没有完全依附于西方。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吸收外部经验的同时坚持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固有思维桎梏,使他们看到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中国不会强迫其他国家复制其发展模式,愿意同其他国家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动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必将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世界意义。

(一)书写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崩溃后,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世界上一些共产主义政党被迫解散或改变性质,余下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了人们所面对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带领中国人民从第二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走出来,“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有力回击了污名和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言论。中国共产党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每个重要节点都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捍卫和挽救了社会主义,并将社会主义带入21世纪。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和巨大成功为低潮中的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

(二)成功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社会革命首先在生产力先进、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是在生产力落后、文明程度较低的国家率先开始。列宁曾说:“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6]正如列宁所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社会主义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回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7]根据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积极探索并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成功探索了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社会主义发展难题。苏联曾经是首个试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国家,但其最终失败,证明了脱离本国实际探索现代化是行不通的。中国从苏联的实践中汲取了教训,将社会主义分为“发达”和“不发达”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还回答了社会主义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解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孕育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本质论、改革开放论和市场经济论”[8]等原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为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重塑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开始和机器的出现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纪元。至此,世界格局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较量和抗衡。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随“多米诺骨牌效应”倒下,而是经受重重考验再次奋起。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出现许多新特征,在“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重振的机遇,也面临与资本主义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总的来看,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垄断地位,从根本上扭转了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开辟世界社会主义新阶段。不仅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形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及传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

(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文明新形态的产生是社会形态和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华民族以其深邃的智慧铸就了长达五千多年辉煌璀璨的文明历程,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9]这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形态。迄今为止,世界上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让人们产生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的错觉。中国式现代化“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10]是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标识性的新生事物。“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和创新……也以自主的规定性创建着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11]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9.

[8]张士海.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及其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9):61-71+155-156.

[9]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01).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1]安昊楠.中国式现代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问题探究[J].教学与研究,2024(02):5-16.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编号YJ2023S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