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1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首页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研究

作者:张艺歆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70   发布日期:2024-8-26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并在此背景下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不断作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回应。本文凝练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六个方面,即源流论、政治立场论、人民情怀论、文化使命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论和文明交往论,并对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论揭示。最后,提出要在科学研判时代大势和现实国情的动态演变中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断进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再造。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作,[1]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必要,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价值和革命性意义中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赜,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不仅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根基所在,更是我国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和珍贵财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全面阐述,强调要科学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诉求、持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回应、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重大关切。可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重要线索,更是以巩固“文化本根”的方式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纵深。

(一)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诉求的科学把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并且提出了“双创”的重要命题。这说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这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的,而非局限于某些特定思想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用,不可能统摄全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切中肯綮“新发展阶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最大实际。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润物无声的重要指导作用。在谈人际关系交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观相融;民为邦本的政德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通;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挺膺担当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相合。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的主体性和精品性特征,体现着其随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提出了文化自信、新的文化使命、“第二个结合”等重要命题。这些重要命题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都必须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展开研究,不断拓展指导文化活动的思想资源。

(二)对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面对新时代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形势,把握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针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召开主题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具体指导,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航向,系统推进文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滋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制度化和体系化方面的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文化强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二十大发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号令,回答了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用内容,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的重要体现。挖掘这一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等哲学智慧,是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路。

(三)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重大关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时代号召全面启动,学术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索。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文化发展目标表述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逻辑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然而,从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视角作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却十分鲜见。因此,加强对这一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本文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即源流论、政治立场论、人民情怀论、文化使命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论和文明交往论,并着重对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论揭示。

(一)源流论: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与“魂”,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根和魂,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3]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民族主体性的角度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从民族的自我对象化改造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外延,从继往开来中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行历史性变革的文化底气。中国共产党并非“移植”或“嫁接”外来文化到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而是寻获二者在理论本性、精神品格等方面的契合点,做到既正本清源又与时俱进。不仅让中华儿女在文化身份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拓展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范围,增强了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政治立场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成为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文化传承座谈会上,不仅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更将“中华文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定位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通起来。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多次会议讲话,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已经深深嵌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深植根于共产党人的内心深处,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有力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4]新时代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现象给全球各国带来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国内又有“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等不良风气时时刻刻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智慧和精神风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无声浸透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扮演好在文化传承和事业领导上的重要角色,肃清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不良现象,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创造良善的舆论文化环境。

(三)人民情怀论:继承发展传统民本思想,不断推动解决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

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从千年封建统治到今天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民这一关键词如星星之火点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兴国梦想。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打破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而兼顾底层民众诉求的政治理念,[5]凸显了一个政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务实风格和现实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思想环节的玄奥概念和虚幻影像,而是在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中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立足新时代,要在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鸿篇巨制中提炼含有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的思想精粹,不仅周涵对中华传统民惟邦本思想的内涵外延,更推动我国在不断解决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四)文化使命论:赓续中华文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智慧给养和动力源泉

《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化”字,体现中华民族面对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的科学态度和价值选择。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历史悠长而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起到维系和赓续作用。例如秦汉时期创造的“共同文化会产生很强烈的感情:共同的书面语、经典著作、官僚机构传统、共同历史、全国范围的教育制度、精英阶层的价值观等”。[6]可以看出,从文化的根本属性是教化人的功能定位出发,共同文化构成一个国家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化,并衍生出民族聚合力辐射到中华大地的每一处,形成了稳定和谐的国家文化共同体,“使其内聚力得以持续增长,实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绵不断和大国构建”。[7]随着全球现代化的逐步发展,传统文化受当代价值审美和时代要求的猛烈冲击,传统文化主体失落、道德文明逐步下滑、文化自信正在丧失、文化大国地位难以自立等问题渊薮。中国共产党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契合的具体内容,发挥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育人功能,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国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再次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不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逻辑延伸和现代转化。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论:挖掘传统法治思想,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治国理政智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其中“自强不息”和“德法兼施”的传统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卓越的社会治理水平。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荀子·修身》的“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塑造了泱泱大国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德法兼施”的社会治理理念为破解经济社会不平等与族群结构的艰难耦合提供制度设计思路,展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政治智慧和人文价值。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9]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展现的“大一统”“法治”“德治”等传统政治理念,从而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规则建构。新时代,妥善处理好社会规范建构、民族权利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等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新挑战,部署好民族事务工作的制度安排,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随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而转化为中华儿女的理论共识和行动自觉,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六)文化交往论:开放包容的传统文化基因决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胸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的开放性的文化思想体系。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大众化要求,为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提供广阔的阐释空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为关键词辐射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文化使命等具有层次结构的概念,提炼出“契合论”“结合论”“适应论”“双创论”等相关论述,作出打造独特文化形态、着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创性贡献。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全球性视野为现代化国家的文化之治提供中国思考。吸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思想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反思。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时代发展演化和我国的具体实际作出准确判断,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新时代阐释,更对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进行鞭辟入里的指导。

(一)科学研判时代大势和现实国情的动态演变,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需要现代化的赋能,但这种赋能不能遵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等级秩序和文明优越的现代化,否则就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时代迷思,呈现出南辕北辙的悲剧性后果。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文化交流碰撞,我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战略机遇期,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要科学研判时代大势和现实国情的动态演变。对外理性应对西方国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的价值渗透和理论灌输,对内妥善处理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因素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外来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文化建设之中。

(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以严密的思维能力深化文化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思想体系。基于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肩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回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发展的基本历程,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根脉”的重要定位,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新的创造性力量,又反过来以中华文明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成长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立足中华文明基础而内生发展的现代化。不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观照,更以严密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对文化建设进行具体指导。

(三)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就如何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感图景:其一,继续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养分,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比如,《共产党宣言》阐明信仰的感召力量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11]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等著作里提出批判性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强调文化遗产对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从话语表达上试图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叙事,更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其二,继续在“第二个结合”的现代化建设中守住文化根脉和延续文明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2]“三个独特”不仅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度,更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凝练出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用好外来文化资源,做好对外文化传播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中,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因素始终彰显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充分激活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根本,就在于文化能够实现“古”与“今”的对话、“史”与“思”的结合,是一个时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现着观念转换与道路选择的双重蝶变,全面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这一重大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展现返本开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方法是“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3]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加快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以纵深的历史视野坚定文化理想,消除外国友人因无知和偏见引起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质疑和误解,让世界看到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9(01).

[2][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1.

[3]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1).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汪亭友,李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2024-01-12]

https://ifffg1b13095ec5284139skcwpowxv

9u6w660kfgfy.eds.tju.edu.cn/10.14100/j.cnki.65-1039/g4.20231225.001.

[6]曹志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定位的内涵、意义和关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1):38-42.

[7]陈乙华,曹劲松.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63-170.

[8]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01).

[10]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58.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