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1-12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张家港沿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作者:付辉辉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96   发布日期:2024-7-22

摘  要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沿江城市新使命新要求的背景下,聚焦沿江城市张家港,考察其产业发展与转型,梳理张家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优势,总结新发展阶段张家港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五个更加注重”,就“链主型”企业示范带动、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品牌作用、产业链完整性以及产业的聚集度和持续性提出路径建议。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沿江产业;张家港  

1983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艘进入长江的外轮抵靠张家港口岸。从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吸引了大量港口工业在此落户,形成了精细化工、冶金、汽车零部件、粮油四大产业集群,港城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3月,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沿江城市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通过对张家港“十三五”与“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份(2018—2023)沿江产业转型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沿江工业是张家港沿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张家港沿江工业转型升级展开研究。

一、张家港产业转型升级基础优势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张家港在体量结构、数量结构、新旧结构、要素结构和创新结构等方面有多重优势。

(一)体量结构:产业层次质态不断提升

《2018年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张家港市冶金、化工、机电、纺织、食品五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分别为44.6%、16.5%、15.8%、12.7%、4.4%;2023年比重分别调整为38.9%、14.6%、22.0%、8.7%、7.0%。总体而言,机电行业由第三名上升为第二名,化工行业由排名第二降为排名第三,冶金行业振荡中发展,均为产业结构优化、质态不断提升的结果。

(二)数量结构:规模企业支撑有力

张家港市民营经济发达,龙头企业与广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为1136家,其中冶金72家、机电409家、化工187家、纺织337家、食品15家和其它116家。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566家,其中冶金121家、机电667家、化工192家、纺织369家、食品20家和其它197家。五年来,净增430家,其中机电行业净增最多,杉金光电、沙钢超薄带等7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投产,可以看出,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投资项目规模看,冶金一业独大局面正在逐步调整,机电行业正成为张家港市工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新旧结构:产业改造转型持续发力

2023年,张家港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9.4%,较2018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周边县市区中,昆山、常熟、太仓、吴江分别为40%、45%、54.9%、52.7%;江阴突破38.8%;2023年,全省平均水平为41.3%。总体而言,张家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在苏州板块中靠后。目前苏州正在打造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市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中的先进材料方向仍有深挖潜力。

(四)要素结构:节能降耗扎实推进

近年来,张家港坚持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三五”时期,张家港共计压减钢铁产能235.82万吨,完成平板玻璃去产能任务1014万重量箱,东沙化工园在省内率先实现整建制关停。目前,从能耗结构看,冶金、化工、电力三个行业耗能分别占规上工业综合能耗的72.4%、9.2%、12.8%;从工业用地结构看,根据2023年最新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全市参评企业占地14.33万亩,其中冶金、机电、化工、纺织分别占地2.99万亩、5.09万亩、2.25万亩、2.26万亩。总体来看,全市能源消耗结构重心在冶金行业,而土地资源消耗结构重心在机电、冶金行业。

(五)创新结构: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全国率先发布创新驱动发展(张家港)指数,首发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首期导入51541家企业,集结全国62213位专家和2621个创新平台,国家级人才计划申报项目数位列苏州县级市(区)第一。2023年,张家港人才资源总量达4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12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20名。全市累计自主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54名,其中1人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184名,苏州“姑苏计划”人才351名,张家港“市领军计划”人才1259名,双创人才资源总量列全省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385件,同比增长36.5%,发明专利净增2371件,同比增长42%;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2086件,同比增长24.4%,“每十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综合指数列苏州县级市(区)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张家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长江大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碳达峰、碳中和等系列战略部署的叠加要求下,产业这一“最厚家底”如何守住?张家港以对转型升级的坚守、对路径依赖的摒弃进行了生动的实践诠释。

(一)坚持以政策为导向转得准

长江大保护启动以来,钢铁、化工、纺织等张家港的传统支柱产业首先受到冲击和影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规定,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定,限制宁波、苏州等地纺织行业规模。2017年以来,张家港实施了一批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淘汰了一批化工企业,整建制关停东沙化工区,整改淘汰了一批印染企业落后设备,传统产业更加注重质的提升。2018至2023年,冶金、化工、纺织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

(二)坚持以项目为王牌转得优

近年来,张家港市年度工业投资稳定在200—215亿元之间,稳中有增,在苏州范围内与常熟、昆山、吴江居投资额第一方阵。增量项目方面,科学部署“4+4”重点产业链,狠抓科技招商“一号工程”,在苏州打造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下,先进材料方向仍有深挖潜力。大力支持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加大改造投入力度,不断凝聚企业转型升级共识,“智改数转”工作走在同类城市前列,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动态全覆盖。

(三)坚持以创新为驱动转得高

近年来,张家港以“创新张家港”建设为总抓手,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突出创新资源集聚、融合、转化。2023年,首创“县域创新格次赋分机制”,首发产业专家创新资源平台,发行全国县级市首单知识产权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全市10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95%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92%以上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来自企业,90%的科技人才企业有研发投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累计达49家,天兵科技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四)坚持以绿色为基底转得稳

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转型,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要素瓶颈的“倒逼”。张家港抓好源头控制和存量优化,坚定不移贯彻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要求,原则上不再新批“两高”项目;沙钢、永钢、华昌等重点用能企业在节能降耗上持续投入,能效水平走在行业前列。持续开展工企评价,用好评价结果,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23年全市参评企业中,冶金、机电、化工、纺织亩均税收分别为10.79万元/亩、7.39万元/亩、26.84万元/亩、8.47万元/亩。

三、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张家港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当前,县域竞争呈现“白热化”,张家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找准定位,闯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更加注重“链主型”企业对产业集群的示范带动

张家港的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布局着手较早,也培育和发展了瑞泰新材、华盛锂电、天齐锂业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骨干企业,但是,还缺乏“链主型”、带动型的行业龙头企业。如昆山引进龙腾光电、合肥引进京东方,都是聚焦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育起了强大的面板产业链优势;而宜宾引进宁德时代、常州金坛引进中航锂电和蜂巢能源,都为其发展成为著名的“新能源之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张家港在谋划产业发展时,不仅要重视产业宽度的拓展,更要重视对产业高度的提升,在培育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的同时,要突出“链主型”企业的培育招引,带动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和壮大,并逐渐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发展产业相互接替、衔接有序、相互贯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协同壮大。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实践表明“不创新就无路可走,善创新才能后发赶超”,但张家港产业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创新战略和创新理念站位不高、创新组织和创新载体支撑不足、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运转不畅等突出问题。因此,应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构建完善协同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产品驱动、客户驱动和持续发展战略驱动为主线,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个性化开展研发工作,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聚焦现场工艺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结构改进,增强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模仿复制的局面;对于前瞻产品,走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协同推进路线,广泛联合社会资源主动探索攻关重大基础共性课题,在储备中寻找成果转化突破点,形成良性循环。

(三)更加注重品牌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作用

终端产品是展示企业品牌的最佳载体,而品牌效应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张家港历来重视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并在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创优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方面,在如何培育和壮大整合度高的终端产品、打造具有全国性或者区域性影响力的产品品牌等问题上,需要长远谋划,从政策、环境和人才等方面系统推进,持续发力。例如,纺织作为张家港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产品长期以来主要是纱线和面料,服装成衣等终端产品比例不足,也缺乏知名产品品牌,导致产品利润不高,且规模不断萎缩。因此,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强化企业品牌培育意识,延伸产业价值链。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为品牌建设提供根本支撑和品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设,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市场认可和价值反馈,为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加速企业科技创新。张家港的机电、纺织以及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未来,要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品开发优势,加快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努力占领价值链高端,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四)更加注重完整性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受《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太湖流域一、二、三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项目”要求限制,近年来张家港加快推进淘汰落后整改步伐,印染行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在纺织印染行业得到有效整治的同时,也使得高端纺织产业链的升级缺少重要一环,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对外产能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机电行业、医疗器械和塑饮机行业对电镀工艺的配套需求,也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全产业链发展优势,保障产业链完整性,就需要立足张家港现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起点谋划和思考加快“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将分散型的印染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和塑饮机企业向专业产业园区集中,通过集中污染处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满足环保要求。同时,发展“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整合产业发展资源,保障纺织和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链的完整性,进一步激活上下游产业链,为逐渐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提供重要保障。

(五)更加注重产业的聚集度和持续性

张家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品牌氛围。但是,相比于“台商投资最密集区”昆山、“世界超市”义乌以及“德企之乡”太仓等周边城市,张家港产业的聚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太仓之所以成为“中德创新合作高地”,一方面,在于通过长久耕耘积攒信任度、重视培养本地人才、培育多元的文化交流环境等方式拥有了卓越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助企成长的发展路径。因此,张家港要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领先,必须居安思危,持续更新优化招商理念,一方面,要持续强化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人才招引,突出以产业链“链主型”企业为目标,招大引强,补链和延链,不断构筑产业链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从城市产业聚集度和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入手,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前布局新赛道,厚植新优势,积蓄新动能,不断提高产业聚焦度,持续打造属于张家港独特的城市产业发展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李炳龙.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J].群众,2023 (19):52-53.

[2]张晔.集成资源、多链融合张家港打通县域创新堵点[N].科技日报,2021-07-19(007).

[3]陶婷婷,郭永海,张秋,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化协作模式探索——以苏州、无锡、南通高端纺织集群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21(03):49-56.

[4]杨文学,马承恩.“千亿县”的阶段特征、发展模式及经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2(12):44-51.

[5]王锋.长江大保护视域下区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以江阴市为例[J].江南论坛,2020(04):16-17+20.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