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9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论人文经济学的民本意蕴与推进机制

作者:徐龙建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   发布日期:2024-4-22

摘  要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和当代中国积极的人文经济实践,具有深厚的民本意蕴,体现为经济维度上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政治维度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文化维度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维度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生态文明维度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眼人文经济学贯穿其中的民本立场,新时代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应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民本意蕴;推进机制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1]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实践和经济实践的生动展现,是承接历史、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探析人文经济学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民本立场是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所在,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着眼人文经济学深厚的民本意蕴,新时代要构建人文经济学的推进机制,通过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筑牢坚强文化基石、凝聚强大主体力量和拓宽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

一、人文经济学的民本意蕴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作为人文与经济双向互动的一门学说,人文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将民本立场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层面,充分彰显了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经济与文化相互赋能、耦合协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民本意蕴。

(一)经济维度: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而“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人文经济学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其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体的共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充分表征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成果享受主体,“在实际上使被剥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5]因此,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显著标志。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富民为始,注重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逐步从重视经济规模的“高增速”转到提高效率和质量上来;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更加做好“分蛋糕”的工作,长期探索、久久为功,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二)政治维度: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6],“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深刻意识到自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鲜明地指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8]党的二大则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合,映照出使命型政党初心使命的精神本源,体现出党的政治素养的崇高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9]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由中国共产党创生而出,其遵循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恪守初心使命,从“人”的视角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重要命题。一方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现实依据,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仅要求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实现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赋能经济增长,同时,还注重生产要素、产业和最终产品在城乡、地区间的均衡配置,进而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财富分配中始终秉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逻辑,积极调整生产关系,致力于形成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高质量发展成果,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文化维度: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同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通过社会实践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0]从而保证大多数人的成果不是被少数人占有,而是为其他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围绕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通过文化给人以思想启蒙、道德教化、精神关照和心灵温润,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气度和境界。同时,通过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不断实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马克思指出:“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1]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将“文化世界”从自然界中创造出来服务于人,使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解放得以实现,有力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维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2]人文经济学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与“文化人”,不仅是生物性存在,还是关系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生活逐步摆脱了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已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但也要看到,人民的生活品质还不高,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文经济学着眼于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相统一,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人文经济学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不断识别出、凝聚起、满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生态文明维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雾霾天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此时,在物质产品较为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渴望油然而生且不断增强。人文经济学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文发展注入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中,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从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人文经济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向生态要效益、向环境要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的发展之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文经济学的推进机制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5]着眼人文经济学深厚的民本意蕴,新时代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为人文经济学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文经济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三是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文经济学筑牢坚强文化基石;四是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人文经济学凝聚强大主体力量;五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为人文经济学拓宽广阔发展空间。

(一)政治保证: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探索创造,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人文经济学推进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人文经济学是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发展新范式,是以中国之经验推动经济学“人文回归”,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才能确保人文经济能够打破经济增长的“人文悖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文化和经济的互融互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走自己的路,人文经济学发展就有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二)经济基础: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7]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时偕行,就不会有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必须着力发展高质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并提供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文经济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为此,要秉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推动经济进步与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做到以物载文、以文化人、以义为利。一方面,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升人民精神文化认知水平,增强人民理想信念,以文艺为载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共同着力,全方位、深层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经济政策创新,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广泛的市场范围内合理流动,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人文经济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三)文化基石: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8]“两个结合”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扎实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应注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促进人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真正实现。

基于此,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思想文化为引领,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宏伟壮阔的人文经济学发展实践中,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滋养人文经济学发展。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府确立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在企业和经济组织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始终做到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坚持“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参照和遵循,从文化的视角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紧密融合,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文经济学筑牢坚强文化基石。

(四)社会支持: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人文经济学发展的现实承载和价值旨归也是人。扎实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必须立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人文经济学凝聚强大主体力量。一方面,要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保持安定团结局面,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要建设法治社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以合理有序的社会生活引领促进经济生活,为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锻造法治思维、提供法治保障。同时,还要以社会治理智能化和社会治理专业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现代社会治理效能,有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凝聚强大主体力量。

(五)生态支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激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能够赋能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绿色转型,为人文经济学拓宽广阔发展空间。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先进发展体系,更好地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个体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新动能。因此,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人文经济学拓宽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显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学将人文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运用,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站上新起点、扬帆新征程,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在促进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上实现“物”的追求与“人”的关怀有机统一,让中国经济成为人文经济的生动彰显,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富有永恒人文魅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264.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4.

[6][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72,372.

[8]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0.

[9]徐龙建,李玉.从辛亥革命看政党素养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J].教学与研究,2022(08):86-9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12][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41.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37.

[1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16]邝西曦,董丝雨.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2-12(01).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1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

[20]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9-9(01).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