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8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高质量对接上海策略研究

作者:占 丽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07   发布日期:2024-2-28

摘   要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高质量对接上海是无锡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关键一步和重要抓手。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方案”和“无锡基础”为无锡高质量对接上海提供可能,结合代表性城市对接上海的经验,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接上海资源、发挥无锡优势、加强两新融合、优化创新生态,实现无锡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与上海高质量对接,为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新型举国体制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提出,要做好“四个统筹”,部署推进区域一体化的“五大任务”,其中“首个统筹”和“首个任务”均是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9.5%,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长三角区域接下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计划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长三角城市群一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理应在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过程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对接上海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也就是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带领长三角城市实现共同发展。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主要成员,高质量对接上海是无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关键一步和重要抓手。

(一)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等,为下一步增强长三角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指明了方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承担了“1+3+3+3”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在发展中将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6个成员之一,无锡必然要以深度对接上海为战略抓手,探索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接与融入,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示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有作为的实绩,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二)推动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集聚了创新、人才、金融等各类要素资源。上海既作为承接海外先进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转移的国际门户,又承担了全国创新策源地以及向长三角地区辐射高端产业的重要责任。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江浙皖三省及周边甚至全国各省份城市都积极在科技创新和(或)产业创新方面与上海建立“关系”,都希望能够对接上海这个创新策源地,激发新一轮的发展动力。作为上海大都市圈主要成员,无锡具有对接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合作基础和对接需求。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无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在增加。对此,无锡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紧跟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以新型产业为重点,以互补型产业为依托,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要,与上海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紧盯上海产业转移趋势,持续优化无锡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上海产业“流出”,提升锡沪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水平,共建锡沪现代产业集群,有利于为无锡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对接上海的可行性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期间,无锡也一直在积极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方面与上海进行对接。无锡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己任,通过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设立异地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等飞地合作平台,加强锡沪科创共生,构建锡沪产业创新共同体。

(一)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方案”为无锡对接上海提供机遇

为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长三角实现跨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上海核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上海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为载体,通过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等,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共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根据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共同推动长三角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份“上海方案”及相应的“上海举措”为无锡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对接上海提供机遇。

1.构建科技创新中心为无锡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提供机遇

为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多项有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方面的“上海举措”为无锡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提供机遇。比如:建立部省市“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启动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云平台,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功能,建设线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依托科技创新承载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创新产品在长三角示范应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推动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打造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浦江创新论坛、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平台,拓展“科技创新券”“四新券”通用通兑范围和领域;通过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科创协同系统。上述协同创新机制、协同一体化创新平台、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均为无锡在科创资源上与上海进行对接提供了广泛的方式和途径。

2.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对接上海产业资源提供机遇

上海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着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围绕长三角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立足上海优势,联动长三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共同推进区域内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在服务业方面,推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力发展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落实《上海市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支持上海民营企业总部依托长三角腹地开拓市场,上述举措为无锡对接上海产业,融入“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机遇。比如在制造业方面,通过“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形式,上海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周边城市进行转移,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形成梯度分工格局,无锡可以通过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业方面,上海的研发设计、法律、金融、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积极引领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转移、外包等形式与无锡的产业形成联动,提升无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而赋能无锡传统制造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园区等形式的合作,深化长三角企业间在研究等领域的沟通交流;通过产业基金推动长三角产业融合,推进各产业长三角试点示范应用,探索各产业区域标准的互通互认,营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为无锡产业更好地服务对接上海产业转移、融入相关产业链、提高无锡产业创新能力提供机遇。

(二)一体化背景下的“无锡基础”为对接上海提供可能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必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江浙沪皖四地产业互补性较为明显,有利于加强产业创新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上海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需要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共同支撑,推动新型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加速落地、延伸,形成创新闭环,增强对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关键核心环节的吸附力;同时对于欧美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长三角共同的创新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为主体的“465”现代产业集群,为无锡在高质量对接上海的科创资源和产业资源方面提供较好基础。

1.无锡的科技基础为对接上海提供可能

在创新战略驱动下,无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升至50.4%;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全国第12位,在地级市中排第2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6%、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无锡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光荣使命,取得一系列成绩,创新型企业群体逐步壮大,科创载体平台加快建设,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比如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2家、市级创新联合体48家、市外“科创飞地”6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等,已初步构建起以重点实验室为引领、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无锡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为无锡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提供了可能。

2.无锡的产业条件为对接上海提供可能

作为承接海外先进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转移的国际门户,上海同时承担着向长三角地区辐射高端产业的重要责任。现阶段,上海产业转移的主流趋势是就近转移,江苏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数量占转入苏浙皖项目总数的52%,是上海产业转移的首要承接地。无锡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与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与无锡构建的“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且两地产业分别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为两地产业的互补性发展、分工协作提供基础。近年来,无锡在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下,加大力度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转型加快推进,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基本完整,产业特色优势逐渐凸显,千亿级产业集群已达到10个,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3个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惠山区智能基础零部件、锡山区电动车及零部件2个集群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有3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位列全国第一;还有2家省智能工厂、3家“灯塔工厂”和4个国家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无锡在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无锡对接上海产业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无锡高质量对接上海的对策建议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引领核心、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主动对接和合作的对象。无锡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与上海主动进行对接,积极与上海科研院所创建创新共同体,加强与上海产业的分工协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的高端现代产业集群,借力上海高端服务业赋能无锡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互补共赢,全力把无锡打造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创新战略支点城市和长三角北翼重要支撑,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整体竞争力。下一步,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代表性城市对接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对接上海资源、发挥无锡优势、加强两新融合、优化创新生态,实现高质量对接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嵌入发展

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上海制定出台了诸多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等,为深化锡沪对接,应该加快构建跨区域的新型举国体制在锡沪两地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政府从顶层设计上规划两地共建科创共同体方案,科技创新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两地产业自发对接,实现政府、企业、产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对接机制。可以参考苏州、徐州、杭州等城市与上海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参与上海制定一些规划、方案或行动计划的经验。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多城市还与上海构建了市、区(县)、企业、协会等多层级、多层次、多方面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如徐州市委统战部组织各相关县级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和企业,与上海市相关各区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对接交流活动,发送合作需求清单等形式,实现两地资源更好对接,加强两地创新协同。无锡也应加强与上海在“顶层设计”方面的互动,积极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重点规划、行动计划的制定过程,将无锡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沪锡对接的重要内容嵌入规划计划。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构建“市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协调各区(县)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市内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为更好地嵌入上海发展提供支撑。

(二)对接“上海资源”实现借力发展

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硬核”和“中心”城市,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创新资源及配套的服务业资源均具有明显的绝对优势。上海在科创方面的人才、平台、机构、仪器设备等资源以及上海的金融、法律咨询、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周边城市会呈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其中包含人才溢出、技术溢出,甚至是平台设备溢出。借力发展必须注重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通过共建各种创新平台载体,积极融入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网络,畅通跨区域创新资源链接渠道。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通过创建资源共享机制、联合设立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建孵化平台等形式,积极对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例如,苏州通过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合作、与上海大院大所联合设立科学研究机构、围绕新兴产业联合开展“揭榜挂帅”活动等形式,与上海在创新协同方面实现对接,有力地提升了苏沪两地的创新协同水平;杭州通过与上海共建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产业转移双创示范基地等,与上海科创资源实现了深度对接。无锡应以上海“资源溢出”为契机,以对接“上海资源”为切入点,梳理上海科创方面的重点资源,通过资源对接推进锡沪科创合作往更深层次发展。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的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的作用,让其充分跑起来,可以利用“创新券+仪器网”这种创新型的高质量科技供给,助力无锡中小型科技企业迈开科研步伐;也可以借鉴苏州和盐城,借力高端的“上海服务”,尤其是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金融产业,助力无锡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发挥“无锡优势”实现合力发展

无锡要注重结合城市自身创新定位和需求、产业创新现状和发展趋势,实现与上海的优势互补。无锡可依托自身优势,结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五大创新型产业为突破重点,积极对接融入上海产业体系,实现与上海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互补、合力发展,共同打造跨区域的高端现代产业集群。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无锡可以凭借其在封测和制造环节的优势,加强与上海在汽车制造、工业控制等下游应用市场开展深度合作,为存储、功率芯片等细分领域设计公司提供代工制造,为集成电路代工厂商提供封测服务;又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无锡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平台、智能终端等领域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应鼓励无锡超算中心与上海机器学习、类脑计算等通用技术企业合作,增强无锡物联网与上海人工智能企业融合对接。此外,无锡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对资源转化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数字化应用场景、智能化改造等方面均具有较强优势,均可以与上海相关产业实现对接,助力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落地产业化,丰富创新成果应用场景,更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

(四)加强“两新融合”实现互促发展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首项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分别是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两者必须有机融合。推进锡沪两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完善两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转化促进机制。加快构建跨区域的新型举国体制在锡沪两地“两新融合”方面的实践。在“有为政府”的引导下,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比如,政府引导建立锡沪两地实体和虚拟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通过构建锡沪两地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问题发布机制、赛马破解机制、金融支持机制,集中两地人才、资金等科研资源共同解决企业生产或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再比如采用“众筹科研”模式,由企业或科研院所等“问题方”发布攻关方向、吸引对此有需求或有能力的组织或单位来“众筹”并组织攻关,该模式在充分调动各方创新主体的同时,还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源头融合”。

(五)优化创新生态助力协同发展

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共同作用,优化锡沪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实现两地创新协同发展。瞄准制约锡沪两地科技创新对接方面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协同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有利于锡沪两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转化促进的科研生态,稳定支持一批由锡沪科学家和团队共同组成的,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共同体,探索构建将两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好的融合发展;此外,通过跨区域协同基金、创新券、产业联盟、“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入金融链、人才链,实现四链融合。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法律制度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创新要素等资源在锡沪两地畅通,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锡沪两地科创资源共享,助力两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市场行情—中国网地产[EB/OL].(2020-01-10)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00813/0001-12344_63344.html.

[2]姚忠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J].唯实,2023(09):60-63.

[3]黄沛,张雪萍,周朔锋.无锡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思考[J].江南论坛,2023(11):20-24.

[4]倪自宏.无锡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8(09):20-22.

[5]章国亮,张春霞,李斌,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实践探索[J].云南科技管理,2023(04):7-11.

[6]申晓勇.从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军民协同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1949-2022)[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7-15+114.

[7]曾立,谢鹏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J].经济纵横,2023(12):29-37.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