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9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作者:李明珠 魏静静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67   发布日期:2023-12-26

摘  要  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积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创人类共同发展新境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理论与实践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胸怀天下成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自身发展,通过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身,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中国共产党主动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最终形成了胸怀天下的价值自觉。

(一)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来源于天下大同的世界理想。“天下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范畴,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大同”等许多优秀的价值原则和文化理念,“天下观”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根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思想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体现了一个美好设想,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对内“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关心社会,人人受到社会的关心,这一理念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崇高而远大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超越性的理想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多次提到“天下大同”的观点,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持久和平、繁荣美丽”的世界。“天下观”已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之中,这是新时代“天下观”的具体表现,适应了当今国际秩序发展的基本需求。

二是来源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国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易经》“和”字有“和善、和谐”之意。《尚书》中的“和”,指“相合、符合”。当然,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所谓“离散不能相和合”。《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在和合文化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基础。

三是来源于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儒称为《大学》的“三纲领”,总括了“修齐治平”内容。之后,“八条目”具体而系统地阐述了“修齐治平”学说,将“修齐治平”划分为八个层次,由“平天下”溯至“格物”,由“格物”推延到“平天下”,每一层都有内在联系,密切关联。“修身”是“修齐治平”的关键和过渡环节。因此,以“修身”为中心,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把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起点亦源于个人修养的提升,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全人类和谐作出贡献。

(二)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是根植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为全人类服务,是少年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天下胸怀。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实现全人类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二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思想既体现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也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渊源。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共同体”可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自然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下,人类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以“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通过合作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氏族、部落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出现,个人脱离了原有的“自然共同体”,进入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虚假共同体”,它依附于“人与物的依赖关系”,人依赖于物,人受物的统治。这种“虚假共同体”不代表全体成员的利益,而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在批判“虚假共同体”造成的种种异化现象后,把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设立为价值目标,无产阶级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并建立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

三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合理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化,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打破原始封闭状态、跨越空间障碍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世界历史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必将超越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说明和概括,因而为中国共产党理解、认识和分析当代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钥匙”。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3]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应从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胸怀天下”的丰富意蕴。

(一)坚持人民主体思想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胸怀天下”首先包含的是“胸怀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印证了这一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人民”,立足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二)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胸怀天下”还包含着“胸怀民族”。近代以来,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民族意识逐步觉醒,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起反抗,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重新团结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解决了中国国内民族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5]这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维护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民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为实现中国梦凝心铸魂。

(三)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胸怀天下”也包括“胸怀世界”。中国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这种世界利益观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擘画高度契合。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擘画,虽跟西方的“乌托邦”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呼吁全人类携手共进,共同面对世界性问题。中国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倡议,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胸怀。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始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态拥抱其他民族。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蔓延,中国秉持着“美美与共”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未来展望

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多角度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理想情怀。

(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即各国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处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国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中,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自“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以来,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怀,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为全人类共同利益贡献力量。未来,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立足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积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多边主义是为寻求和平而诞生的,古希腊时期的提洛同盟被视为多边主义的最早形态,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制度等也是这种交往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协商、多边合作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探索共同治理的主要方向。但在多边主义发展中,一些西方国家采取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与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追求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采取和平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政策,不搞零和博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要继续以“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参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面对资源环境问题,中国要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奉行多边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遗余力地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创人类共同发展新境界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首次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阐释其基本内涵,“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要坚持和平发展。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稳定了朝鲜局势,树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军队多次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未来,要“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7]其次,要坚持公平正义。中国历来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搞零和博弈”,全人类的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来决定。最后,要坚持民主自由。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和实现自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要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开创人类共同发展新境界。

(四)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等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各民族国家之间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地位上极不平等,在全球治理目标上也存在较大分歧;二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这对全球治理造成极大影响;三是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分歧,导致在全球性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面对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8]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要坚持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致力于推动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参与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3][7][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18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

本文系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编号GJ2022B-46)的阶段性成果。

(李明珠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魏静静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