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20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高校科研平台在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李 俏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90   发布日期:2023-11-23

摘  要  高校科研平台作为组织科研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学科前沿的探索载体,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科研发展,还在国家政策导引、经济社会需求、数字化转型、市校共建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道路自信的前瞻探索、文化自信的实践感知、理论自信的自主建构、制度自信的经验总结等方式,涵养了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由此获得的经验启示是:建议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导引,以学术赛事为契机,引导学生提升道路自信,强化家国意识,形塑理论自觉,体认制度优势。

关键词  高校;科研平台;“四个自信”;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平台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大高校都高度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不断加大对科研平台的资金与人才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高校科研平台作为以高校为依托单位或设立在高校的、以开展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各类型、各层次的科研机构,[1]以及组织科研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学科前沿的探索载体,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科研发展,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高校社科类科研平台,通过科研回馈教学的方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变革,深化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老龄化的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制度和技术优势,实现康养服务智慧化升级,探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江南大学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与无锡市民政局于2021年5月联合申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以下简称“基地”),同年9月基地成功获批,成为全国10家养老实验特色基地之一。基地经过两年的发展,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科学研究稳步推进,育人机制逐步健全,在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深入剖析其实现机制,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文章尝试以基地实践为依据,总结高校科研平台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创新做法,以期为其他同类科研平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一、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动因

当前高校科研平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发挥着科研带动与社会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发挥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功能,还需要相关社会条件联合驱动。

(一)国家战略的发展导引

当前,“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生活数字化”。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密集出台了多个重要文件,对养老服务标准、养老服务市场放开、医养结合、养老互联网建设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先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了智慧康养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和专项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倡导“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政策均体现出新发展阶段推进智慧康养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这亟需借助高校科研平台开展前瞻性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总结提炼本土化经验。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地区之一,198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早于全国17年。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41万,占比27.18%,[2]高出全国7.38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预计将以年均4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达154.9万,占比达到29%左右,高龄、失能、纯老(空巢)、独居等老年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老年人需求趋于分化,如活跃老人、低度照顾老人和高度护理老人,有不同的需求关注点,发展养老服务需求旺盛,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增大。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亟需借助高校科研平台探索智慧康养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模式,深入开展相关实地调查研究,强化学生对于经济社会需求的认知。

(三)数字化转型的机会窗口

当前,智慧城市助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而基于信息化、物联网化、大数据化的“智慧康养”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众多地产、技术、服务开发商竞相追逐的领域。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养老机构需要了解养老业务运营的相关信息服务,包含老人入住院管理、护工护理、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等服务;居住在家的老人及家属需要了解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包含老人评估申请、服务评价等服务内容;政府部门需要信息统计、业务监管及指导的信息服务,包含机构星级评定、安全检查、质量监管、补贴审批等。而这些都亟需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探索适宜于养老的智慧康养产品和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及时、全天候的服务。

(四)市校共建的重要契机

江南大学与无锡市民政局、卫健委等部门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前期就合作建有“无锡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市校共建研究基地。2021年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江南大学签署了“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协议,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交流更为频繁。与此同时,当前养老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而智慧养老作为关键突破口,民政系统和养老服务机构逐渐加大了智慧化养老建设的力度,但由于缺少智慧养老系统架构顶层设计标准的指导,在项目规划、技术应用、系统实施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保证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智慧养老项目建设水平,促进养老产业化发展,亟待借助高校科研平台,加强对于相关体制标准的研究,建立“理论—实践—政策—理论”的循环反馈机制。

二、高校科研平台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创新做法

(一)道路自信的前瞻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就在于能够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技术与产品给老龄社会治理带来真正的范式转变,这里面没有太多的经验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需要超前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应用场景、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并选树典型进行宣传与示范推广,为国内其他地方的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为理论建构与政策创新提供经验素材。据此,基地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先后与无锡市政协、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委老干部局等部门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带领学生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惠老助餐服务供给、高品质文化养老载体建设、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智慧康养服务供需协调等)展开研究,总结老龄社会治理的成就与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务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形成高效的老龄社会治理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和现代化目标决定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3]前瞻性地进行道路探索,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实践感知

数字化开启了养老服务智慧化治理的新模式,不仅给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还提升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然而,数字化的深度应用也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突显、技术手段温情不足等挑战。同时,伴随家庭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我国部分城乡居民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出现了疏离、紧张及冲突问题,有关智能技术与产品应用能否替代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关爱等问题已引发了一些伦理争议,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智能社会治理在实现手段智慧化的同时,还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孝老等元素融入其中,促进智慧化与人性化的协同发展。对此,基地先后举办“代际共融: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交流会”“2018代际共融国际学术研讨会”“代际共融经验交流与学术报告会”“首届老年人精神关爱与代际共融案例大赛”“第二届老年人精神关爱与代际共融案例大赛”等活动,倡导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术交流中体认中国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理论自信的自主建构

智慧康养服务是顺应数字化、老龄化、健康化发展趋势的新兴研究领域,也是多学科交叉、多产业集成、多部门参与的实践领域。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康养问题作出了富有洞见的解释,但由于这一领域较新,发展时间较短,当前有关智慧康养的研究成果还较为零散,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难以为国内智慧康养产业与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而展开的供需协同研究相对缺乏,有关智能设备使用方面的宣教与推介服务也较为缺失。基地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城乡社区,以无认知和运动障碍、生活能自理、能积极配合回答问卷内容的老年人为调研对象,对城乡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与服务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提高理论自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康养解释理论与分析框架。

(四)制度自信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领先,在全国率先出台文件推动“智慧养老”发展,确立“11311”智慧养老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项目补贴办法》等扶持政策,牵头编制并发布实施国内首个智慧养老省级标准《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政策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进一步加强对于无锡智慧康养发展经验的提炼总结,基地于2022年5月联合无锡市民政局共同研究制定了《无锡市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建设实施方案》,并于2022年6月发布了《关于征集2021年度无锡智慧康养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广泛征集到全市5区2市共35个案例,形成了智慧康养典型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基地将典型案例融入《老年学概论》《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服务与管理》《农村养老专题》等课程教学当中,结合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医养结合”到“医养康养相融合”的政策演进,阐释中国智慧康养发展选择的道理,帮助学生加深对智慧康养建设情况与发展趋势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动层面认同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高校科研平台涵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经验启示

(一)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提升道路自信

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开设的专业特色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实施“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从单一课堂独白、理论灌输向多维课堂展示、理论与实践联袂的转变,让学生参与成为课堂的亮色。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密结合当下国家政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社会痛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并辅助生动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推动思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教学理念上,着力实现从“教师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让师生对话成为思政课堂的常态。因此,应以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为抓手,从研究学生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

(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强化家国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一方面,结合高校科研平台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学科思想方法与探究实际问题的学习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具体化,再用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进而让学生获得真知,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另一方面,结合高校科研平台开展的实地调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与调研对象的接触与对话,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与民生问题,建立社会责任感,强化家国意识。

(三)以科研项目为导引,形塑理论自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所强调的“自主性”,不仅包括自主研究,更强调以实践为依据进行自主构建,要求以丰富且具体的实践作为知识生产的来源。[4]对此,高校教育教学就不能完全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还需要辅助生动的实践案例进行教学,这就需要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开展的科研项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一方面,聚焦国际国内重大理论问题,引领学生努力追踪学术前沿进行研究选题与写作,不断产出创新性理论研究成果,助力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另一方面,紧扣当下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实践走访与调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形塑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切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以学术赛事为契机,体认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因此,亟需依托高校科研平台组织各类学术会议和赛事活动,一方面要聚焦有重大意义、重大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具有地方实践特色的内容作为会议和赛事主题,引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持续注重学科方向与研究特色的打造,培育高端会议品牌,打造特色学术活动,广泛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吸引国内外高校师生参与研讨,形成高质量的研讨成果,并撰写研究报告及决策建议,强化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认,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彪,严嘉,胡波.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基于某高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数据[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4-7.

[2]无锡市民政局.无锡:全力打造“锡心养老”城市品牌[EB/OL].http://mzj.wuxi.gov.cn/doc/2023/01/28/3870670.shtml.

[3]杜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J].人口研究,2022,46(06):17-22.

[4]陈军亚.“三农”研究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21(6).

本文系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对接模式及社工人才培养实践”、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四位一体’农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编号YJSJGYB22_014)和江南大学2021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国家智慧康养实验基地建设的老年康养社工人才培养研究”(编号JG2021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咸鸣霞】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