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11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书评 首页 >

数字普惠金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解析与经验证据

作者:吴福象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5   发布日期:2023-10-25

在数智文明时代中,数字技术正悄然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从而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先行物质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发布《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多项文件予以政策支持,并且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牵头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进一步落实“普”与“惠”的特性而进行的持续深化,其提供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发展性的金融服务能够成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因此,梳理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社会问题和制度安排十分必要。然而,现有文献真正通过构建兼顾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实情和相关数据真实可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理论与实证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存问题、潜在风险以及现实作用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葛和平教授和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毛毅翀撰写的《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以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创新与政策研究”(编号20BJY114)为基础,以构建适用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为重点,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详细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绿色金融、缩小贫富差距、升级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问题和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作用,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金融平台借贷风险以及省级数字鸿沟等现象给出了新的解释和解决手段,从而为数字普惠金融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逻辑解析与经验证据。与以往研究相比,该著作的特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所构建的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实现相关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中国数字金融的起源与美国硅谷的金融科技有所差异,空谈金融相关理论难以发现和解决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问题。作者基于对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排斥理论等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的梳理,把研究重点放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情况上,一方面对国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在系统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发展沿革以及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从深度、广度、使用度、规模度、涉入度以及成熟度等六个维度和城市、乡镇、农村三个层面量化评价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为金融机构提供对自身普惠金融经营情况的判定标准,为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分析和预测数字普惠金融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提供量化依据,为消费者提供获得较为全面的市场或机构信息的应用方法。

第二,紧扣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的时代主题,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展开积极探索。近年来,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趋势,而作者前瞻性地基于模型推演与实证检验从贫富差距、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户收入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时空演变规律与作用机理,不仅体现了作者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也进一步补充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结合著作中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总结出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事实。在宏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升级都表现出了积极影响并显著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中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果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相较于东部地区来说,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城乡贫富差距的改善作用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更为明显,能够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普惠性金融支持。在微观层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有助于中小企业和普通个体接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有效使用工具,因此,在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范围的同时,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研究思路全面细致,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两面性并就潜在风险提出对策性建议。在数字普惠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如何保障金融科技落地,如何与时俱进地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如何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评估、防控潜在风险等都将成为备受关注并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议题。而该著作不仅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可能的积极作用,还关注存在的平台监管风险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后续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现存问题和潜在风险的研究抛砖引玉。作者基于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推演和时间—空间的探索性数据分析,站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挖掘现有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中的盲区,有指向性地从金融体系规划、交易数据监管、平台风险防控、包容性机构管理和金融科技工具创新等多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议,值得金融监管部门和实务部门参考。

可以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是一本写在中国大地上、兼顾现实关怀与理论探讨的普惠金融研究领域的上乘之作。全书逻辑清晰严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启发性,为金融平台风险防控、普惠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监管体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数字普惠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诚然,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恰逢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还在深入,有关数字普惠金融潜在风险以及业务模式改革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这有待于经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