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20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作者:杨 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41   发布日期:2023-10-25

摘 要  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密码。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价值,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逻辑,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和内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玉汝于成的文化逻辑,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育人模式,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出积极的价值引领和路径探索。

关键词  劳动教育;青年奋斗精神;现实路径;新时代好青年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春最有效的磨砺。”[1]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红旗渠考察时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2]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方式,在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探寻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内在逻辑理路

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二者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守正创新,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传统,同时也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充分彰显,把握理论、历史与文化三重逻辑对于解答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

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二者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科学实践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他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马克思指出,人应该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世界并将世界实践化的能力,提出要用科学实践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人是全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人以劳动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方式,并且人的劳动与奋斗均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具有强烈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培育在具有一般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外还拥有强烈的现实性,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产生育人实效。因此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能够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奋斗精神,也是理解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培育二者内在关系的重要基础。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历程

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在恶劣的环境中培养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广大青年养成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面对解放战争时期艰苦的环境,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奋斗精神教育成为这一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培养了广大青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美德。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亟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爱劳动”作为全民美德之一,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特殊的国情下,劳动教育成为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辛勤劳动中广大青年逐渐养成了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这一时期的青年教育也取得了显著实效。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使新中国实现了由落后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198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4]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坚持劳动育人的方针,向广大青年发出了“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进行艰苦奋斗”的号召。胡锦涛同志也对青年群体提出了“青年要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希冀。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培育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有”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矢志艰苦奋斗、坚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2018年7月2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再次强调,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而就如何厚植奋斗精神这一问题,劳动教育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苦在前、勇攀高峰,彰显了青年奋斗的靓丽底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贡献出了青年磅礴的力量。

(三)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

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其深远的文化逻辑,辛勤劳动与艰苦奋斗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文化传统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一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文化印记深深镌刻于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中。在五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身处救亡图存的生死境遇,艰苦奋斗精神早已厚植于心,成为汇聚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勤劳勇敢、不畏艰苦是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依靠这一品质,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早在传统农耕文明时的中华民族就已将劳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劳动教育也成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教育方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将劳动教育同奋斗精神培育相融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风骨都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二者的融合发展也在文化逻辑上回答了劳动教育何以能够涵养奋斗精神这一问题。

二、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价值彰显

把握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内在逻辑理路,结合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当代青年的新特征,在现实境遇下更能凸显出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集中表现在:劳动教育是培育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奋斗精神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二者共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彰显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个人成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奋斗精神的内在推动,历经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革命年代的战争动荡以及国家建设的艰难推进,中国人民辛勤劳动、顽强拼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新时代青年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较为优越,然而越是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就越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更为重要,也更有挑战性。”[5]劳动作为奋斗精神外化为具体行动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广大青年通过接受劳动教育,将奋斗精神通过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开展这些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自身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创新务实等品质,引领青年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有机结合。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广大青年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能够使青年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身精神品质,形成敢于奋斗、不懈奋斗的思想自觉,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奋斗精神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

新时代下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广大青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一切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思想,赓续弘扬中华民族勤俭奋斗、自立自强等高尚品德。而奋斗精神则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是贯穿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鲜亮底色,更是无数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实践印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群众开荒拓土、星火燎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焦裕禄等一大批劳动者代表用实践诠释艰苦奋斗的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行各业工作者辛勤劳动,缔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团结一心,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劳动教育内蕴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奋斗精神也成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需要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项主要使命就是培养广大青年养成艰苦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指导自身行动的精神向标,最终“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6]

(三)立德树人目标下二者实现互动性统一

遵循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远的文化逻辑,劳动教育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间蕴含着深层次的耦合性互动关系:劳动教育是涵养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奋斗精神是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在支撑,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广大青年的全面发展。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青年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7]尊重并热爱劳动、面对困难不懈奋斗等都是良好的个人品德,也是个人成长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8]劳动教育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和意涵,是促进个体勤俭、节约等品德养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需要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辛勤劳动中树立不畏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以奋斗精神支撑青年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使二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新时代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

立足新时代下的新情况、新环境和青年群体的新特征、新动态,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教育内容上丰富育人资源,在教育形式上创新育人形式,在教育制度上完善育人体系,在组织保障上发挥共青团的育人作用,从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路径。

(一)内容之维:丰富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资源

教育内容是开展教育实践的重要资源,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在内容维度上丰富育人资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结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分析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育人资源更具学理性。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挖掘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开展宣传教育。如艰苦援藏16载,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钟扬;扎根贫困山区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众多乡村女孩圆梦大学的张桂梅;一心为民、倾力扶贫,带领全村人民脱贫攻坚、摆脱贫困,用生命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黄文秀等。这些模范典型生活在我们周围,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体现,是生动鲜活的育人资源。同时,“典型宣传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教育干部群众、凝聚人心力量、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功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二)形式之维:创新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依赖于内容并对内容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除了丰富育人内容外,还需创新育人形式。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立足现实环境的变化,结合青年群体的实际状况,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规律,积极应变、主动创新育人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首先,要继续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有机统一。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为青年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和场所,共同助力培育青年形塑奋斗精神。最后,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事业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持续奋斗,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奋斗精神和意识。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手段方式,更好地培育青年形成艰苦奋斗精神。

(三)制度之维:完善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育人机制

在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形式的同时,新时代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还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方面,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育人要素,在制度建设时要厘清劳动教育与奋斗精神的理论联系、历史传统和文化联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等相关论述为思想指导,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青年群体的新特征,以制度设计强化科学规划、以体系构建强化系统提升,努力构建一个层次分明、要素合理、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内在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准确把握并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的发展理念,从育人主体、育人阶段、育人要素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思考与构建。如在育人主体上,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育人阶段上,贯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等各个学段,形成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全过程逐步递进、贯通一致的制度建设。在育人要素中,尝试构建理想信念引领机制、奋斗榜样示范机制、精神文化宣讲机制、日常实践动员机制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机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的监督、促进、激励、反馈等机制,使青年奋斗精神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常态化的育人体制机制。

(四)组织之维:健全劳动教育涵养奋斗精神的组织保障

教育实践的有效推进需要组织有力保障,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要发挥以中国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组织的保障作用。百年来,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工作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要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作用。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10]其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要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青年群体呈现出的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青年劳动教育和奋斗精神培育。最后,共青团要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好组织、引导等保障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奋斗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涵育青年奋斗精神做好组织保障,提高育人实效,真正做到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在奉献中涵养品格、在奋斗中服务他人,更好地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扬以劳动教育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努力培养青年不懈奋斗、奋勇向前的精神品格,彰显靓丽的青春底色,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最终实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1]

参考文献:

[1][7][8]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8,173,212.

[2]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0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5][6]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9]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新时代典型宣传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21,(02):25-2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2.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本文系202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涵育的理念与机制研究”(编号2020-B-004)和2022年度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研究”(编号20221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咸鸣霞】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