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9-21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城市文旅融合的模型构建与实践进路

作者:邓勇勇 魏向东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15   发布日期:2023-9-25

摘 要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品格和气质,文旅融合是传承和保护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常州为研究对象,阐述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时间梯次顺序,提出了空间布局的文旅功能区概念及划分依据,构建以“传统维度+时空维度”的城市文旅融合创新模型。基于模型的指导思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了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包括创新文旅体制、打造文旅品牌与划分文旅功能区、设计文创产品和推广节事活动,旨在实现常州城市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关键词  时空维度;文旅融合;常州

一、研究缘起

城市旅游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伴随着城市旅游的日趋成熟,城市景区知名度提升,但城市文化受到景区的“形象遮蔽”而产生了“灯下黑”现象。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大格局中的“核心吸引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城市氛围等文化特征不够鲜明,城市整体发展和知名度与旅游发展水平并不相称,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一)常州城市文旅发展概况

常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控长江,南濒太湖,东与无锡相邻,西与南京相接。历史上的常州被誉为“三吴喉襟”“东南要冲”,与苏、松、杭共同组成江南的核心区,如今的常州仍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在旅游资源禀赋并不充足的前提下,凭借“借题发挥”“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城市旅游实现了追赶超越的创新突破,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变,目前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依托知名旅游品牌恐龙园、天目湖景区,常州旅游在华东地区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名城”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但是,经过近30年的旅游发展,常州旅游产业也逐渐趋近于“天花板”,瓶颈难以打破、后劲不足。“一花独大”的发展格局以及“景区带动城市”的发展思路,导致常州城市文化识别度较低,城市文化影响力较弱。

(二)常州城市文旅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市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由特定的人群建设并发展起来的,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但是,常州城市文化多年来更多处于梳理、保护和修缮阶段,在文化的传承、活化等方面较为滞后,文化对城市旅游发展的贡献度不够。旅游发展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作用也不够明显,文化和旅游“分家”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常州城市文旅发展受到“形象遮蔽”,难以形成品牌化。“形象遮蔽”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资源级别较高、特色突出或者品牌效应大以及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地(景区),对其他旅游地(景区)的形象产生遮蔽效应。[1]就常州而言,文旅资源受到周边省份以及国内相关景区“形象遮蔽”较为严重。例如,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受到延安、井冈山、百色等旅游地遮蔽;以天宁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受到镇江金山寺、苏州寒山寺、杭州雷峰塔等景区遮蔽;以茅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受到句容茅山景区、四川青城山等景区遮蔽;以焦溪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受到周庄、乌镇等景区遮蔽;常州运河文化受到苏州、杭州、扬州运河等资源遮蔽。可以说,“形象遮蔽”现象造成了常州文化旅游发展难以吸引人、留住人的现实困境。

二、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型构建

文旅融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在一个框架体系内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以确保文旅融合的顺利实施。文旅融合系统化工程主要涉及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四个维度,将时空两维度与传统四维度相结合构建文旅融合模型,助推城市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旅融合的时间维度

文旅融合的时间维度主要体现为城市文化主题的推进次序。文化主题是依托文化资源的相似性和共同性进行组团联合,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思路,避免“各扫门前雪”发展模式,解决城市文化发展中“点多面广不成线”的文旅发展问题。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依据今日社会的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进行取舍,不是将所有文化“一盘棋”,而是依据时间梯次的优先原则,确立文化资源利用表,对文化主题进行逐级推进。

首先,结合城市文旅资源禀赋条件和特征、城市文化核心要素及推广思路,重点筛选出能够代表城市发展特征的文化主题。其次,结合周边及国内其余城市文旅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文化主题进行时间梯次的顺序划分,将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典型性的文化主题优先推出。最后,文化和旅游的判定标准是不同的,文化的标准在于价值大小,旅游的标准是游客体验。文化的属性在于公益性,旅游的标准在于经济性。因此,顺序划分不能仅考虑文化资源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大小,还需要考虑游客的认知度以及国内、周边环境的竞争力,选择更容易被大众游客接受、贴近人们生活记忆的文化主题。

(二)文旅融合的空间维度

文旅融合的空间维度主要表现为建立城市文旅功能区。文旅功能区是根据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文旅融合的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文化保护和旅游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文旅主题的空间单元。[2]与传统的旅游功能区相比,文旅功能区既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首先,文旅功能区不只是关注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以及旅游产业和要素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区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特色。其次,文旅功能区划分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文旅融合改变之前旅游和文化单一的发展模式。最后,文旅功能区不仅仅是为了发挥区域旅游的主体功能,还承担着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为了确保城市文旅功能区的划分更加合理,并能够有效发挥文旅功能区自身的应有价值,应遵循一定的划分原则。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文旅功能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传承文化,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第二,相似性和潜力性原则。文旅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区域范围内文化资源的相似性,从而为文旅发展品牌化和规模化奠定基础。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文化资源的潜力性,将所有文化都纳入旅游,或者期望以旅游的方式传承所有的文化并不现实,关键在于寻找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契合点。第三,游客需求性原则。文旅功能区划分需要关注游客需求,区域内的文旅产品以能够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可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为主。第四,地理空间性原则。文旅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区域空间位置的关系,既要考虑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也要考虑与主要交通接驳点、区域中心的距离。第五,文旅主导的功能性原则。优先选择符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区域,明确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真正落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

(三)城市文旅融合的模型解读

城市文旅融合模型是在传统维度的基础上,加上时空维度构成。其中,时空维度贯穿于传统维度,是对传统维度的有效补充。传统维度侧重于文旅融合的要素组合,时空路径则侧重于文旅融合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整体而言,城市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型是由“传统维度+时空维度”构成,由之前的“四维”上升为“六维”的一个新整体(如图)。该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实线圆圈代表文旅融合宏观层面的统筹性设计,是推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和保障机制。虚线横纵轴代表文旅融合中观层面的理念性指导,包括时间梯次和空间布局。虚线方框代表文旅融合微观层面的具象化操作,包括理念、产业、市场和服务四个维度。

该模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凝练性特征。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统筹考虑,本文构建的文旅融合模型是对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提升,希望在模型指导下推进城市文旅融合的实践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融合性特征。将横向并行的传统四维度与纵向发展的时空维度相结合,既体现城市文旅融合过程中的实操性,同时也解决融合发展中的方向性和布局性问题。三是指导性特征。该模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文旅融合发展规律、制定文旅融合方案、指导文旅融合实践的一整套方法和内容。四是持续迭代升级性特征。模型的构建并不意味封闭性和单一性结构。相反,它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特色和文旅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地将诸多文旅要素如机构、管理、场所、业态、产品等融入模型中,从而实现对模型的调适和重组。

三、常州城市文旅融合的实践进路

结合常州城市文旅发展特点以及文旅资源禀赋情况,从创新体制方面实现宏观层面的统筹性设计,以保证常州文旅融合的持续性推进;从文旅品牌打造和文旅功能区划分实现中观层面的理论性指导,以解决常州文旅融合的时空发展问题;从文创产品设计以及节事活动推广实现微观层面的实践性发展,以推进常州文旅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创新文旅发展体制

为了更好地保护常州城市文化遗产、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可以设立“城市文化遗产库”,将常州历史文化资源统一纳入政府管理范畴,致力于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体制。

首先,通过对“城市文化遗产库”进行摸底调查,评估分类,明确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发展方向,有效保护城市文化记忆。同时,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理清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需求的相互关系。

其次,依托“城市文化遗产库”的设立促进常州地方立法工作开展,落实政府的文物保护责任,并为文物保护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进行常态化补助、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聘请相关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和团队开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等。

最后,依托“城市文化遗产库”的设立提高常州文旅融合效率和品质。在政府统一管理模式下,可以有效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商议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提升文旅融合一体化进程,避免各市辖区“各扫门前雪”以及“发展定位模糊”的问题。同时,通过政府对文旅发展工作的统筹安排,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二)打造文旅品牌与划分文旅功能区

一方面,打造常州城市文旅品牌。常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美誉。至今,常州仍是春秋运河、明运河、新运河“三河并流”的唯一城市,运河文化在常州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不论是从常州本身,还是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运河文化作为常州城市文旅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中国大运河流经全国27个城市,大运河在整个江苏段共690公里,由北至南依次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对于常州而言,需要找寻到大运河常州段的独特价值,了解周边城市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模式,从中寻找差异化的突破口,避免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通过认真梳理和提炼常州运河文脉、史脉和地脉可以发现,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大运河常州段对于常州工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工业资源并不富集的区域,常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条约口岸城市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明星”城市。在众多运河遗产类型中,常州工业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性。因此,可以将“运河工业文化”作为常州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品牌,从时间维度进行优先推出。

另一方面,划分常州城市文旅功能区。结合常州城市发展规划思路以及现有文旅资源禀赋条件和特征,可以考虑建立四个文旅功能区。一是老城厢文化记忆区。结合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沿岸景观,将老城厢名士文化、工商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存等丰富资源连珠成串,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彰显常州城市风貌特色。二是茅山道养文化度假区。结合茅山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形成道养文化组团发展。发展策略上注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道教文化普及、推广及体验,开展高品质的康养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三是春秋淹城文化体验区。通过再现人文情景,全方位演绎春秋时代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极打造春秋文化品牌。发展策略上注重宣传推广“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以及“南季北孔”的理念。四是江南古镇文化生态区。借助焦溪古镇加入江南古镇申遗的机遇,深入挖掘焦溪古镇的文化遗产价值及特色性。发展策略上着重推出焦溪古镇原生态的发展模式,注重与江南其他古镇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上述四个文旅功能区的建立基本可以涵盖常州主要文化资源特色,以文旅功能区为核心也能更好地推进常州文旅融合发展,落实旅游对城市文化的拉动以及文化赋能城市旅游发展的作用。

(三)设计文创产品与推广节事活动

一方面,文创产品设计是将城市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让消费者通过文创产品更好地了解城市文化内涵。目前,常州文创产品设计主要依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梳篦、留青竹刻、刻纸等,但文创产品类型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城市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挖掘深度不够,利用方式不够多元。城市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可以成为文化素材和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文创产品设计中,博物馆应作为重要的考察调研点。通过对常州博物馆的实地走访,诸如画像砖、良渚文化的玉器、常州官窑瓷器、宋元时期的漆器、常州龙泉印泥、炭精画、洛画等都可以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元素符号。

另一方面,节事活动推广是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借助节事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也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节事活动策划需要包含思路、内容、方式以及时间四个维度。从设计思路看,需要综合考虑常州文化资源禀赋状况、游客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城市建设服务体系等因素;从内容形式看,需要考虑活动的主题、目的、区域、受众人群等因素;从方式手段看,可以采取科技赋能、创意文化表达,从而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从时间模式看,既要有白天举办的节事活动,也要有夜晚体验活动,从而构建常州全域旅游的时间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邓勇勇,魏向东.文旅融合在城市发展中的创新突破与时空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3-3(08).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视角下秦东地区乡村旅游规划创新研究”(编号20JK0126)的阶段性成果。

(邓勇勇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向东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八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