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上海产业强市路径研究

作者:陈建华 李 荫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43   发布日期:2023-5-30

摘  要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积极利用首位城市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加快发展服务型经济, 上海重视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整体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强化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长三角地区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关键词  产业;创新;融合;上海

产业发展对于一座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的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202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为上海各区产业错位竞争与有序发展提供指导。上海将积极利用长三角地区首位城市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体系。

一、积极利用首位城市优势,发展服务型经济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对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起着优化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正引领着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节点与战略链接。国内城市群发展状况与经验表明,首位城市能对城市群的资源与要素起到有效配置作用。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产业形态,它对于优化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诸如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专业服务业(会计、审计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上海提升城市首位度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试图在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与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简称“五型经济”),即培育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创新型经济;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服务型经济;吸引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发展总部型经济;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高端要素流量集聚,发展流量型经济。

为此,上海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利用首位城市优势聚集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努力构建服务型经济结构,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积极互动,引领长三角地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来看,上海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自1999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上海产业结构逐渐完成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50.63%逐渐增长至2022年的74.12%,

上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并稳固发展。目前,虽然上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产业结构转型明显,这对于上海城市能级提升以及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目前,上海现代服务业增长态势良好。202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排名前三的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8626.31亿元、5068.5亿元和3788.56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6.2%。2022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增速为16.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为86.4%,同比提高66.4个百分点。总之,上海现代服务业增速明显,能级稳步提升。 

二、抢占产业制高点,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

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引领我国科技创新是上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站到领先的位置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与韧性及活力。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亟须进一步增强,产业科技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以应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与国际经济竞争。科技创新是长三角地区提高经济增长率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为此,上海应对研发进行大力投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上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核心技术、关键产品获得突破。一是科技研发投资比重不断上升。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15年的3.7%上涨至2022年的4.2%左右。二是研发体系逐渐完善。2022年,上海共有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板上海上市公司达到78家,外资研发中心新增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43家。[1]

目前,上海在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智能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6G技术等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前瞻布局,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结合产业基础,上海在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脑机融合、氢能源、新型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坚与技术布局,在绿色低碳、元宇宙、汽车芯片、氢能装备、智能计算、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打造新产业集群,引领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上海高端产业关键战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全球最长的风电玻纤叶片研制成功,C919大型客机完成首架交付,中国首艘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液化天然气船实现交付,超大直径隧道掘进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布局。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上海积极形成先导产业前瞻布局,以三大核心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一是在先导产业上,上海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发展,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022年,三大核心产业产值同比提升11.1%,达到1.4万亿元规模,102项“上海方案”任务成功落地,三大核心产业人才在全国占比分别高达40%、20%和34%。二是在重点产业上,上海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优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海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量质同步发展。近五年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稳步提升。2013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不足3000亿元,2022年,其已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3.9%提升至23.83%。近三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然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8%以上,远超GDP增速。2022年,工业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741.92亿元、6899.27亿元,同比增长6.6%、9.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4.66%、20.85%。[2]总之,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发展效应显著。

三、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整体优势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产业与行业既带有制造的性质,又带有服务的特征,产业和行业之间界限逐渐模糊,有的行业处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形成了所谓的“2.5产业”。同时,传统批量式生产的模式不断被生产与消费相互渗透的模式所取代。这种以服务提高制造质量、以制造提升服务水平的新生产方式不断涌现。除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并且趋于模糊之外,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界限也正在趋于模糊,这就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能有效地构建起一个地方或城市的产业整体性优势,形成一个不可复制的产业发展环境,衍生出新的业态与新的模式,从而构建起其他地方或城市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上海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2.5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加速期。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以品牌带动制造业发展,以制造实力促进上海品牌发展,以上海文化提升上海制造内涵,以上海服务提升制造层次。推动传统服务转型升级,促进新兴服务经济优化发展,加快“上海服务”提质增效;构建以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推动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服务交互融合,扩大“上海制造”品牌影响力;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增强“上海购物”品牌认知度;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推动新兴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上海文化”创造力与传播力。总之,上海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效能提升与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促使传统制造业通过品牌效应获得新生。

同时,上海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支撑数字经济更好发展。现阶段,上海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新兴数字产业,临港智能制造主示范区等智能制造集聚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车间、智能制造、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促进上海产业化与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海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发展。

四、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上海正在打造“两极两带”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极为张江科技创新极和临港产业增长极,两带为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和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3]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条件,促进企业与产业共享相关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前向与后向关联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效率。一是重点打造张江科技创新极和临港产业增长极。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依托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创业要素集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集群和新兴业态。二是优化发展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和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提升高技术服务能级。

同时,上海在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提高产业的关联性,积极构建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和壮大具有较高关联性且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综合性产业集群。上海集聚了1200多家集成电路行业重点企业,拥有中芯、华虹、中微半导体等国内龙头企业和阿斯麦、台积电、德州仪器等跨国公司总部,汇聚全国近60%专业人才,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4]二是推动生物医药产医融合,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张江药谷历经三十余年打响品牌,推动创新药物成果与先进医疗器械的研发推广,吸引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集聚14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创立众多开放式医药创新中心。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释放发展新动能。浦东张江、徐汇西岸、临港新片区、闵行马桥等四大产业格局基本成型,以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AI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另外,上海积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构建张江、临港和嘉定“一体两翼”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浦东张江、徐汇滨江、闵行马桥和临港新片区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区域新兴数字产业集聚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苏州、无锡、嘉兴等地的产业联动,有序引导和服务企业产业转移,深化苏浙皖三省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实现长三角产业布局优化,拓展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功能,提升区域产业链协同水平。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沐风栉雨显韧性 砥砺前行启新程——《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EB/OL]. https://tjj.sh.gov.cn/tjgb/20230320/9355b6db6d0049af8678124b1b6d125b.html, 2023-03-22.

[2]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jj.sh.gov.cn/tjgb/20230317/6bb2cf0811ab41eb8ae397c8f8577e00.html,2023-03-22.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21-07-21/doc-ikqcfnca8161611.shtml,2021-06-23.

[4]腾讯网.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2023年开讲:人才一定要为产业所用[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329A09AG600,2023-03-29.

(陈建华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李荫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