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数字经济助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作者:李 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65   发布日期:2023-5-30

摘  要  数字经济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截至2021年底,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5%左右,位居全国前列。但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资源要素保障不足、产业配套政策有待优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为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底座,江苏应以制造业优势为基础、以补短板为突破、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持续提升竞争力,撬动产业转型发展新优势,使数字经济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转型;智能化;数字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科技和工业大省的江苏,产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基础良好,理应积极把握和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到2035年,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江苏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鉴于此,本文以数字经济为主线,聚焦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在明确江苏面临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基础上,厘清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数字经济助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助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一)数字经济的产业红利

数字经济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向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渗透,为传统产业赋能更多核心要素,推进产业流程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助力新制造等新产业变革。不仅如此,产业园区、产业城、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载体,作为链接产业要素资源与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也将在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的带动下提升为新载体,成为数字经济释放潜能、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江苏省来说,新载体、新产业将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形成闭环,构筑“铁三角”,使数字经济为江苏省打造制造业强省添加新动能。

此外,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将支撑新产业高水平集聚发展。数字经济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凸显数据这一核心关键要素,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维度重塑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界跨专业、跨领域、跨环节的多维度、深层次合作与联合攻关,实现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持续转变,推动新产业兴起。新载体将发挥科学高效的资源整合作用,汇聚产业实体,打造完备互补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担负新产业发展重任。

(二)数字经济的政策红利

自中央提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之后,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将迎来发展风口,预计接下来对于数字经济项目还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政府会给予相关产业大量资金支持,例如工业互联网、智慧制造等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将直接获得专项补贴;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企业会获得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所得税优惠等。另一方面,与数字经济相关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根据预测,数字经济中的5G网络建设,6年期间就可以拉动直接产出10.6万亿元,间接产出达到24.8万亿元。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江苏省可以“顺势而为”,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资源向数字经济项目倾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享受和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政策红利,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为产业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江苏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资源整合不足,限制了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科技,数字经济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带动与之相应的技术大幅发展,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创新资源积累,支撑其研发与应用。

目前,我国技术层面的一些软硬件主要来自国外,导致我国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偏低。江苏省虽然布局建设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与大量的创新载体,但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并不强,创新资源碎片化情况较为明显,全省创新驱动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创业孵化服务链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另外,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现有相关产业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业合作创新不足,企业与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联合不足,产业创新资源整合不足,创新主体强强联合、风险共担、协作研发、人才培养、高效协同的合作共赢的创新氛围有待形成。

(二)资源要素保障不足,限制了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空间、人才、资金等多个资源要素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加快各类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供给,才能有效保障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顺利转型。

在资源要素保障不足方面,江苏省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和工业发展空间上。一是资金保障不足。企业数智化转型需要对整体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等进行重构,同时需要构建公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化基础设置的支撑,这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动辄上亿元、上百亿元,而且建设周期长,若无法长期提供充足的资金,将使项目推进受阻,进入瓶颈期。目前,江苏省存在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数字产业项目的投资效益还没有转化,因此,资金保障不足是限制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二是人才储备不足。我国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成为亟须补齐的短板。江苏是全国科教资源集聚高地,在工业、数字和科技等领域的人才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明显。但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红利,各个地区都在争抢人才,江苏省人才竞争力正在逐渐弱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出现下降趋势。2021年中高端人才流入率最高城市排名,江苏省没有一个城市进入前5名。以南京市为例,2019年,南京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仅为0.11%,低于北京、深圳、杭州、武汉和成都等城市。三是工业发展空间不足。江苏土地资源要素配置面临开发强度高、规划建设空间不足、后备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江苏建设用地比重接近18%,部分地区开放强度达到28%,接近国际公认的30%开发强度临界点,新增土地资源已难以保障经济发展需求。中小工业集中区仍旧处于企业自主发展、行业插花分布状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亩均产值和税收贡献相对较低等问题突出。同时,土地规划布局不够科学,使用功能单一,企业研发、生产等活动难以形成有效衔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项目、大项目引进的短板。

(三)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限制了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

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在前期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同时更需要自由和高效的市场环境。虽然江苏省在数字经济关联产业上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整体的产业配套政策并不完善,这会导致优质企业的流失。

江苏省在数字经济关联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周期情况各不相同,如绿色智能汽车行业和智能电网发展基础较好,但受宏观环境影响,产业增幅持续下滑,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5G网络及关联产业主要从事生产或代工,自主研发较少,核心技术水平有待提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202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指出到202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高于增加值增幅;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90%。相关政策措施既有关注地标性产业的针对性政策,也有全产业相关政策,但还需完善能够全面覆盖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成长全阶段,涉及鼓励创业、鼓励投资、税收优惠、融资服务、财政奖励等相关政策。

三、激发数字经济“撬动效应”,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以数字经济为杠杆,撬动产业转型发展新优势,可以从协调以下三对关系入手,为江苏省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筑牢基础。

(一)“短”与“长”的关系:短期强基础与长期重规划相协调

数字经济兼顾了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功能。因此,要注重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的短期发力与长期规划相协调。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口,应避免“一拥而上”和“用力过猛”带来的负面效应,做到短期内强化自身基础与长期合理布局相协调。

1.短期强基础:提升创新与产业发展整体效能

一是提升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效能。加强条件保障和服务支撑,支持苏州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探索建设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工程化;加快预研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探索“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的方式。努力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二是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数据驱动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协同发展;鼓励制造业、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等开展联合创新,共享通用性资产、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资源;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促进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发挥已建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

2.长期重规划:提升示范企业与区域的引领带头作用

一是打造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整体创新实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重点优势产业领域,遴选出多家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示范作用大的企业,着力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二是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联动创新。三是以“适度超前”为导向和“包容审慎”的态度做好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的长期规划。在技术和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有关民生发展方面超前布局数字产业项目。对市场上涌现的各种数字经济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要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有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的地区先试先行。

(二)“新”与“旧”的关系:新产业与旧产业相协调

数字经济只有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上发挥赋能升级作用,才能真正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正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行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补产业发展短板正当其时。当前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方向的领域短板比较多,壮大数字产业的经济新动能,可以补短板,推动产业升级和供给能力的提升。首先,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激发新经济潜能。其次,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最后,通过数字经济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治理的发展,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三)“软”与“硬”的关系:物理硬设备与制度软环境相协调

制度是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发展数字经济及其关联产业亟须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新制度。物理硬设备与制度软环境齐头并进,才能协同发展。

1.强化基本要素支撑

一是提高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意识。通过塑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高端项目落户,对已落户的企业给予最周到的服务和最大力的扶持,鼓励做大做强。二是聚焦全球实施专业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育计划。对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给予较高奖励。三是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应保尽保,推动土地资源向数字经济项目集聚,通过“砸笼换绿”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探索“数字要素”市场化的制度创新

明晰数据产权,鼓励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安全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逐步开放,加强关键数字产业发展的安全保护。同时,推进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对主导(含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的企业单位给予一定奖励。

3.探索融资模式的创新

通过吸纳市场主体深度参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挥产业引导基金、PPP项目等优势,吸引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规范推动资本合作融资模式创新。定期对外发布新基建相关项目投资需求清单,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市场的资金联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2022-11-16.

[2]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2022-04-25.

[3]新华日报.党建引领,新基建“撬动”江宁新发展[N].2021-08-17.

[4]陈劲,尹西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J].科技中国,2022(10):11-14.

[5]郑江淮等.科教城市从人才资源优势到产业创新优势:转化条件、主要障碍与突破路径——以南京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03):54-61.

[6]巩宝成.加快推动“数字江苏”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南论坛, 2022(5):12-16.

[7]袁真艳.打好数字江苏建设“四张牌”[J].群众.2021(13).26-27.

[8]陈畴镛,许敬涵.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体系及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20(11):46-51.

[9]赖红波.传统制造产业融合创新与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研究:设计、互联网与制造业“三业”融合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08):68-74.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