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8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探赜

作者:邹 静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88   发布日期:2023-5-30

摘  要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技创新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本体论视阈下以人民为主体的“创新立场”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认识论指引下自立自强的“创新观点”在历史长河、科技创新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变幻中认清创新优势、研判创新发展态势、坚持自主创新;方法论引导下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在自主与开放中协调创新的思想、思维与工作的“创新方法”,对于新征程上我国坚定不移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技创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正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的实践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新,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底蕴。围绕“由谁创新、为谁创新、创新为何、如何创新”等问题,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

一、本体论视域下人民至上的“创新立场”

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之前的唯心主义及旧唯物主义,一改对西方传统“理性”和特定阶段“特殊形式”的追逐,将人及其自由发展作为哲学的终极追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科技进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同样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科技创新实践的主体,时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阐明了“由谁创新”这一实践逻辑;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受益者,科技发展最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诠释了“为谁创新”的价值追求。

(一)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创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首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历史活动即为人的活动这一思想被提出,广大人民群众被视作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而后,马克思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形态更迭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样,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现实的人有目的地将科学与技术用于生产劳动,能动地把物质生产力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认为,科学活动起始于思辨终止并指导实践发起的地方,科学发现是机器发明和生产方法改进的重要基础。通过创新的方式使人的能力、智慧、情感以及思维等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从而使人的多向度发展的意蕴得以延伸。技术的改良旨在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在将人从无尽的劳苦中解放出来的同时,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人生活方式以及休闲方式的变化凸显科技创新对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积极意义。即人的解放越彻底,也就意味着越自由。也唯有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下,颠覆性创新才更容易发生,所以科技创新需要重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在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在这样的战略布局中,众多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执行者需要协同发力,“组成攻关的突击队、特种兵”。不论是突破式科技创新抑或是渐进式科技创新,都要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从而更全面地做到尊重人民创造,更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抵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本逐渐“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故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进步理应契合人的自由发展,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都应以服务人民为终极目标。“一切脱离人民群众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的科技“为谁创新”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方式和实践基础,唯有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掌握和运用才能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势。所以在创新时应该避免一味对社会财富增长的追逐而损害人民的利益,需要正面回应人民对科技产品成果的预想。基于科技创新的原初目的来处理“物”与“人”的关系,从而防止技术与资本的耦合,方能助力走好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追求科技成果顺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期待,不但符合人民需要与我国“强起来”阶段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科技发展的“四个面向”所蕴含的广度和深度既顺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求真意向,也彰显了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的向善旨趣。在本体论意义上,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强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既体现了技术的工具意义,又体现了创新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尺度,集中表征着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二、认识论指引下自立自强的“创新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在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强化了对科学技术巨大推动力的认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承袭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根基,锻造了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创新观点”。通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提高了对科技创新优势的认识、在时代潮流中深化了对创新发展态势的认识、在全球风云中增强了对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认识,形成了自主创新的认识论。

(一)在历史长河中提高对科技创新优势的认识

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更是经过长期的史实积淀而不断深化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结合世界各科技强国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对科技创新优势和潜势的认识。一是通过国际科技发展对比深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认识。回溯世界范围的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创新不仅使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并凭借机器等工业化的发展成为经济乃至军事强国,在多数领域称雄世界。而英、美等国家之所以能够把握数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发展机遇,日、韩能够在其后的发展中成为后发国家,其共同特征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发展夯实了稳固的基础。同时,纵审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于古代创造的无以伦比的辉煌,于近代屈辱落后的被动发展到现代的科技大国迅速崛起,都与创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是通过我国科技创新的进程史提炼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科技创新经过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等演变更替,更是通过科技创新事业的形成、科技事业体系的搭建、科技创新实践的成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科技救国、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性成就。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拥有国之重器;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才能完成载人航天、实现“嫦娥登月”;也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才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直至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历史规律的镜鉴进而作出“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是未来我国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认知基础。

(二)在时代潮流中深化对创新发展态势的认识

在创新成为科技进步大方向的时代潮流中,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科学技术在新时代获得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首先,对于同时代发展携手进步的科技领域进行分析和预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方式和结构不断调整,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在此类技术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前沿技术展现出的良好发展前景,为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对于掌握前沿科技的国家的发展方式予以探视。当下,世界各主要国家争相出台多样化的创新战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进行前沿科技探索,美国、德国等国家实行以新技术推动未来绿色化、柔性化和网络化高端产业的“再工业化”战略,通过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与资金注入来吸引人才进行创新成为创新的大势,抢占创新引领的制高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谋求跨越式发展。对于国外技术领先国家的发展态势加以审视,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样态认识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外部参照;最后,在对外部发展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际国内、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敏锐把握时代创新趋势,深入洞察到创新是历史潮流,指出要在发展中掌握创新先机,发动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并引用“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话语方式阐明国家的发展繁荣一定要与时代发展同向前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之时,预见性地推动蕴藏巨大经济价值的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不断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电子技术、新材料等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审时度势的视野把握时代大潮的世界观的具像化表现。

(三)在全球风云中增强对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认识

面对全球风云变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高水平自立自强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立自强精神,是在时代的新变化中把握千载难逢的超车机遇,汇集多方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的文化根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依赖于理论、技术、文化等进行着深刻调整,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决定着国际竞争新优势。中美贸易战烽烟弥漫,俄乌冲突不断有新变化,我国科技发展欲实现“非对称”性赶超,需要在新征程上加快实现科技的自主创新。在中美的“科技战”中,我国部分高技术公司被断供、打压等遭受发展瓶颈,而我国之所以在技术上存在被“卡脖子”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受长期模仿式跟踪创新的影响,自主能力较差等深层次根本性问题。认识指导实践,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首先从认知上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找到根本性问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在思想上激励动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以及坚决战胜创新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打开科技创新的新天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前提。只有深刻认识到我国科技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发展快而不优的问题,才能冲破部分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在愈加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找到应对的办法。以“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的坚定为我国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化被动为主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而高水平自立自强承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意涵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在时代的新变化中把握千载难逢的超车机遇,汇集多方力量进行科研攻关的文化根基。

三、方法论引导下守正创新的“创新方法”

方法论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占据逻辑统摄地位,是观察、研究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方法和原则。“创新方法”贯穿于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创新成就、精确定位创新发展问题、科学找寻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以及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为正确认识创新发展的深层机理、超越科技创新遭遇问题的“表象”、明晰和应对各类矛盾与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思想方法:在实事求是中把握客观规律

首先,创新主体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执行者奉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原则,在思想上做到科技创新中的实事求是。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需要不断试错的勇气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更需要将“求真”的最高追求融入其中,从而不断以内在的主动性去探索和架构具有原创性、创新性观点的新型知识体系,在基础科学上为不断抢占重大发现的制高点厚植基础。其次,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客观实际。科技创新需要在科技发展的动态中适时了解实际、掌握国情。大科学时代的创新规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创新不断朝向由点及线、面至体的多维发展,虽为我国科技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时先要实事求是认清实际情况,便于“看到差距,找准问题”。科技创新不是从纯粹思辨的学理概念出发,而是从真实世界、社会发展实况出发;不是从任何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的模式出发,而是要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进展情况,追求创新发展新规律与科学进步的新道路;最后,科技创新需要强调“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科学理论的创新围绕技术的发展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原理与动力,而技术创新也离不开依据时代需要而发展的科学原理的指导,二者之所以能够进行良性互动究其根源都在于对实事求是方法的坚持。只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应对新形势下的实践才能发现、钻研和破解新的科学命题,在审题与破题的实践过程中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科技产品,不断增强民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科技的普惠提升群众的知识涵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创新。

(二)思维方法:在辩证分析中自觉矛盾

首先,坚持系统观念,进行系统观念统摄下科学思维方法的集成创新。科技创新不是单一的创新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需要技术、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赋能。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强调系统思维下的统筹兼顾,要把握重心来进行科学研判,充分体现了其系统观念下的战略思维。通过对中国的创新生态进行战略定位,找到大而不强的源头,继而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加快制定顶层设计,对重大任务进行分解,以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方式进行统筹推进,让一切创新源泉涌流;其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分析法。习近平在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指出,我国科技创新中“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因此,针对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集精力到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关联效应带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最后,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科技创新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既包含着一般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同时涵括着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具体实践的特殊性。共性在于遵循基础研究创新的一般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同时,不同领域、不同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也使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故科技创新不能无视社会整体发展的共性而只注重发展某个地域或领域的个性,反之亦然。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既要紧抓“创新就是生产力”这一根本宗旨,同时通过制度、法律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创新配合,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以促进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通过方法论的哲学创新,延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创新基础上的实践运思,为廓清科技创新问题、做好工作给予了理路指引和实践方略。

(三)工作方法:在自主与开放中协调创新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在重视引导和激励国内创新主体的活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外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一方面,我国具有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内在需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要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自主创新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而唯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开放创新,积极开展世界交流合作,有效学习引进吸收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使其内化为自身真正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有力支撑创新发展的自主权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弥补我国“科技吸收能力、促进技术扩散等方面”的较大欠缺。另一方面,我国具有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实践基础。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集中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力量。当下随着中国创新力量在全世界的崛起、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国际话语权的建立,夯实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能够吸引顶尖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企业加入的科技基础。而中外合作的研发中心对我国科技研发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协调配合不仅有益于快速捕捉和定位发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需求,而且通过对多元化合作渠道的探索,有助于在国内外交流互鉴中形成完善创新生态圈,打造持续助力科技创新的国际队伍,自主和开放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创新的绩效。

总之,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又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国科技创新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将“六个坚持”中的多维方法要素紧密关联、耦合交互,共同构成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技创新思想方法论体系,为新征程上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思维和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雷石山.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6]田鹏颖.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2(10):4-11.

[7]彭名兰.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20):1-4.

本文系天津大学研究生文理拔尖创新奖励计划“科技自立自强语境下我国基础研究问题研究”(编号A2-2022-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