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6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新时代背景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路径探索

作者:白 宁 侯德强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28   发布日期:2023-5-8

摘  要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努力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新时代,教育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在立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多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事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良好践行,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时代背景

(一)从实现伟大复兴的层面观照“三位一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经过接续性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产生根本性效用,家庭影响、社会舆论对于人格生成、涵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育人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守望的责任与义务。唯有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为支撑,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才能在青少年心中树立起坚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坚强信念,从而将其培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接班人。

(二)从涵育时代精神的角度具象“三位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2]这种主动精神便是新时代伟大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图腾与有形力量,这种精神应该与人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分为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如果说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媒介,完成了国家层面价值塑造的话,那么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塑造,便有赖于社会与家庭。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配合与协力合作下,一种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协力奋进的时代精神必将被涵养起来,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不竭动力。

(三)从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定位“三位一体”

新时代,必然对人的培育提出全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新人应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历史使命与时代定位不仅在于“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而且在于要“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3]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时代对于新人所要求的品格性、实践性的要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养成,才能从践行时代使命的高度塑造时代新人,完成时代育人目标的终极实现。

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一)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主导作用

健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通道和人格涵养的主战场,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不可动摇的主导作用,这种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对家庭、社会的直接性影响与互动性促进。

首先,学校应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人格涵养的教育方式,将“立德树人”放在学校教育过程的中心。通过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把握,密切学校与学生关系,使得学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成长。

其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将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搭建便捷平台,健全体制机制,试点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为学校与家庭构建起连心桥梁。探索开设线上家长课堂,开展云上家长会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份转化、品格陶冶、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指导家长在“拔节孕穗期”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强化制度保障,切实完善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等机制,让家长走进学校,密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就学生在家庭的延伸性培养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使双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增进认识、形成共识,促使家校合作通畅化、常态化。

最后,切实拓展社会资源,将学校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新时代,学校应积极统筹社会资源,将其作为自身办学的重要支撑,积极与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办学空间。比如,中小学可与社会单位积极合作,设立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敬老爱老、工矿参观、环保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使其知国情、长见识、爱祖国,厚植共产主义接班人信念。再如,高等学校应建立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打通政产学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管齐下,通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建模分析、调研咨政,使大学生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景深。此外,大中小学应将社会作为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纽带,通过邀请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名校名师、大国工匠,对于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讲座与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具体案例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先锋模范的具体实践中汲取前行动力和认知养料,从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反哺课堂,使得学校育人工作“活起来”。

(二)以家庭为基础,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主体作用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育人的始发之地。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不竭的资源与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家风问题的关切与强调更为家庭参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开启了现实召唤。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之中,家庭与“四面八方”交汇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家长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明确家庭教育主体对于家庭教育参与“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具有根本性意义。家长要履行好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探索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立足教育科学发展前沿,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能。家长应充分认识、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思想与论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坚定“天下之本在家”的理念,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参与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来。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各级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应积极开设丰富多样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开发汇聚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家庭教育网络公益公开课,供家长选择修习,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长要提高对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的认知与认同,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网络课程、读书自学等方式,学习家庭教育先进理念与科学知识,更新家庭教育的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积极应对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家长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应用于与子女的交流过程中,构建既具有科学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新型亲子关系。同时,注重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促进家风家训及其美德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其次,家长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的主动协同,既积极接受学校在课业学习、体育锻炼、课外阅读、劳动技能、心理健康、营养均衡、安全教育等方面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定,与学校育人工作同向协力而行,又主动对接学校要求,与学校保持良性互动与密切沟通,给学校教育卓有成效的支持与配合。家长要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引导,充分认识社会大课堂对于学生在身心、知能、情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根据子女学段特点和学习特色,鼓励、支持乃至带领子女参加认识社会、奉献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意义活动。其中,中小学以亲近和认识自然为主;高等学校则鼓励以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校、社会的协同下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三)以社会为依托,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支撑作用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作为实践教育大舞台的独特优势。要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确保“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使社会成为新时代“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支撑。

首先,努力构建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将社会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要对家校联系提供有力支持,通过顶层设计,以社区、乡镇为单位,依托党员之家、社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乡村书屋等设施,建设起覆盖城乡的社会教育站点,并依托此建立起社会化教育托管服务中心,以社会之力切实保障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学校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畅通社会教育资源使用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意,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依托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党建馆、美术馆、纪念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广泛设置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学生有效利用相关设施,从中获取有关爱国主义、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经受锻炼,体味社会和人生,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目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与各级学校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建立顺畅通道。工会、共青团、青联、学联、少先队等组织应充分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其心声诉求,并整合社会资源,以专项行动、项目支持、评选表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良好服务,切实履行起各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神圣职责。

最后,对社会育人环境进行有效净化,统筹公安、市场监管、技术监督等方面力量,以长效机制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文化市场、ACG产业、线下娱乐场所进行有力监督与检查,坚决肃清违法、违规等内容,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清朗的文化空间与社会环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创造出优秀的文学、电影、动画、游戏等精品力作,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教育和启发青少年,助力学校与家庭教育。

本文系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社会教育发展专项)“探索‘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WXSK21-JY-A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3.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侯德强 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