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6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开化实践与启示

作者:包海波 胡 赛 徐开宏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8   发布日期:2023-5-8

摘  要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深化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习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大论断的提出背景,总结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断的开化实践,从共同富裕的辩证思维、共享理念、普遍规律、价值取向等方面探讨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的共同富裕深刻启示。

关键词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同富裕;开化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调研,提出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断,阐明了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突出了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实现机制,指引金星村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者。17年来,开化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2021年,开化县在浙江省11个生态发展县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列26县第二位。对习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断进行理论溯源和实践研究,可以看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习近平同志当时在考察过程中的有感而发,也是他长期以来对像开化一样的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真知灼见,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实践指导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

一、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提出背景

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到2003年生态县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农民增收依然困难,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2元,恩格尔系数高达4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03年,全县有19.1万劳动力,除了7万人县外转移就业、2.4万人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外,还有9.6万人从事种养业。群众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既带来了增收致富难,又造成了生态保护难,甚至有人质疑“生态何以立县”?就在开化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同志于2003年、2006年两次来到开化考察,为开化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开化调研,考察华埠镇金星村,当时的金星村村民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主要收入来自于“种种砍砍”,村里1/3的人在外打工。面对当时的情况,习近平同志说,“这个村很美,依山傍水”“你们这个村大有希望,在全国也是有特色的村。我们到一个村,首先要注意的是村里的经济。金星村村民有三个经济来源:一个是务工,一个是村里做二三产业,再一个是发展茶叶。开化龙顶全国知名,龙顶茶是很好的,种茶叶大有前途。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为群众办实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是有普遍意义的”。习近平同志在金星村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核心发展理念——“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开化实践

开化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先行探索“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发展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全县GDP从2006年的22.7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81.35亿元,农村居民收入从3612元提高到24737元,甩掉了欠发达,换来了绿富美,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以缩小收入差距为主导的山区县共同富裕之路。

(一)先行探索“劳务输出”变“三开回归”,以内聚外迁促进农民高质量就业

1.向外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做大“开化人经济”。开展就业培训,鼓励“携技外出”。目前,累计有6万余人次参加家政服务、服装缝纫、网店运营、气糕制作等职业技能培训,3.3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能力登记证书,“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有4.72万人。依托“务工队长”,推进“跟班就业”。全县在外就业人员达到10.62万人,形成了开化粉刷匠、开化大厨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其中开化粉刷匠业务在省内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0%。建强驻外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开展“远程服务”。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杭州、温州、嘉兴、义乌以及上海等地先期建立“创业支部”14个,解决在外人员子女入学、劳动维权、社保转移等问题。2006年,开始组建开化驻外商会。目前,开化驻外商会发展到16家、会员732家,其中亿元以上产值会员企业17家,主要涉及动漫印刷、电器制造、软件开发、建筑和餐饮等行业,“开化人经济”产业规模近220亿元,是开化工业总产值的1.5倍。

2.向内全县域促进人口集聚县城,做大“开化经济”。一是以“小县大城”为引领,促进人口内聚县城。目前,开化县城建成区面积从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6%提高到51.87%,城镇常住人口从9.97万人增加到12.79万人。近年来,开化开展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八大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小县大城·富民安居”工程,加快县城人口集聚步伐,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促进企业内聚县城。自2001年开始在县城周边建设工业园区,2020年升格到省经济开发区,面积整合扩大到25平方公里,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启动上市培育3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与增加值均居衢州市前列,企业工人近8000人。三是以“三开回归”工程为抓手,促进就业内聚县城。以开化在外企业、乡贤和开化人为重点开展招商引智,每隔2年召开高规格的开化人发展大会,鼓励开商、开贤和开化人回乡创业或就业。创新开发灵活就业应用平台,为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目前,平台已登记6000余家用工主体和60000余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岗位6.37万个,求职成功3万人次。

(二)先行探索“品质农业”变“品牌农业”,以“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产品溢价增值

1.培育生态珍品,实现销售增值。一是培育优质基地。聚焦“两茶两中一鱼”(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主导产业,全县现有茶园10.6万亩、油茶21.9万亩,中药材2.6万亩、中蜂5.5万群,清水鱼流水坑塘1.1万口,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1个。二是分层分级品控。一方面,开发“钱江源”品牌准入管理平台,配套建设微信小程序,实现“企业掌上办、部门线上审、消费者码上查”,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对“三品一标”新认证、续证进行奖励,全县认证保有量206个,较2003年增加了2.6倍。三是畅通供销渠道。通过开设品牌馆、发展农村电商、合作新闻媒体等,多维度组合拳宣传推广“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目前,“钱江源”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其中,开化龙顶2022年品牌价值37.71亿元,“钱江源开门红”品牌价值突破7亿元。清水鱼2022年开化塘边价每斤达到25—35元,是普通草鱼的4—6倍,杭州、宁波的市场售价每斤高达48元,是当地普通草鱼的6—8倍。形成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农钱”“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十只土蜂桶,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等农产品溢价增值案例。

2.培育生态美食,推动加工增值。一是做好一块“开化气糕”,推动“万人从业、万户增收”。抢抓“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机遇,将开化气糕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率先成立了气糕办,组织3000名农民参加烹饪、特色小吃餐饮培训,累计开办县内外持证挂牌的气糕店430多家,有的更是走出国门将气糕店开到了美国、新加坡等地。二是推广一桌钱江源味道,实施美食“个十百千万亿”工程。挖掘每个乡镇特色美食,发布浙江省首个地方菜标准——钱江源味道《开化菜》,推出30道“不得不吃”的开化名菜,开化生态农产品经过加工成开化美食可以增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2022年开化美食门店有5000家以上,其中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门店8家,美食产业总值达到75亿元,直接就业5万余人。

(三)先行探索“种种砍砍”变“走走看看”,以全域旅游拓宽生态资源变现通道

1.雕刻“烂树根”,打造大景区。一是培育根雕产业。先后创立根雕专业培训学校,发布全国首个根雕标准,推动国际根艺文化交流。目前,全县共有根雕企业30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值超15亿元。二是打造根雕景区。根宫佛国“无中生有”从一个小作坊开始建设根缘小镇,吸引项目投资28.43亿元,集聚各类文旅企业50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近万名。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游客量每年以12%递增,2020年旅游收入总计1.5亿元,2021年成功挑战“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馆”吉尼斯世界纪录。三是促进根城融合。围绕5A级景区和县城互融共生,建设“5A县城”。将根雕元素融入城市设施建设,引进4个商业综合体,打造城市客厅、城市阳台和特色商业街区,每年举办根雕艺术文化节、钱江源国家公园马拉松赛。

2.建设“景区村”,办起农家乐。一是整治村庄环境。目前,累计拆违960多万平方米,为200余个村集体增加土地复垦政策性收入3亿元。建成省、市级精品村44个和特色村82个,成功打造历史文化村落48个,共创建省A级景区村253个,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开发乡村旅游。探索“美丽乡村+美丽产业”发展模式,开创茶旅融合、鱼旅融合、蜂旅融合等经营模式,主动融入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2021年累计创成省级休闲乡村4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点)5个,农家乐374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261家,创办浙江省银宿级以上高端民宿17家,乡村休闲旅游413.33万人次,旅游收入2.74亿元。

3.开发“马金溪”,发展水经济。“马金溪”是钱塘江源头河,风景秀丽,称百里金溪画廊。一是全流域治理提升颜值。系统开展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和禁采、禁养、禁渔、禁倒“四禁”,建设沿河绿道111公里,串珠成链形成集源头探秘、生态休闲、民俗赏游、亲水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二是打造示范段带动发展。以金溪桃韵示范段、下於村和金星村标杆村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30个重点项目落地。2021年国庆节9个村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0%。

(四)先行探索“山海协作”变“联盟合作”,以双方共赢促进先富带后富

1.以资源互补为目的,建立经济联盟,实现联动发展。县级层面,与杭州上城、嘉兴桐乡、绍兴越城等地区,建立“山海共富联盟”,变“单一资金补助”“单纯经济发展”为“双向飞地模式”“多个领域合作”,实施了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桐乡—开化“消薄飞地”、开化—滨海新区产业飞地等项目。乡镇层面,分别围绕华埠、芹阳、池淮、马金4个中心镇,创建4个“片区共富联盟”,聚焦各自经济特色,差异化、一体化协同发展片区经济。村级层面,以未来乡村、大花园“示范村”为中心村,统筹建立15个“紧密型村级共富联盟”,促进各村由“单打独斗、同质竞争”向“资源互补、组拳出击”转变,辐射带动周边200多个村庄发展,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占49.02%。如“大金星村社联盟”联动发展党建研学和生态旅游,自2022年以来,仅旅游研学就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产业层面,建立龙顶茶联盟、清水鱼联盟、钱江源星宿(民宿)联盟、红高粱联盟、中蜂联盟五大“产业共富联盟”,2022年联盟产品销售额突破6亿元。

2.以增收致富为目的,建立就业联盟,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结合乡村需要,开发村庄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1500多个,累计兜底安置3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开发文明劝导等城镇就业岗位300余个,让低收入困难群体有事可做。二是利用政府性投资创造就业岗位。自2003年以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266个,完成投资从8.99亿元提升至77.4亿元,每年创造就业岗位从500个提升至3300个。同时,积极培养来料加工经纪人,拓展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促进不能转移就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共同富裕的深刻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关注各地区发展中的共同富裕问题,针对各地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是习近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理论研究的宝库。习近平同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断,直指影响山区实现共同富裕“三大差距”中的收入差距,阐明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是靠就业、靠创业。习近平同志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讲清了共同富裕的大道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断,蕴含着共同富裕的深刻启示。

(一)“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共同富裕的辩证思维

2021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指出,“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体现了“就业”和“收入”的对等关系,是一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其强调的是劳动者没有劳动就没有收入,贡献多少劳动就能获得多大收入,只有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才能获得劳动收入、稳定收入、长期收入。

(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共同富裕的共享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体现了“人人”和“家家”的量变关系,是一个局部共同富裕到整体共同富裕的过程。它把“劳动力”和“家庭”有机联系在一起,既强调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小范围富裕,而且是所有劳动力和所有家庭的全体人民富裕,又强调不仅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奋斗做大蛋糕,而且是各级党委政府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手段,协调配套分好蛋糕,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和家庭也能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共同富裕的普遍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体现了“高效率”和“高收入”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阶梯式递进、渐进式发展的共同富裕过程。而在这一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其创新创造的本领越强,就业创业的机会就越多,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只有不断地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才能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就业不充分问题,才能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持续推进共同富裕。

(四)“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蕴含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2021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互动关系,是一个物质富裕向精神富有不断拓展的共同富裕过程。它不仅强调了人人通过“有事做”“有收入”的劳动,带来物质生活全面改善,而且强调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把劳动和幸福关联起来,在劳动中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

[1]解艳华,位林惠.共同富裕的“开化经验”[N].人民政协报,2021-10-14(006).

[2]胡诚浩.山海协作,奏响共同富裕协奏曲[N].绍兴日报,2021-11-18(004).

[3]夏盛民.牢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殷殷嘱托——打造山区共同富裕先行实践地[N].浙江日报,2022-07-25(007).

[4]徐开宏.开化县跨越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J].浙江经济,2022(09):74-75.

(包海波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胡赛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徐开宏系中共开化县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