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11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基本遵循与实践路径

作者:周 静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95   发布日期:2023-3-27

摘  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把握好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关系原则、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与先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新期待。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不仅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还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生产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来提供物质基础、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制度障碍,还需要较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条件。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无产阶级通过暴力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并尽快地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共产主义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彻底摆脱外部条件的限制。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是,人们始终只能在一定的特殊的范围内活动。只有彻底扬弃生产资料私有制,消除僵化的旧式社会分工,彻底摆脱社会活动范围被固定化的限制,人们才能全面发展各自的潜能和天赋,走向自由王国。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精神生活充裕。占据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必然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从而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对精神生活的占有,使得广大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处在受支配和相对贫瘠的状态。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全体劳动者才能够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过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领域拓展到更多领域,这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方面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还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新需求。

1.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人民既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丰富、文学作品的形态多样,也期望社会风气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既追求理论深度、思想温度、艺术高度,又追求心灵静谧、灵魂安顿、精神升华;既享受自我学习提高、内在修为,又享受集体的文娱活动、外展风采。因此,要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提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人民既需要“阳春白雪”,又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居庙堂之高,又需要处江湖之远。因此,不仅需要高扬家国情怀的作品,提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而且需要反映老百姓生活艺术的作品。

3.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品质。当前,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性情陶冶、精神升华,而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更加关注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更加期待经典作品的诞生、经典形象的塑造。因此,要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品质。

4.顺应人民国际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越来越愿意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文化氛围、感悟异域文艺经典,对域外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从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和消费利用角度看,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另外,精神文化产品本身的生产和供给,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全体人民文化需求的满足,更体现于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及其在经典化上的不断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支撑。

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披荆斩棘、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没有民族复兴。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使人民群众普遍受到文化熏陶,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文化的引领,就没有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文化强国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位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现代意识的全体国民为基础;必须以热爱和平、正直善良、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等成为社会主导价值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托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把握好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关系的原则

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只有坚持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1.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活动,如政治活动、精神活动都取决于它。由此看来,精神生活富裕是以物质生活的富裕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就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强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才具备相应的条件得以展开。这就是说,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足,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2.精神生活富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精神生活条件,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阶段,精神生活并不是完全服膺于或统一于物质生活,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总能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而生发出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物质生活,但其精神生活领域时常充满着颓废的现象。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并不是完全由物质生活富裕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体现了精神力量的独特作用。因此,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是没有主次之分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两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二者同等重要,始终统一于共同富裕之中。

(二)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原则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激发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又要有量力而行的理性、稳中求进,在动态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1.要尽力而为、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实现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就是不能等,看准了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具备条件就要尽力去做。政府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政策体系,既要做大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这个蛋糕,又要切好分好精神文化这个蛋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为充实、更为持续、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要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不懈奋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3]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具备考虑发展实际的科学精神。无论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是增加居民收入,抑或是制定帮扶政策推动乡村振兴,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4]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要量力而行,不能什么都包,重点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乡村综合文化站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坚持循序渐进与先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非同步的过程,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为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夯实基础,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以小胜积大胜,逐步改善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进而到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决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要分阶段分步骤,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动态中逐步向前发展,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选取有条件的地方先行示范有助于整体上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基于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等原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会有一定差别,需要选取具备相应条件的部分地区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省在新发展阶段承担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浙江省台州市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打造新时代文化新高地,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铸魂塑形赋能。先行示范有助于探索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经验和规律,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政治为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

1.要坚持政治方向引领。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从政治方向上把好关,始终坚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导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要强化思想理论学习。保持政治清醒需要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要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引导人民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认真真通读、研读、领会、领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并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贯通起来学,切实把握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3.要切实发挥党组织力量。推动党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领导落地生根,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力量。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压舱石”。推动全体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效能上下功夫,着力强化组织引领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聚沙成塔的工作局面。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明确示范带头责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带动人民群众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生产为基: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在不断做大做好“蛋糕”的过程中切好分好“蛋糕”,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保障。

1.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可以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能够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色发展带动多元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必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精神文化产品。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2.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开拓合作空间,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指引为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激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

1.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教育引导过程。一方面,要强化显性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开展理论讲座、先进人物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宣传工作,引导人民群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隐性引导。要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引导,通过涵养好家风、培育好校风、带动好社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融入基层设施建设、环境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精神基因。

2.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引领作用,推进其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发挥好身边先进典型对人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民生为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必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实现。

1.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统筹城乡规划、小城镇发展、新型社会等建设中,科学合理配套设置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利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发展,补齐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短板,不断优化提升乡镇街道文化站、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强化县总馆对分馆资源统筹供给能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资源横向互动交流、功能互补,纵向共建共享、同频共振,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

2.要扩大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全社会需求和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拓展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创新有声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新型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图书馆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馆藏数字资源转化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持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推进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应用。

3.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各级公共文化阵地服务功能,创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公共阅读与推广、艺术普及与鉴赏等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要勇于探索,结合职能开发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文化IP,如合理利用空间置入快闪、说唱、街舞以及小话剧、文艺沙龙等情景式表演和互动体验服务。加强各公共文化场馆与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协同配合,为特殊群体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1.

[4]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1(01).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坚项目“‘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1JZD0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