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9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作者:陈 方 徐春辉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64   发布日期:2023-3-27

摘  要  基层党组织是党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引擎,既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根本价值导向、重要组织保障,也为其注入榜样模范力量。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氛围不浓、整体规划能力不足、宣传引导效果不佳等问题亟须关注。基层党组织要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推进“党建+”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最新要求,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党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篇大文章。

一、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家园与根基。其中,民间信仰、传统民间技艺、孝道文化、邻里文化、酒席文化等优秀中华文明传统发源于农村、根植于农村、保留传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组织“引擎”,对科学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根本价值导向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使农民精神生活富足的重要保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传承弘扬农耕文明中的中华美德,还要将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糟粕思想去除,对不利于当前国家发展、农村进步的文化加以改造。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价值引领与导向,将家国情怀、党的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传统的乡村文化之中,将社会主义信念延续发扬在农村,不断提升党建文化涵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乡村文化的引导。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厚植于乡村文化之中,是创造新时代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持续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党建引领、党员攻坚。对于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部署,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保证规划落实、政策推行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2]对于文化建设中的系列问题与困难,需要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发挥组织力量,发挥组织优势不断解决问题,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一支体系健全、组织优良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既能连接上级党委,有效整合资源、规划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布局,又能组织动员本村村民,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组织是否强劲有力,将直接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三)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榜样模范力量

乡村文化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持久发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化振兴要树立良好家风、家训、家规。在农村中,大多数党员干部,生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群众影响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党员干部将节约勤俭、吃苦耐劳、敢于斗争、清正廉洁、真抓实干等精神贯彻于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形成榜样力量,使得其他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向上向善的文化自觉。若务实之风、苦干之风、清廉之风在村民中逐渐形成,村庄将拥有全面振兴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现状与问题

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振兴乡村文化为目标,不断创新党建载体、激发党组织活力,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改善村民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力量,为助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亟须关注。

(一)文化氛围不浓

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承接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特殊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终极追求。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与内核,乡村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方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关注度较低、重视度还不够。个别乡村在文化建设发展中丢失原有特色,成为城市的模仿品,出现文化贫困现象。另一方面,存在认识不够、站位不高的问题。部分乡村对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研究学习不够深入,仍然沿用传统思维和老习惯、老办法对待乡村文化振兴,造成工作开展相对滞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投入精力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致使乡村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整体规划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规划先行,做到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方面,部分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出台较迟,乡村文化示范村打造工作滞后。个别乡村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组织分工、推动发展、利益整合等方面缺乏整体落实规划,存在乡村文化建设进展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但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文化产权明晰、文化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需求迫切。

(三)宣传引领效果不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3]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宣传引领效果不佳。一方面,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对村民的文化需要缺乏充分的了解,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不能及时渗透到村民心中。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方案部署在落地时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导致上热下冷、村民参与度不够。从目前乡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部分村庄开展的文化产业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更多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群众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推进“党建+”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乡村艺术”,给文化注入新活力

首先,持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和优秀党员事迹。一方面,广泛宣传先辈伟大的光荣事迹,组织村民运用新形式宣传党史故事,将红色文化“熏陶”工作持续推向深入,如以地方皮影戏说党史。另一方面,积极搜寻本村红色文化记忆,拍摄记录乡村红色故事,通过农民主体宣传展现新时代农村文化的新风貌。

其次,将红色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升党建文化的渗透力和凝聚力。要深入挖掘能集中展现村党组织壮大、党领导本村生产力发展、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红色景观,号召党员群众积极捐献各种革命历史文物,打造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村史馆、纪念馆。聘用本村革命老人为讲解员,将收集的红色故事、红色素材以当事人陈述的方式呈现,使本村历史文化深刻生动。

最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本地特色乡村艺术与村民爱好相结合,如秧歌、舞蹈、腰鼓比赛、书法文化节等,动员擅长吹拉弹唱的文化能人参与其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活力。

(二)“党建+乡风文明”,让文化为民服务

首先,要创新活动载体,推动特色群众文化发展。借助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扎实开展文明乡村建设,开展民俗庆祝活动,让群众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民风魅力,涵养文明乡风。一方面,结合“党员活动日”鼓励农村党组织以正面典型为引领,组织开展家训名篇诵读、“树清廉家风”党员代表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评选“最美家庭”“健康幸福家庭”等荣誉称号,定期组织获奖家庭分享优良家风故事,让文化活动贴近百姓生活、赞美百姓生活,得到广泛价值认同。

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村民行为规范。通过村党支部初定、民众代表协商定稿、村民大会共议终决的形式,制定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归纳提炼成通俗上口的俚语口诀,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让村民入脑入心,不仅起到以文治人的作用,也能丰富乡村文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4]基层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要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介绍,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讲清楚、讲生动。

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文化风尚。根据无职党员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技能特长,结合重点工作和阶段性任务,组织本村党员群众开展“为家乡添新绿”等活动,党员干部要积极组织、带头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引领村民环保新风尚。

(三)“党建+文化阵地”,为文化工作搭建新平台

首先,要引导各级党组织打造特色群众性文化阵地,以既体现群众文化喜闻乐见又具有丰富内涵的形式,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新渠道。组织农村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创办文化志愿者协会,并设立文化志愿者联合党支部,广泛开展惠民艺演,做到以文化人。

其次,要支持传统村居文化阵地的保护利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各大宗氏祠堂是村居内最常见的文化传播载体,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祠堂、古建的保护修缮意识,合理利用场所开展活动,使村民在情境中了解祠堂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加强对乡村文化服务场所的网格化管理。

最后,要以村庄特色为重点,开发“党建+”乡村文化传播公共场所。如打造党建文化走廊,将基层党建特色和本村景观文化融为一体。党建文化走廊的内容布局,既要能提升党员群众思想境界、增强凝聚力,又要能提高他们对家乡文化和本土景观特色的了解熟悉。

(四)“党建+本土人才”,稳步培育文化队伍

首先,要实施党员干部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规划责任制。督促党员干部在外出调研、考察学习中结对子、找方法,为乡村文化全面建设想出路、谋对策。以全局的视野观点为乡村文化发展出谋划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党员干部要对本村文化振兴的短、中、长期规划进行陪伴式监测监督,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调整工作进度。同时,对能合理编制规划,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优秀乡村文化振兴案例的党组织给予嘉奖鼓励,并宣传推广。

其次,积极从文化能人、乡绅乡贤中发展党员。要充分发挥长期扎根农村、热爱乡村文化的能人及乡贤骨干的作用,建设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注入活力。倡导能人辅助编写反映村风村貌的村志,传承家乡历史。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讲好家乡故事,激发本村村民的乡土情怀。

最后,要不断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培养县乡村三级文化带头人,以党建引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要进一步增强村干部抓基层党建、带文化队伍、促乡村发展的意识。定期举办乡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精准培训,锻造一支专业骨干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3-28.

[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3.

本文系2022年南通市党校系统“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党的建设”专项调研课题(编号2022DJZX013)的阶段性成果。

(陈 方 中共海北州委党校;徐春辉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