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2-11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胡怀利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89   发布日期:2023-2-27

摘  要  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一方面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动能,另一方面带动了安徽文化的整体发展。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齐心打造“新江南文化”生态、坚持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强区域学术文化研讨、深化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融合等途径,实现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文化“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共建长三角区域人们的精神家园,共谱新时代长三角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  徽文化;新江南文化;融入;价值;路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长三角区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于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肩负时代重任。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迈向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进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共同的文化基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徽文化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与“新江南文化”同根同源。徽文化既要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又要创新发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文化,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动能,共谋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新途径,共同提升长三角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黟县)地区人民从古至今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如哲学、艺术、教育、建筑、商业、民俗、戏曲、书画、医学等十多种。它崛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徽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推动了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显学。

江南文化从古至今被公认为长三角区域的共有文化基础。“江南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江南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地理概念。”[2]历史上,江南众多文人雅士、能工巧匠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3]最能够涵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文化内涵。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以沪浙苏皖“三省一市”的27个城市群的一体化,这27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的“新江南”版图。“新江南”版图催生了“新江南文化”,长三角三省一市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打出了“新江南文化”的品牌。“建构‘新江南文化’,即是对江南文化内涵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对江南文化精神谱系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从而为长三角一体发展构筑起最大同心圆。”[4]“新江南文化”包含整个长三角地区文化,研究领域较传统江南文化更加广阔,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还处在融合、发展的现状中,是动态的、鲜活的江南文化,它主要包括上海海派文化、浙江越文化、江苏吴文化、安徽徽文化在内的四大亚文化圈。长三角一体化下的“新江南”,迫切需要构建长三角文化发展共同体——“新江南文化”,它既要立足传统江南文化的历史根基,又要兼顾沪浙苏皖城市的地方文化,在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潮流中融合创新、开放包容,成为“新江南”地区人们的精神家园。

二、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一)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虽然对江南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众所周知,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虽不是江南的核心地带,但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安徽就属于江南的一部分。从唐代到宋代,尤其是清代,古徽州都是江南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徽文化与传统江南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与记忆,均起源于吴越文化,各自又都在交流中融合创新发展,互相影响。今天研究江南文化,徽文化不能割裂,寻找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也必将要去徽州。“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江南文化的盛行离不开明清时期徽州人和徽商作出的巨大贡献。”[5]在江南文脉中,徽文化从古至今都在贡献独树一帜的文化因子。

回首千年江南文脉,都可见徽文化独特的贡献。徽文化渗透在江南人的衣食住行中,它在融入江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江南文化。一方面,徽州人把徽州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带到江南,影响着江南文化。京剧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江南的徽州人也把江南文化中的大都市的精英文化带回徽州,呈现出“徽州的江南”“江南的徽州”的格局。

(二)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现实基础

文化软实力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长三角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既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长三角地区同根同源的内在要求。不同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就了长三角绚烂多彩的区域文化。而徽文化,是长三角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之一,安徽成为长三角的正式一员,徽文化价值也日益显现。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徽文化、研究徽文化与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以及在长三角区域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安徽作为”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安徽加入长三角,一方面增加了整个长三角腹地的面积,另一方面也为长三角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安徽要有十足的文化自信,积极发掘徽文化的精华,促进徽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渠道促进与“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熔古铸今的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正在以其基础性、内涵式的人文化育之力,在“新江南”地区从经济到文化、物质到精神、自然到社会的又一次优化升华上,起到提供智力支撑、培育人文素养、涵化发展品质的独特作用。

三、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加速长三角成为全国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一体化发展的主线,共推长三角文化强国先行区域建设,让长三角文化发展新高地更具标识度。

(一)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动能

文化融合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认同基础、精神动力和竞争优势。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等区域文化既各具风韵,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成长三角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大集体中的一员,徽文化也理应是“新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将为长三角文化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也将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注入发展活力”。[6]徽文化的加入使“新江南文化”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区域文化体系,有了徽文化,“新江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完善,长三角文化愈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必将给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输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为安徽文化整体发展带来新机遇

徽文化是安徽省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之一,相比较来说,三大地域文化以徽文化最为博大精深,是安徽文化的杰出代表。加强徽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发展,使徽文化蕴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新江南文化”相适应,把徽文化在更高层面上推向长三角,是当今时代安徽文化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徽要以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发展为契机,带动其他区域文化发展,广泛凝聚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合力,形成推动安徽文化整体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挺进长三角,加快“走出去”,这样安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灿烂。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提出,安徽应当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安徽要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春风,盘活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争取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享合作,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徽风皖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进而推动美好安徽建设,加快实现2035年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目标,并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继续展现“安徽作为”。

四、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实现路径

“长三角一市三省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似、人缘相亲、产业相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要站在时代高度,承接过去,面向未来,融会贯通。”[7]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资源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这是长三角文化事业共谋发展的先天优势。

(一)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

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要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进一步推进协同发展,促进文化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为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提供现实基础。要打造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共同提供多元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上再迈出重要一步。

安徽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寻求合作,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利用长三角文化统一市场,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举全省之力,提升徽文化在长三角的影响力,为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保驾护航。

(二)利用“新江南文化”生态的共建共享

“从文化因素看,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上的共通才能让三省一市人民从内心真正认同区域一体化。”[8]区域文化能够展现该区域的精神文明状况,蕴含区域发展的精神源泉,助力区域文化实现更好地传播。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安徽要凝练徽文化优秀特质,坚持区域文化自信,挖掘徽文化的传统内涵和现代价值,主动融入“新江南文化”,共同打造“新江南文化”品牌。坚持徽文化、“新江南文化”优质精神不动摇,将文化精神转变成为文化自信,只有具备自信的区域文化才能够实现全面传播、融合发展。

(三)利用长三角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

“要让‘新江南文化’根深蒂固,开花结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将其打造成长三角特色文化品牌。”[9]要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区域共同的文化资源,打响长三角区域文化品牌。要尊重文化差异和个性发展,以特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多种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扩大“新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凸显“新江南文化”的标识度,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文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安徽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出共享书店、有戏安徽、黄山文化旅游等品牌,打造“徽”字号的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航母,通过区域文化品牌设计和传播活动,全力打响“徽风皖韵”文化品牌,构建安徽标志性文化符号,以安徽的“智能经济”助力创建一流徽文化品牌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共同体。

(四)利用长三角区域学术文化的交流

区域文化是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厚植“新江南文化”的根基,构建全国实力最强的文化共同体。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新江南文化”研究论坛和学术研讨会,互相交流借鉴,扬长避短,共同推进“新江南文化”创新共同体建设,增进长三角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可度,共同打造长三角人文精神的“新高地”。

如沪浙苏皖三省一市社科联共同举办的“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江南文化讲堂”等,进一步深化了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2022年9月16日,第四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来自三省一市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碰撞思想、交流研讨,旨在合作加强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播,携手推动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安徽要抓住机遇,推动徽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凝聚徽文化研究专家队伍,继续办好国际徽学学术大会,深化徽学研究,展现当代徽文化的魅力,推动徽文化更好地传播。

(五)利用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融合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文化为旅游提供了精神内核。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利用长三角区域的名山、名水、名人等特色人文资源,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讲好、传播好“新江南”故事,形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文旅示范区,以高质量的文旅服务,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增强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旅游对文化传播融合的作用。

近年来,安徽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浙皖闽赣“联盟花园”等国家级战略平台,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安徽国际旅行商大会、国际摄影大赛等,搭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扩大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安徽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积极推进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陆线”和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水线”建设,打造长三角大花园和国际会客厅,深化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同发展,进而推动了徽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有效融合。

未来的长三角城市空间是生活空间、旅游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复合空间形态,长三角自发的文化认同不是三省一市文化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相互交流融通中生成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0]2022年12月2日,第三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围绕“新时代长三角文化繁荣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研讨交流,为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了长三角区域专家学者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观、责任心和使命感。长三角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承载区之一,是国内文化产业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拥有国内实力最强的文化产业集群,在全国文化产业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将共同打造未来长三角地区人民的“诗和远方”,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构建最具实力的文化发展共同体,共同谱写新时代长三角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43.

[2][6]沈昕,李庆,张梦奇.江南文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21(2):179-185.

[3]长三角地区携手推动“江南文化”创新发展[E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1012/c1013-31395558.html,2019.10.12.

[4]张宁,孙秋香.弹好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协奏曲”[J].群众,2020(18):15-17.

[5]陈锐.从江南文化到长三角经济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2(05):92-100.

[7]凌金华.让徽文化为构建“新江南文化”赋能[J].当代县域经济,2022(01):54-57.

[8]张宁,崔耀中,高玲.合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J].群众,2019(23):59-60.

[9]凌金华.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新江南文化”建构路径探析[J].新经济,2022(04):64-66.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立项课题“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徽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共生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1CX525)和安徽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徽文化创新发展研究”(编号SXZX2021-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十一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