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1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落实“三个第一” 勇当创新先锋 为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赵建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19   发布日期:2023-2-27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长三角区域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江苏省“两会”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以“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和毅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人才+创新”的乘数效应,依靠创新加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1项、中国专利奖75项,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锻造出“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国之重器”,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全省领先;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285家升至10662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041家升至554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10家升至88家。特别是近年来,市域“一带多城”科创功能区布局全面优化,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提速提效,无锡与深港、粤澳协同创新中心启动运作,率先与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无锡分中心挂牌运行;市校合作持续深化,江南大学两门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宜兴校区建成投用、江阴校区启动建设,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建成投用,无锡学院、太湖学院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出台“锡引惠才”12条、优秀大学生“锡引”工程升级版8条等政策,全市人才总量达207.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6.64万人、高技能人才51.12万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在新征程上,无锡要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有力支撑。无锡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坚持“三个第一”,勇当创新先锋,聚力打造一流教育体系、一流创新主体、一流平台载体、一流人才支撑、一流创新生态,更好发挥教育基础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平台集聚作用、人才支撑作用、生态保障作用,促进“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最大增量”,充分展现新时代工商名城风采,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注入强大动能。

一、聚力构建一流教育体系,激发创新策源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涵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是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制定实施在锡高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需求引进“双一流”高校在锡设立研究院,提升有组织科研实效。持续深化与江南大学的合作共建,支持江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办好江阴、宜兴校区,积极构建以食品学科为引领,以纺织、设计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的“1+2+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研究制定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学科及专业设置总体发展规划,会同东南大学实体化做大做强无锡校区微电子等整建制学院,加快建设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努力将东大无锡校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校区。支持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无锡学院、太湖学院提升办学层次。积极探索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大学。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突破。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城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突出市场化、专业化、前沿化、本土化导向,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产教融合度、城市贡献度,加快市职业教育条例立法,实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五项行动,推动“中升高”“高升本”,支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建成2所职业技术大学、新建3个高职院校、建成5所省中等职业教育“领航学校”,培育一批特色专业群。优化职教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园区服务能力水平。三是夯实基础教育基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今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0所,扎实推进普通高中国家级“双新”示范区示范校建设,逐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覆盖面,加强中小学工程教育,提升中小学延时服务满意度,确保集团化办学率今年达60%以上,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四是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引导在锡高校、职业学校围绕“465”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办好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同国家首批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合作事项,办好未来技术合作(无锡)峰会,促进更多高校院所的优质创新资源在锡集聚和转化。

二、聚力建强一流企业主体,强化创新主导力

科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无锡将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科技企业量质齐升。一是建强创新型企业梯队。强化工作引导与政策撬动并重、协同服务与精准辅导并举,落细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和企业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健全分层次、梯度式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夯实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队伍,优化“雏鹰—瞪羚—准独角兽”梯次成长路径,着力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集群,今年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突破12000、6500家,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1400家以上。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今年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等级重点实验室10家,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0家以上,尽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465”现代产业体系和“3010”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需求,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有效模式,探索完善科研经费包干制、研发风险共担机制和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鼓励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力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等重大行动,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四是夯实创新型企业基础。加大创新型企业及项目招引力度,深入实施年度开工项目、竣工项目、招商活动、科创载体、保障性租赁住房“五百工程”,持续对接招引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大院大所,大力招引创新型企业及重大产业创新项目,招引落地科技企业8000家,着力巩固提升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先优势,加强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高水平领军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的导入,抢抓“风口期”集聚光伏、动力电池等优质新能源项目,为创新型企业队伍壮大提供支撑。

三、聚力打造一流平台载体,提高创新集聚力

重大科技平台载体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撑,要一体推进科技新城、科创平台、科创载体建设,构筑高水平创新矩阵。一是构建“多圈层”功能布局。高水平推进“一带多城”建设,健全太湖湾科创带实体化运作机制,提速建设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科技新城,促进高品质科创空间连片成势。深度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与环太湖城市的联动协作,在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推动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主动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提升无锡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构建以太湖实验室为龙头、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聚焦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双中心”,积极争取布局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太湖实验室承担更多重大战略任务,支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迭代升级,建设更多“国字号”平台。加快组建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完善“产研院+投资发展公司+专业研究所”组织架构,统筹现有46家新型研发机构、2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等的体系化布局,今年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提升科创整体效能。三是完善“全链条”孵育载体。大力实施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行动,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培育载体,制定形成科创载体规范配置清单,今年新增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60万平方米、科创孵化载体50家以上,导入更多优质科创要素。

四、聚力强化一流人才支撑,提升创新引领力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接续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无锡产业基础和未来突破方向,多维度引进培育壮大战略人才力量,持续打响太湖人才计划、太湖人才峰会“双品牌”,加强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的“引育留用”,今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00个以上。实施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和产业链人才攻坚计划,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人才和团队。研究制定鼓励大学生来锡留锡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开展“千企万岗”大学生就业季品牌活动,今年引进大学生10万人以上,持续引育壮大青年人才队伍。二是完善市场化发展机制。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用人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等引才聚才平台。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实施社会化招才引智积分奖励,对优秀中介机构和个人予以奖补。积极探索顶尖人才柔性引进等机制,集聚更多新时代的“星期天工程师”,让更多优秀人才、创新成果为我所用。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专家举荐等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落实对突出贡献人才的顶格支持政策。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今年推出国际人才公寓9000套以上,加快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探索实施“人才房”优惠购等政策,通过政府支持、国企托底、租售并举等方式,实现支持人才购房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出入境等全链条服务,打造“锡心同行”高层次人才之家,不断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品牌。

五、聚力涵养一流科创生态,厚植创新吸引力

健全保障机制,强化要素支撑,厚植创新发展土壤,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全面实施科技创新“1+4”政策文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政策宣传培育与精准推送;为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优化体制机制。优化科技攻关计划体系,完善项目形成、经费管理以及绩效评价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减少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等活动。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尽职免责制度。三是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做强天使基金、创投基金、S基金等基金系统,加快组建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等的战略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加强创新投入。优化用地政策,优先保障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等用地需求,持续深化“三提三即”改革,大力推进低端产业和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四是凝聚各方合力。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强化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各方面政策协同与工作协调。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创新指标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加强目标任务的跟踪督促。积极举办太湖人才峰会、“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鼓励和支持开展科技创新、高端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无锡市市长)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