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3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作者:洪 涛 闫聪颖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61   发布日期:2023-2-27

摘  要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党百年历史奋斗的宝贵经验。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积累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自我革命;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明成果等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继续保持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史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血液,使其永葆生机活力,从而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实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三次飞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经验。总结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当代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原因,传承好、发扬好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固本培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彰显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显著优势。列宁曾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究其根源在于坚定地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立党立国之本,也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本”,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解决诸多矛盾,从而不断地发展进步、获得成功。回顾百年党史,各种思想纷繁杂乱、观念更迭频繁,呈现出相互斗争、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局面,其中不乏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诋毁与侵蚀。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挑战依旧十分严峻的情形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这是过去理论创新成功之所在,也是未来继续成功之道。

守正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意义。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恩格斯曾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也出现过僵硬化、教条化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是中国共产党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将其本土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也实现了三次理论的大飞跃,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继续推动理论创新与体系化创造,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

(二)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坚定信念,始终站稳人民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后,党便始终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要团结全体人民,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于是,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指数日益增加。如今,中国共产党仍然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党虽历经磨难却能够披荆斩棘、以弱胜强,归根结底在于始终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

坚守初心,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的创新需要走向人民群众,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会让广大群众所认知、所接受、所实践,从而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曾说:“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4]因此,在党部署方案、制定方针与谋划路线时,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汲取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与力量。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其根基、血脉和力量都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把增进人民利益和福祉作为一面镜子,科学审视理论创新体制机制的实效性、可行性,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建立一个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领航前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究其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事业发展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而加强党性原则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5]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与保证,失去了党这个领导核心,理论创新就会陷入困境。

锤炼党性,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6]一百年来,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理论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正是因为党具备了勇于自我革命这个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执政能力的强大支撑,也是党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饱经战火摧残,身处险境却依旧可以排除万难,始终朝气蓬勃,因为党始终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自身、磨炼成钢。可以说,社会主义事业顺利与否,理论创新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自身建设效果,所以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需不断锤炼党性,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丰富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面临着不同的任务与难题,而许多理论就是在党不断攻克难关、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发展起来的。为了寻求民族解放与独立,党形成了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此之后,还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当前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由此观之,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困境,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来创造适应其需求的理论,这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与时俱进,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的历史与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虽然它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照抄,需要开辟新的道路,使它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征,这也是党在血泪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因此,与时俱进是理论得以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则要使其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诉求以及解答时代难题,要让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以确保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7]党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指导思想都是在党的历史实践中淬炼而成,不同理论的产生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且又不断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五)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明成果

批判继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坚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因此,把马克思主义这颗种子播撒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党推动理论创新的关键举措。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成熟的先进的政党,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相融的成功典范,其理论逻辑、语言风格及科学内涵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智慧,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当前,指导党不断前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养分,处处体现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在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可以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

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先进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除了根植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用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来看待问题,面对多元思想文化,以强大的包容性兼收并蓄、萃取精华。新的历史时代下,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解决新的矛盾与冲突。在此情形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大局”,并且指出“要统筹谋划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科学的战略判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应对“两个大局”、回应当下矛盾冲突和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积极贡献。由此可见,理论的创新离不开世界眼光,党在推动理论创新时要继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借鉴,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焕发生机与保持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成就,其宝贵经验为今后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这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与马克思主义命运与共、紧密相连。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鲜明思想旗帜与强大思想武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9]需要继续扎根中国实际,迎合时代诉求,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解决时代问题。还应坚决抵制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着党的指导思想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精华、人类文明与世界智慧的精华,切实回答着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进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有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因此,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行动指南,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须有掌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这一根本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党在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时,必须大力支持与鼓励理论的创新创造,使之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地形成更多科学先进的理论,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全党与人民。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理论创新离不开党这个领导核心,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地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做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更有效地推动理论的创新创造。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面对党内现实问题时,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而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形势中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成就千秋伟业,创造更多开创性的理论成就与成果。

(三)继续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人民性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也是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灿烂的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成就、强大的理论生命力,都是党与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推动理论向前的内在需求。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彻到理论创新的具体实践之中,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稳人民的根本立场。理论的创新需要反映民意、汇集民智、集聚民心,故建立起完善的联系群众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共产党需不断拓宽群众反映渠道,构筑科学决策模式,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更好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

(四)继续保持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精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源与基础。在推动理论创新时,应深深根植于中华沃土,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实现理论的自立自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极具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亦是广泛吸收和借鉴先进思想文化成果。因此,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结合,从而形成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理念与科学思想,创造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文明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追求先进的理论离不开众多文明的交流借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切忌傲慢偏见,狂妄自大,而要以开放包容、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学习外来优秀文明思想,拓宽文明发展新路径,注入文明发展新内涵,以多元文明来促进自身发展。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需一如既往地尊重不同国家的价值认同,用宽广胸襟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继续为世界文明形态创造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译.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

[2]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3][6][8][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J].前进,2017(11):4-2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研究”(编号21XKS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洪涛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聪颖 兰州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江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