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谢文武 朱婷婷 翁吴晶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037   发布日期:2023-1-17

摘  要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共同富裕目标下金融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开拓长尾市场促进金融服务平等共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数字时代,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但也面临着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消费升级等新任务。发挥好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创新、扩大广度和深度、加强数字监管等。

关键词  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普惠金融要大力在农村居民、小微企业、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之间广泛推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助力;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农村普惠金融赋能在数字技术上,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数字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约束破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助于展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地域之间以及未来各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城乡经济共同进步,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普惠金融的便利,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深化

数字化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数字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了对农户的服务范围。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推广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一)农村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深化构筑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地的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化。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络零售店铺数量达到2200.59万家,其中农村网商和网店数量达到1632.5万家,农村网店在全国网店中的占比达到74.2%。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变化,具体体现在与农业生产和消费等相关的金融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农村地区覆盖率最高的数字金融工具是支付结算和手机银行移动应用。近年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用户增长迅猛,据《2022年移动互联网农村消费振兴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农村用户使用最广泛的APP类型是社交网络、金融理财和视频直播等,且用户均超过2.5亿,97%的农村居民已经接触过数字金融服务。

(二)金融机构借助数字化手段持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无论是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大型金融机构,都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加快深耕乡村市场。首先,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拓展。金融机构将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和助农取款服务点设在广大乡村,并通过布放聚合支付码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服务。截至2021年底,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98.17%,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主体的基础支付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6%。其次,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深化对农业的服务力度。比如,农业银行推出掌上银行7.0,提供 “惠农通”服务点等专属服务产品。中国工商银行运用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土地确权验证、作物种类识别、长势监控,涉及的贷款额度增长迅猛。银保监会专门发文鼓励保险机构、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提供保险服务。再次,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打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体系。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目前全省已有87个县(市、区)、1.8万多个村社上线该系统,基本覆盖所有涉农县(市、区),农村“三资”管理数字化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金融科技企业围绕农村产业链不断推出各类涉农金融产品

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在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金融科技企业通过与银行、地方政府合作,加强对农户、农业机构的数字信用评级和数字授信。金融科技企业通过与银行合作,实现对县域联合发放数字贷款,同时也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挖掘农村地区部分政务和民生数据的价值,加快构建农村客户的数字信用评级和数字授信体系。其次,金融科技企业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手段,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推出各类涉农金融产品。例如,京东数字农贷与100多家合作社合作,目前已累计放贷10亿元。阿里巴巴集团与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推进县域金融服务等项目建设。

二、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任务

在共同富裕的宏远目标下,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乡村迎来了更多机遇。如何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服务“三农”领域的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核心要求。具体看来,普惠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着以下新任务。

(一)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乡村振兴各领域,强化共同富裕的金融支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要强化共同富裕目标,加快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并与当前农村变革进程有效融合起来。在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过程中,随着农村土地征收试点工作的推进,使得农村金融风险呈现下降趋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始活跃,农村资金的流动相较于以前更为灵活。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开始变大,如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规模越来越大,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加高效。数字技术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的效用,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打破传统金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拓宽农村金融业务的广度,推动投融资服务效率的提升,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进程,都是当前面临的新任务。

(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增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要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引领,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链条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农业产业化要做强做大,这也是农村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保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地区融资壁垒将被打破,为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优势使得相关机构可以依托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让金融机构服务进入到农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主要是通过资金链融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数字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发并创新金融产品,以更好地适应目前农业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调整发展,并实现各环节增值的目标。

(三)更好实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下沉,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相比于传统的农村信贷方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户,达到服务对象下沉的目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满足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金融的需求,同时保证以更为低廉的成本服务于农户的创新创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信用便利条件,客户群体数量不断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对农村融资主体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设计出更好的投融资产品。在农民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创新“金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交易市场+家庭农场”等融资模式,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农村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是优化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手段。

(四)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民消费升级,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农村地区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的不断扩大,各种数字化手段如支付、信贷、保险、投资理财等对农民的消费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数字理财业务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的买卖方式。农户可以获得更为舒适的购物消费体验,从而进一步释放了农户的消费需求,促进农民消费升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将缓解农户的流动性约束困境,为其提供各类线上金融服务,鼓励农户加大对耐用消费品等在内的各类消费。此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还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理财服务,降低养老风险,提高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好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和生活品质优化。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作用显著,但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效率。如何缓解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单一化、如何加快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等问题,都需要在供给端进行解决。此外,乡村“空心化”带来的资金需求不足、农户抵押品和信用度不够导致的信用风险等问题,也都需要在需求端进行优化。

(一)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快实现数字乡村战略

农村数字化普惠金融,本身就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深化本身就优化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是对传统金融服务城乡供给不平衡的重要修正。当然,要进一步发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驱动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完善农村地区数字硬件设施,才能真正完善乡村信用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推进工作,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创建工作目标的实现。就政府部门而言,要强化资源保障力度,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资金投入。此外,还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驱动,运用税收等手段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身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的投融资效率。

(二)优化服务创新,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

金融机构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农村居民进行精细分类,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需要创新产品来补充,而数字普惠是个包容的概念,包括融资、投资、支付及许多较小的分支。要深入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改变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象。设计推广更有针对性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得高质量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也降低了获取客户的难度。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客户。数字技术使农村信用数据得到监管,相关的支付和消费数据也能被有效收集,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估,实现信贷业务风险防控。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数字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

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速度有待加快。如果农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缺乏了解,就无法真正享受到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便利,进而导致农村金融资本外流,农民长期无法得到金融服务支持。因此,要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规模,将普惠金融带入农村每户家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数字金融基础知识的传播,增加相关知识储备,防范欺诈风险,保护金融资产,保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普惠金融准入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获得数字金融服务,提高普惠金融的数字覆盖率,达到降低门槛效应的效果。同时,要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度,并精准化为其提供金融服务,避免农村居民因为缺乏普惠金融知识或认为没有合适金融产品而被排斥在外。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水平,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安全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金融模式,加强对普惠金融业的管理与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贷款规模方面,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贷后管理仍然相当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利用现有的客户大数据信息来审批贷款,但当客户的业务或个人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变化,并迅速对贷款进行预警监测,成为农村信贷风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农村客户的还款能力和首付意愿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如何及时应对,避免造成不良贷款的发生,并持续跟进。这对监管机构来说,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如何结合农村信用体系的特点,构建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监管制度,是后续农村普惠金融需要不断优化的重点。

(五)完善征信体系,优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不断完善乡村征信体系,推进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支持,以促进农村信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的征信数据标准。规范乡村征信行业,构建统一的征信数据采集和管理标准,需要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其次,要深化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再次,需要搭建高水平的涉农数据信息平台,构建数字驱动转型、信用评价模型、丰富产品矩阵等,有效延伸乡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依托农村信用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降低农村普惠金融准入门槛。

参考文献:

[1]郑美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J].农村经济,2019(3):96-104.

[2]付琼,郭嘉禹.金融科技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与现实困境[J].管理学刊,2021,34(3):54-67.

[3]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2):102-111.

[4]陈宝珍,任金政.数字金融与农户:普惠效果和影响机制[J].财贸研究,2020,31(6):37-47.

[5]周利,冯大威,易行健.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红利”还是“数字 鸿沟”[J].经济学家,2020(5):99-108.

[6]李庆海,何艺璇,顾贤.数字金融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 CFPS2018的经验事实[J].金融教育研究,2022(4):3-16.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编号22ZDA061)和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平台生态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的驱动机制和路径研究”(编号22NDJC038Z)的阶段性成果。

(谢文武系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数字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朱婷婷、翁吴晶系浙大城市学院数字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