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城市人文精神的重构逻辑与实践启示

作者:沈小勇 王 飞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10   发布日期:2023-1-17

摘  要  在迈向世界文化名城之路上,杭州通过重构城市人文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新的魅力。“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文兴城”的杭州城市实践使古老的名城再次焕发出生机活力,呈现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如何精准把握城市人文特色,通过城市精神重塑贯通城市历史和现实,以“文化城市”的理念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特别重要,杭州正是通过城市人文精神的时代重构与国际表达,在凸显城市特色中有力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关键词  城市人文精神;杭州;城市文化;重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出席G20工商峰会开幕式时指出,“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也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相信杭州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1]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八八战略”在浙江实施20年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通过重构城市人文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新的魅力。

一、在融通历史与现实中重构城市人文精神

历史和现实表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基于城市的旧街、古宅、老树等“历史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所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言,全球化不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它加强了地域性的认同意识,加深了根源意识,“族群、语言、性别、年龄、地域、阶层和信仰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出各自的威力”。[2]

杭州人文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距今4300—5300年的“良渚文化”,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璀璨的文化之一。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标示“人、禽、兽”三位一体的图腾图案,追求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和谐境界。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成为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的核心标志,展示了中华文明最初的社会形态。秦汉时期,杭州文化吸收并融汇了越文化和吴文化,“三面环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杭州城市布局开合呼应、山水互融、自然和谐。五代时期是杭州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吴越王钱镠定都杭州,吴越文化被称为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吴越时期,杭州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丝织、制茶和造纸等工艺发达,国内商

和贸易繁荣,佛教文化盛行,形成了“普度众生”的大气和反战乱、求和平、民为重的思想文化基础,素有“东南佛国”之称。
进入宋代,杭州历史发展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南宋时期被称为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三大高峰,也是杭州传统人文精神日趋成熟的标志性阶段。自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建都杭州,杭州成为南宋一百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北方文化和皇家文化与南方文化、市民文化相互交融,既注重精致和谐,又注重开放兼容,凸显了重和谐、重民生、重自然、重审美的江南城市人文精神。南宋时期,各地人才云集,文学艺术繁荣,杭州城市与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极盛时期,文化空前发展,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跻身历史文化古都与文化名城。明清以来,杭州经济、文化发展得到延续,西湖秀丽的自然山水和悠久的人文传统铸就了杭州独特的历史人文地位。

独特的杭州传统文化历史脉络,塑造了杭州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历史上,杭州文化在不同时期均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传统人文精神,追求精致和谐,体现的是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对民生的人文情怀;追求大气开放,体现的是对历史、对创新、对融合、对他者的价值认同。西湖文化融自然山水与人文生态于一体,追求“天人合一、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与人文精神;运河文化博采南北文化之所长,兼容并蓄,创新创生;钱塘江文化交融华夏文化与海外文化,推动杭州传统人文精神走向新的未来。

基于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杭州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杭州传统人文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继承了传统“精致和谐”的理念,同时更主张要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杭州人文精神的时代重塑,融贯了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期盼,同时又不断丰富着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表现方式、实践领域,使得城市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杭州城市发展脉络之中,切入到市民生活状态之中,激活了历史,塑造了现实,引领着未来。通过重塑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杭州人(文化人)精神,张扬了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既传承了城市发展的文脉,又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杭州城市人文精神重构的实践逻辑

(一)以文兴城:寻找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对于杭州城市形象塑造而言,如何实现“古意盎然的传统文化”与“前卫时尚的现代文化”完美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与“创新活力之城”相得益彰,非常关键。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将杭州城市人文精神概括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八个字既是对杭州近五千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概括,更是新时期塑造杭州城市新发展的文化理念和期盼。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是一个寻找“城市个性”的过程。“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一座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才是一座有吸引力、生命力、竞争力的城市。”[3]同时,更是一个设计“城市未来”的过程,一方面强调要珍惜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更要用“大气开放”的精神自我砥砺。

“以文兴城”的杭州实践实际上确立了“文化主导城市发展”的战略,使得城市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杭州的城市发展脉络之中。从历届杭州党代会主题可以看出杭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变化: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形象塑造愿景;2007年,杭州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的发展愿景;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城市愿景;2017年,杭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则提出要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城市新形象;2022年,杭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目标定位。可以说,城市形象的每一次跃迁都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的注入与实践发展,城市人文精神也带来了城市文化的变革,带来了城市发展空间的变化。杭州迎来了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历史性变化。

(二)价值引领:凝聚社会认同培育共同价值

在价值呈现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如何凝聚人们的共同价值认同?杭州明确提出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最美之城”,有力彰显了城市人文精神。最值得注意的是,立足于“我们”主体,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实现了“价值共振”“情感共鸣”“需求共赢”的融合,实现了“共同价值”与“共同责任”的融合。从2011年开始,杭州推出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每个月一个主题词,主题实践活动是一个融入“社会生

情景”的价值实践,处理了大众化与生活化的辩证关系,突出了与“我们的节日”融合,同时强调与“我们的文化”融合。
杭州“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是一个重塑“新时代精神维度”的价值实践。“最美现象”在杭州不断涌现,成为激励人们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最美”强调的不在于多么“完美”,而在于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实现对社会最大的价值。“最美现象”塑造着人文精神,也塑造着新时代的职业精神、公共精神和法律精神等。杭州“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恰恰不在于“道德高地”,而在于城市“公共文明”。杭州努力打造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善城”。如“礼让斑马线”,繁忙城市的大小车辆在斑马线处都能够礼让行人,已经成为杭城一道靓丽风景线。城市治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凸显“我们”的参与式治理,形成了杭州“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多元主体复合治理”以及“开放式决策”的政府治理方式。

(三)延续文脉:保护文化遗存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历史文脉在“拆旧城、建新城”中很容易被破坏,不少城市还出现了“欧美化”“同质化”“千城一面”。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专门指出,“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4]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通过保护实现传统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实现活态保护与有机利用相结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再造及民生改善的相结合。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不是一点、一线、一面的简单保护,而是一座城的保护与文化空间重塑。

如何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当好“薪火传人”,通过文化保护释放古老城市的现代魅力?杭州在实践中推进以保护文化遗存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更加突出将城市当作有生命力的、系统完整的有机体,城市也有童年、城市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要让人们在城市“记住回家的路”。在具体做法中,杭州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抓,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由点到面、由线到片,系统综合、有序推进。典型的如西湖综保、运河综保、良渚古城遗址综保、南宋皇城遗址综保等项目。杭州通过综合保护系统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设施、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实现了修复自然生态与修复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也实现了保护文化遗存与重塑文化空间相结合,有力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激发活力:整合文化资源打响东方特色品牌

一是突出打造充分彰显杭州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升杭州文化的影响力。杭州早在2007年就率先提出打造“全国创意产业中心”目标,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坚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2011至2021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00亿元增长到2586亿元,年均增速达10%以上,占GDP比重提高了8.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目前杭州文化产业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给杭州带来了新发展,主要得益于杭州创造了最好成长环境,特别是融合了四大优势:文化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

二是突出打造“韵味杭州”,建设“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一座城市如何把独特的文化资源展示出来,实现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杭州突出强调了一个理念:“杭州韵味、国际表达”,提出了一个目标: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通过“韵味杭州”的国际化实践,竭力彰显杭州特色和活力,努力建成“人文之窗”。通过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来为“韵味杭州”提供支撑;通过打造国际化的会展之都和赛事之城,提升本土会展和赛事品牌,积极引进高端国际会议、展览项目和国际性赛事项目;充分挖掘东方文化内涵,打造世界遗产群落,提升丝绸、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书画等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三、杭州城市人文精神重构的实践启示

打造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要立足传统,突出地域文化认同,突出城市形象塑造的精神内核所在,积极构建文化主导的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杭州正是通过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激活了城市人文遗存,修复了人文生态,塑造了城市文化新形象。

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无形的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和文化感召力。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引领。正如斯特斯·林赛所言:“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确实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影响到人们对进步的想法。”[5]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彰显的乃是对于城市价值观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凝聚,通过杭州人文精神的凝练和表达,激活城市历史文化基因,展示了城市精神的价值因子,有力增强了历史感、文化感、自豪感。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在重构实践中,既突出“以文兴城”又强调“以文化人”,既注重“文化保护”又突出“文化表达”,为城市人文精神的落地提供可能,释放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

总结来看,杭州通过提炼城市人文精神,力求重塑城市文化形象;通过倡导“我们的价值观”,力求实现山美水美人更美;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力求塑造有生命的城市文化空间;通过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力求打响东方文化品牌。可以说,“八八战略”在浙江实施以来,杭州城市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性机遇,也成了杭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杭州城市人文精神重塑的时代主题就是要力求实现千年古都风韵与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同城辉映,使古老名城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真正凸显城市建设的文化支撑,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的时代重构和实践也留下了诸多思考:第一,对于城市来说,坚定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延续历史文脉、展示当代文化气质是每一个城市发展必须谋划的特色路径。杭州的城市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案例,正是贯彻“八八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生动写照。第二,城市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干成的。“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历届市委高度重视,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杭州文化建设接力前行、添砖加瓦。第三,重塑城市人文精神,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机工程,要写好“城市文化”建设这篇文章,需要深入思考“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的辩证关系,力求以“文化城市”的理念引领“城市文化”的建设。第四,文化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也能够变成凝聚人心的力量。城市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为了城市中“人”的成长,要找到“城市成长”和“人的成长”的同频共振、最佳契合,让人在城市中越来越幸福,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国平.城市论(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编号2022B22)的阶段性成果。

(沈小勇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王飞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