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浙江实践
摘 要 浙江山区在美丽乡村发展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以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浙江省丽水市以乡村振兴为主导,坚持“美丽党建、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三美”融合发展理念,将生态经济产业作为丽水市生态价值转化的载体,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收”,带动丽水市美丽乡村发展,成为山区共同富裕建设的典范。
关键词 旅居经济;聚集式发展;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山区是浙江省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短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山区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作为未来浙江省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着力点。浙江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党建、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三美”融合发展,不断探索以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涌现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经济产业共同富裕发展模式。其中,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缙云县仁岸村、景宁县大均村和龙泉市兰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立足自身乡土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坚持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的示范地和实践地,其发展模式值得探析与借鉴。
一、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松阳实践:“云上”旅居经济
松阳县四都乡“云上”旅居民宿集聚体地处松阳城郊,距离县城10余公里,平均海拔700余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3%以上,境内一年有200多天可见云雾景,拥有5个中国传统乡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乡镇、中国摄影艺术乡村。四都乡充分发挥其高山流水、云蒸霞蔚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以旅居经济为主导核心产业,将民宿集聚体作为四都乡生态价值转化的载体,带动四都乡其余生态产业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双增收”,成为云上生活的山区共同富裕建设的典范。
(一)产品产业化,实现价值转化
高山乡村生活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其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农户的日常需求,保留绿色产品的生态特质,使其充分融入市场经济中,能大大实现当地农民利用生态价值资源增收致富的愿望。首先,四都乡全面建设山水如画、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人文和谐的“山上大花园”,打造了村民端的是“民宿碗”,吃的是“民宿饭”,赚的是“民宿钱”的发展模式。先后吸引3.8亿元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精品民宿,建成如过云山居、云端觅境、云影心谷、无心云、九舍、飞茑集、依山半舍、云夕共享空间等中高端精品民宿27家。其次,高山农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弥补现有市场上的空白区域,发展高山小而精、小而特农产品产业链, 2021年本地高山白茶、香榧、四都萝卜、新香番薯实现产值达2000余万元。第三,以文化引领乡村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引入工商资本、艺术工作者、创意团队等,将本土文化与创意文化相结合,打造各类文创业态,产生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红精品书店、艺术家工作室,举办传统乡村保护论坛、城乡联系国际论坛边会、古村探秘定向赛等。
(二)资源资产化,盘活闲置资源
近年来,丽水积极开发“丽水山居”“丽水山耕”“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头品牌,引发了绿色发展的聚集效应。公众品牌的推出为四都乡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市场优势。首先,通过“两山”银行,坚持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通道,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机制,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载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资产,大大地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化率。其次,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最大可能整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山林、田地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的关系,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流转全过程规则秩序,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促进产业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真正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第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一些自然村进行“整村打包”、资源集中整合,逐步建立集体经济下的股份化、公司化等治理结构,健全利益分享和风险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资源产品化,丰富金山银山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推进GDP和GEP之间的转化效率较快增长。着力在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品牌体系、质量监管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按照大规划、严管控、细实施,通过定性、定量、定标、定质,逐步推进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产品,不断拓展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首先,建立和完善本地自然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实施项目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占补平衡机制,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其次,健全生态产品品牌体系。构建以松阳故事、江南秘境等为特色的公用品牌体系,建立生态产品展示发布中心,推动“好生态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如番薯干工坊、大荒田合作社等。第三,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精品民宿等产品业态,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二、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缙云实践:古村复活经济
缙云县舒洪镇仁岸村位于AAAAA级仙都风景区东南侧5公里,离县城8公里,处于盘溪、贞溪、章溪三大溪流的交汇处,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村落有千年历史。仁岸村积极探索古村复活经济,凭文化获名气打造乡村品牌,加快资本下乡把老村变新村,加快探索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新模式,202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5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83万元。
(一)凭文化获名气,打造乡村品牌
仁岸村人文底蕴浓厚,“何浩宗祠”内有中国中医泰斗何公旦和其女婿当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在抗战期间避居仁岸时留下的经典楹联三副,吸引人们前来采风踏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仁岸村充分挖掘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节庆和竞技活动,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经济消费,打造知名文旅乡村品牌,扩宽仁岸旅游文化影响力。
(二)把老村变新村,加快资本下乡
为了让村庄得到更好的发展,仁岸村积极寻找自身优势,在平衡外来工商资本与本地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佑云梯农业旅游开发工程和彩虹湾七彩沙滩艺术乐园工程的落地,落后的老村被赋予了年轻的灵魂和时代的气息。取得初步成效后,由村集体出面,就地选材和就地取材双管齐下,把临水而居的28户小洋楼打造成民宿聚集体,吸引在外经商的本村人回村投资,2019年成功引进上海大千影业有限公司落地仁岸。秉承“共建共融共享”的合作理念,小洋房以统一规格进行设计,盘活资金1000多万元。这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农民”的“双增收”,也建立起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三)以土地换林木,加强机制保障
产业的酝酿和选择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选得好,百姓得益;选不好,百姓受损。因此,在酝酿和选择产业时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广泛地调研走访,确定并通过了“以土地换林木”方式解决了绿化问题。村里将河边、路边、山脚边的土地打包,无偿提供给缺土地的苗木公司,允许苗木公司不付租金种上苗木,村里请有关中介机构对种入的苗木计价。两年后的林木优先购买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购回。如果村集体无法实现购回,相关种植苗木可以交由苗木公司自行出售,而不用交付任何的土地租金。
三、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景宁实践:农旅互动经济
景宁县大均乡大均村位于县城的西南地域,位于13.14公里的畲乡绿道的终点,景庆公路穿越而过,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大均村始终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化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民族”“生态”“文化”等优势,做深做足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路径的文章,形成了“畲+绿”的农旅互动产业融合模式。
(一)农旅融合,开启互动发展模式
大均村将农业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了水域救援基地、伏叶小样花园、新庄天空之镜丛林咖啡吧等,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旅游共富新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色。为了更加科学展示农业产业的生态指数,在乡村礼堂的大屏幕上呈现了实时动态更新的大均生态数据视窗。为了让旅客有更好的体验感,大均生态数据视窗还会对旅游人数、停车数量、民宿入住情况进行实时采集汇总,对区域内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价值转换速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有助于提升农旅互动的体验感。
(二)创新思路,加大畲族文化研学设施建设
加强畲族文化研学基础建设,按照集中打造、借场包装、调剂使用、全面推进的综合建设思路,不断加大本村生活保障设施。以筑巢引凤的市场运作新模式,对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利用原有村集体闲置资产、统一规划定位和设计产业馆、争取部门资金修建等模式,新建大均畲画馆、大均畲药馆、民族书屋、黄精馆、水域救援科教馆等一批畲族特色研学展示场所,保障整体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加强硬件建设。
(三)先行先试,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致力生态价值有形化、市场化、长远化,依托两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在丽水市成立“两贷一站”(生态贷、两山贷和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撬动金融杠杆。景宁农商银行、邮储银行、银座村镇银行等为大均量身定制“生态贷”金融产品,授信5亿元。2020年5月,景宁农商银行、邮储银行、银座村镇银行在丽水市绿谷分(个人生态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评级基础上,结合大均乡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系列农户生态行为的正负面清单,为符合生态信用标准的农户发放“两山贷”共计120万元,鼓励农户在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上积极探索,评估合格的产业便可享受贷款支持。
四、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龙泉实践:产业园区经济
龙泉市兰巨乡省级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位于龙泉市区西南部,距市区12公里,距离龙泉南高速入口2公里。当前,生态农业园区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万亩特色茶叶示范区、千亩菇稻轮作示范区、生态畜牧养殖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浙大龙泉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精品园、蔬菜精品园、特色水果精品园、笋竹两用林精品园和珍稀苗木精品园),茶文化休闲中心1个(金观音庄园)。产业园区经济成为打开美丽乡村“两山”通道的金钥匙,农民年人均增收1.21万元。
(一)致力打造“农旅融合园”,培育产业主体
按照“一心、两轴、六村、若干基地”的总体布局,突出“山区独特风景、农业文化情景、休闲体验美景”三景主线,通过创意景观改造、文化氛围营造、农耕体验、互动娱乐等方式,在核心区和周边区块全面启动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园区以食用菌、茶叶、水果、畜牧和粮食等重点产业,以耳稻轮作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坚持种养业有机融合,按照打造全产业链要求,配套建成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点,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
(二)致力打造“科技生态园”,创新驱动发展
依托市校合作机制,以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87家科研院校提供的技术支撑,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浙江大学龙泉科技合作推广中心,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的实践摸索,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操作和智慧化管理。同时,与浙江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合作建成园区智能化信息管理服务和展示中心,充分发挥有机肥加工厂的纽带作用,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打造美丽田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致力打造“创业致富园”,园区与美丽乡村共进
推进园区和周边美丽乡村一体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整顿和垃圾分类处置,助力仙仁长寿村建设3A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做起长寿经济,实现了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良性互动。
五、丽水市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一)守住绿水青山和乡村风貌是根本遵循
乡村风貌是乡村生态的主体,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发展最大的优势。守住绿水青山和乡村风貌既是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激活乡村内生动能、实现资源变资产的根本遵循。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对于丽水山区而言,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尤为关键。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产业重点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举的理念,以乡村生态资源特色为依托,以绿色、生态等高质量需求为导向,将现代市场经济与乡村的自然风貌、乡思乡愁、乡风乡俗等古朴生态元素相结合,尤其是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相结合,有效发展“红绿融合”等乡村生态经济产业,促进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为原住民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和增收致富带来机遇,进而持续形成乡村生态和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循环,促进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美丽乡村。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共建是根本原则
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产业是破解“乡村生态资源丰富却经济落后”难题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产业离不开政府主导,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本身去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有效市场”在推进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作用,在乡村生态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量价依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发展,有效升级乡村生态基础和产业结构。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是生产和分配协调统一、各种力量共同发力的结果,乡村生态资源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共建的综合运转下可以有效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生态经济,从而增强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
(三)打通市场壁垒和技术障碍是重要路径
长期以来,丽水市乡村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面临众多的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和技术障碍,比如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等因素,阻碍了产业升级,导致市场潜力挖掘不够。比如产业技术的短板和生产设施的落后,阻碍了技术创新,导致市场活力释放不够。因此,一方面,要建设城乡生态产业链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土地、资本、人才、生态、信息、技术等城乡资源自由流动通道,降低制度性壁垒和交易成本,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先进生态产业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同时,向原住民提供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为生态经济产业提供人力资本、技术支持,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路径。
六、结语
当前,丽水市乡村生态经济产业以“打造红色高地、推动绿色崛起、实现金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在“美丽党建、美丽乡村、美丽经济”“三美”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产业”,为美丽乡村的生态经济注魂赋能;引导工商资本“上山”,推动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众创空间;探索创新发展农旅互动经济模式,整合乡村资源,走共同致富的道路;支持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共同富裕根基。丽水市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机制,对于其他地区的山区县发展而言,既是探索实践中的案例样本,又是创新变革中的生动典范。当然,要走深走实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继续摸索。
(作者单位:中共松阳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东】
最新期刊
第八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