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学术探讨 首页 >

泰州学派的民间传播及当代启示

作者:潘 红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22   发布日期:2022-10-26

摘  要  泰州学派是明朝后期从民间诞生、在基层传播的儒家学派。泰州学派诸贤长期扎根基层,开展讲学宣教活动,其讲学呈现出活动中心基层化、成员构成底层化、理论解读通俗化、语言表达口语化等特点,适应了广大民众的需求,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泰州学派的民间传播对于当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泰州学派;民间传播;当代启示

泰州学派在传承过程中,通过民间讲学推动经典儒学持续向下层社会延伸。泰州学派诸贤在教育教化、和亲睦邻、赈济救灾、土地分配等社会领域躬身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在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应通过研究和借鉴泰州学派社会实践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泰州学派民间传播的特点

泰州学派长期活跃于民间乡村,具有草根性、实践性的特质,在关怀重点、人员结构、理论阐释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鲜明特征,与高居庙堂的官方儒学、集聚城市的精英儒学区别明显,在悟道、讲学、实践等层面民间色彩突显,烟火气浓重。

(一)活动中心基层化

泰州学派以底层乡村为活动中心,积极关注百姓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注重乡村社会秩序稳定。作为民间性大众学派,泰州学派的主要活动目的在于改良社会风俗,维护乡间稳定。泰州学派基于底层社会的儒学悟道、书院讲学、制定乡约族规等活动,维系了良好社会风俗,和谐了乡间人际关系,巩固了基层社会秩序。

(二)成员构成底层化

泰州学派成员构成多来自社会下层,在阳明学派诸多后学中,其平民出身的人数最多。泰州学派后学以推行平民教育为践行理念,穷尽毕生精力,在乡间小巷奔走,吸引、教化了大批社会底层民众。据《明儒学案》记载,泰州学派获功名者占比为59%,处士占比11%,布衣占比30%,是一个根植于社会底层的民间性、大众化学派。

(三)理论解读通俗化

泰州学派民间讲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姓日用是道”,此为民间化最大特点,也是泰州学派的根本。其创新在于,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即劳作)相结合,将形而上的道转化、落实为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促使百姓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开始具备伦理本体、道德意味。儒学理论阐释着眼点是事、劳作,人的生产活动同样可以体现道德光辉,劳动具有道德性与神圣性,适应百姓需求,通俗易懂、简单易行。

(四)语言表达口语化

泰州学派的重要特点就是语言世俗化。推动儒学走出精英阶层,实现儒学沉浸式走入寻常百姓家,需要以简单通俗、易于接受、口语化的民众语言去传播,从而为民众熟悉常用,将儒学转化为民众儒学。通俗语言朗朗上口,使得儒家道德成为生活道德,儒家文化成为生活文化,入耳入心容易,进而被普通百姓轻松理解、把握和实践。

由于在研究和推广的过程中更强调人本主义,泰州学派在推动儒学民间传播上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一是讲学、教化对象是底层社会的普通民众,扩展了儒学的社会基础;二是将儒家经典通俗化、生活化,传播语言口语化、简洁化,使得“愚夫愚妇”都能理解;三是发展了儒学部分重要命题,如“百姓日用是道”“乐学”等观点,更贴近民间社会实际,更易为百姓接受;四是积极参与乡间社会治理活动,包括解决纠纷、制定乡约、为民争益等,推动了当地风俗改良和社会秩序稳定。

二、泰州学派民间传播的形式

泰州学派通过组织平民讲会、乡约实践、书院讲学等活动对儒学民间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索,使民间儒学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和传播形式,推动了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

(一)组织平民讲会

泰州学派以“师道经世”为己任,组织开展平民讲会,普及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使得所生活的社区文明化,是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创新。王艮初创讲会,嘉靖元年(1522)驾蒲车北上讲学,讲学内容除五经、良知之学,还有经世济民之道。王艮的北上讲学已超越文人学士以文会友模式,行迹遍布山野城乡,在当时社会各层面产生一定影响,在讲会方面的贡献极受泰州后学推崇。泰州学派后学中,以王襞、颜钧、罗汝芳等较为有名,他们在家乡举办各类平民讲会,为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文明、改善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参与乡村治理

泰州学派成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活动。如王艮凭借自身威望参与地方事务,领导灾难救济等公益事业。嘉靖十七年(1538),在王艮家乡安丰场,地方官员向王艮寻求解决“灶产不均”的解决方案,王艮欣然受命,拟定《均分草荡议》,方案落实后,基本上解决了盐场草荡争讼问题,自此盐民安居乐业,再无诉讼,社会风俗也获得较大改善,社会秩序维系较好。

(三)加强乡村道德建设

王艮、颜钧等以布衣身份参与、筹划地方道德教化,罗汝芳以官员身份积极推行乡约实践,他们以明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即明太祖颁布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为依据开展乡约建设。如王栋继承泰州学派传统,以改良风俗为己任,为乡里制定《乡约》,内容多为儒家道德通俗表述,整合了庶民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颜钧、何心隐通过建立乡会的方式开展乡众教化;罗汝芳以官方身份,积极组织乡村社会力量,共同践行乡约,助推民间社会道德教化,推进乡村整合与社会教化。

(四)开展书院讲学

泰州学派中坚人物王栋一生致力于教育,应岁贡后先后任白鹿洞会讲习,主持南昌正学书院,致仕回乡后主持泰州安定书院,创建归裁草堂,提出诚意修身论。泰州学派后学、湘中王学的重要领袖胡秉观注重开展乡里实践,积极参与书院讲学活动,广纳寒门子弟,将泰州的心学思想与湖湘乡里实践活动相结合。

分析发现,泰州学派的民间传播呈现五种理念:一是以宗法制度作为乡村治理与救济的基本制度;二是以文化伦理教化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三是以乡土社会内部激励与约束作为治理的工具;四是以儒家乡土精英和底层人民结合作为维系的手段;五是以乡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法治基础。泰州学派诸贤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具体实践,融汇渗透儒家思想到乡村治理机制中,对乡土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泰州学派民间传播对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以泰州学派为借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生活化、普及化、通俗化,实现接地气、有烟火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文化价值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有效结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建设梯级化人才队伍

泰州学派的成功传播在于有一批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家国情怀、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为使命感,以济世弘道为抱负的儒家知识分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乡村社区、走进工厂田间、深入千家万户,既要积极完善“上接天线”的学院式人才队伍建设,又要加强“铁脚板” “泥腿子”“话匣子”“大喇叭”式的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体系化宣讲团队。组织党史专家宣讲队、劳模宣讲队、青年志愿宣讲队等队伍深入基层,形成“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市民百姓讲故事”的宣讲格局。构建基层宣讲团。甄选优秀村干部、创业致富能手、专业技术人员、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名嘴、乡贤能人,把其培养成在群众中威信度高、亲和力强、热心理论事业的基层理论骨干宣讲员,开展“百姓讲、讲百姓、百姓听”宣讲活动;打造基层宣讲小分队、红色基因传承队,建设乡村(社区)讲师团工作站,同时成立理论宣讲、科技卫生、农机知识等分队,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推进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车间地头,“走”进社区乡村。制定《乡村讲师团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宣讲台账报送、候选宣讲员备课试讲、宣讲工作督促评比等制度,做到“有组织领导、有经费保障、有服务管理”。

(二)深挖新乡贤内生动力

积极完善内生性、嵌入式的乡土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新乡贤是乡村精英,具有热爱故土、德高望重、才能突出、事业有成的特点,在乡村社会拥有强大正能量,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宝贵内生资源。发挥新乡贤对乡村事项的参谋作用,设立专门的乡贤参事会,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实施中广泛征求乡贤参事会的意见建议;发挥其对乡村矛盾纠纷的化解作用,组织设立新乡贤评理员,搭建平台,通过设立新乡贤明理堂、新乡贤调解室等方式,促进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发挥其对乡村道德教化的示范作用,组建新乡贤道德宣讲团、举办新乡贤道德讲堂,对村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由新乡贤组成的道德评议会,维护乡村公序良俗;发挥其对乡村公益事业的担当作用;引导动员新乡贤,尤其是商界新乡贤,支持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发展;积极利用新乡贤人脉资源,招商引智,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新乡贤利用其人格魅力、社会影响力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建设。

(三)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面对瞬时性、即时性、互动性新兴媒体发展,应主动适应移动化、碎片化、图形化信息传播趋势和接受习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非遗传习所、乡学讲习所、“百姓大舞台”等特色阵地,开展党的政策理论、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宣讲咨询,打造文明实践“网红打卡点”。围绕基层理论传播、转型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基地。搭建微平台。延伸触角、扩大覆盖,建立协作统一的线上宣讲矩阵;整合网络教育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入驻“今日头条”,开通官方抖音号,积极开通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新媒体平台入口,进驻读者受众较为集中的商业APP、网站平台;创新形态样式,充分运用抖音、动漫、VR、H5等新兴技术形式,通过形式喜闻乐见、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开展宣传。讲好微故事。积极打通理论传播“毛细血管”,突出理论宣讲覆盖面、“年轻态”,以内容为王为导向,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故事化包装、生动性传播。

(四)用活“草根化”宣传模式

理论宣传口语化。发挥群众创造性,把书面语言变为大白话与百姓语言相融合,与现实生活相贴近,与群众实践相一致,与群众关切相契合,与群众情感相吻合。理论宣讲故事化。充分发挥民间名嘴、乡贤能人、“草根宣讲员”等骨干宣讲员作用,用微事迹传播正能量,用群众语言讲述好故事、传递理论好声音,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到百姓心田。宣传视角群众化。建设“百姓讲师团”,开展“百姓讲师”巡讲行动,以专题讲、穿插讲、平时讲等方式,用基层“小视角”折射“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新角度讲透“老道理”,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

(五)建好嵌入式文艺阵地

融入文艺创作生产。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书画、摄影、新闻、文学、歌舞、戏曲、诗歌等文化艺术形式,嵌入非遗创作,主动植入庙会、春联、灯谜、年画等民俗形式,让听众、观众、读者潜移默化接受。加强项目引导扶持。实现项目规划、资金扶持、人员力量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将党的创新理论文创作品划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百花文艺奖评选、文化名家遴选等项目重点扶持,以鲜明导向,引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新思想、聚焦新使命、展现新担当。做活文艺宣讲活动。开展“理论+文艺”宣讲活动,把浓厚的理论通过情景剧、小品快板、相声等艺术表演形式宣讲出来,用“小文艺”讲活“大道理”,实现既接地气,又体现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吴震.泰州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龚杰.王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3]宣朝庆.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4]姚文放.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5]陈来.泰州学派开创民间儒学及其当代启示[J].江海学刊,2020(01).

[6]康宇.论泰州学派对儒家经典诠释平民化的建构[J].华侨大学学报2015(03).

[7]蒋国保.儒学的民间化与世俗化——论泰州学派对“阳明学”的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2007(06).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泰州文化基因溯源与彰显研究”(编号20XZB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