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苏州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作者:荣雪琴 卜树坡 刘 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68   发布日期:2022-9-27

摘  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智改数转”。本文提炼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三大优势,通过苏州与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比分析,找出城市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等不足,提出了“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等四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业;对比分析;苏州;杭州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焦点。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如今,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苏州、杭州均属于长三角节点城市,相较杭州而言,苏州人工智能产业还存在一些弱项和不足,如何破解,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首次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2021年3月,苏州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同年4月出台的《苏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苏州试验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而后,《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核心主线,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发展,首次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支持政策,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2022年,《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二)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苏州已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先导产业进行培育,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跃居全国第一梯队。2021年全市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1000家,相关产业规模接近900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到25%;并在机器人、自动驾驶、大数据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

(三)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苏州加速人工智能源头创新与产业发展, 2021年全市累计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境内外上市企业11家,各级独角兽(含培育)企业34家,瞪羚(含培育)企业149家;所辖四市六区都设立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园,拥有多个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研发机构。

二、与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差距

(一)城市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1年10月,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研究机构发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2021)》,从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两大维度,分为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国家级平台等6个二级指标以及独角兽(培育)企业数量、核心产业规模、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数量等16个三级指标,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十强排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成都、南京、西安、武汉,苏州由上一年的第8位跌至第12位。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动力,2021年10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浪潮信息联合发布《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通过宏观经济、技术成熟度、AI劳动供给、行业及地域四大方面综合考量和评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前十强中杭州排名第二、苏州列第六。

(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杭州构建了以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在视觉识别、深度学习、脑机接口与交互、VR/AR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人工智能授权专利数量2590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691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杭州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科创平台。

相比之下,苏州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偏少,创新驱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在芯片、算法等人工智能基础层的企业不多,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相关企业规模有待提升。

(三)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力强劲。现有人工智能领域的典型企业和创业型公司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人工智能产业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智能安防、智能汽车、智能软硬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人工智能上市企业43家、独角兽(含培育)企业37家,有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还有部分企业获得了头部企业的资源支持,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落户,凭借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蚂蚁集团,在百强企业前十强中占据3席,占比全国第一。

相比之下,苏州虽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方面都有差距。虽拥有国家队科研院所12家,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一批业界巨头纷纷布局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思必驰、明皓传感、极目机器人等一批本土新锐在细分领域脱颖而出,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先企业偏少,“有高原、少高峰”现象凸显。

(四)人才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9年杭州出台《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在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中,加大了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引进力度,对入选省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杭州现有人工智能人才近7000人,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团队。现有高等院校47所,包括本科28所、专科19所,开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院校占比87.2%,其中浙江大学是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源地之一,设有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并启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

相比之下,2016年苏州出台《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2021年4月发文作了修订,对入选省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100—500万元的科技项目经费资助。苏州现有人工智能人才4600多人,包括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才14名,江苏省双创人才77名,各级领军人才超700人。现有高等院校28所,包括本科11所、专科17所,开设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包括相关专业的院校占比78.6%,但由于人才虹吸效应,相比杭州而言,在相同人才引进政策条件下,苏州吸引力明显不足。

三、对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夯实产业基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核心支撑部件等领域突破。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以及应用技术等关键环节,瞄准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等主攻方向,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边缘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强化研究大数据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融合常识知识和多语言语义关联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加强研究人工智能环境下新型视频、音频和文本编解码技术。二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算法以及软硬件协同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智能自主无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图像理解、视频理解、三维视觉等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着力突破深层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对话、逻辑推理决策、知识图谱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加快突破路段感知技术、车路通讯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协同感知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和世界知名品牌产品。三要研制核心支撑部件。加快处理器、存储器等智能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以及制造环节的前瞻性系统布局,支持一批视觉处理芯片、信息安全类芯片、类脑计算芯片等智能芯片重点项目实施。研发具备感知交互功能的集成化小型化智能传感器、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相关硬件产品,以及智能机器人领域软硬件系统、编译库、中间件等核心支撑部件。

(二)增强产业实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重点发力语音识别、机器视觉、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领域。一要做精语音识别产业集群。发挥思必驰、驰声科技、科大讯飞等智能语音领域领军企业作用,突破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提高应用场景、噪声和口音情况下的复杂语音交互可靠性,打造芯片、算法、产品应用、解决方案、行业标准全产业链条。二要做优机器视觉产业集群。依托华兴致远、天准科技、极目机器人等机器视觉领域创新型企业,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三要做大计算机视觉产业集群。依托科达科技、凌云视界、中德宏泰等领域领先企业,突破图像传感器、基础芯片、中控设备、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发展工业视觉、医学影像、数字安防、视频会议等视觉智能产业。四要做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依托科沃斯机器人、博众精工、绿的谐波等领域领先企业,发展基于视频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装备以及智能装备,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生产场景的示范应用;深度开发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特殊机器人,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强化产业支撑,集聚优质人才资源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发挥人才资源的创新引领作用。一要引进高端人才。紧贴人工智能产业需求,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储备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倡导柔性引才模式,吸纳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二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依托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等高校,推广“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培养一批基础理论、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人才;加强人工智能与相关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工智能+X”复合性专业人才培养。三要培训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据示范应用项目,支持职业院校加快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体系;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人工智能企业间的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

(四)拓展产业场景,树立示范应用标杆

布局“AI+”创新示范应用,打造覆盖苏州全域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一要推动“AI+制造”特色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制造装备等关键环节,以工业4.0为指导,建设智能化生产线、车间、工厂、仓储、物流体系,构建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的新一代智能工厂,打造可作全球表率的领先企业“灯塔工厂”,打响“苏州制造”品牌。二要打造“AI+文旅”沉浸式体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赋能文化旅游业,依托阿里大文娱苏州中心、相城影视产业园、阳澄湖数字文化创业产业园,打造视频互联网时代城市内容运营中心、动漫影视产业生态圈、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著名景区智能化建设,打造沉浸式智能互动的文旅体验,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三要打造“AI+医药”中国药谷。加强“BT+IT”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全产业链条,依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以及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药明巨诺等医药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国家基因库苏州样本库、医疗大数据中心,加快新型药物研发和成果转化,研发手术机器人及其操作系统,提升医药产业整体实力,打响“中国药谷”品牌。四要打造“AI+金融”应用高地。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依托富士通、通付盾、凯美瑞德等骨干企业,加强智能交互、图文识别、异动识别、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零售银行、保险、金融安全等方面形成创新应用,助力苏州建成长三角金融科技节点城市。

参考文献:

[1]商业新知网.《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2021)》解读[EB/OL].(2022-01-18)https://www.

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34205.html.

[2]杭州市人民政府网.AI蓄势待发,为什么又是杭州?[EB/OL].(2019-11-29)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11/29/

art_812262_40620152.html.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2SJYB1637);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R2022072)的阶段性成果。

(荣雪琴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卜树坡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勇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