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江苏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作者:黎 峰 曹晓蕾 陈思萌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7   发布日期:2022-8-23

摘  要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对外开放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市场营销新业态新模式开展缓慢、数字经济赋能相对不足、体制机制创新仍需突破等问题。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依托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循环,进一步增强江苏产业发展的内生能力,以此为基础积极整合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收益水平。据此,提出江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及路径。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江苏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必须着力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更加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加注重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与互动,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入实体经济,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开放条件下,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描述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收益能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国家(地区)产业体系的内生能力较强,在生产供给、市场消费、商品流通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二是全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内生能力全方位参与乃至主导国际分工,积极整合国际要素资源,获取较高的分工收益。

一、江苏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基础

经过四十多年的开放发展,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在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不断向产业链两端攀升,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江苏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

一是产业基础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江苏已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2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8%,比2019年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6.5%,比2019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集群培育来看,江苏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纳米新材料、工程机械和新型碳材料6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称号,总数与广东并列全国第一;从产业链发展来看,5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多个行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二是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持续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是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的主要源泉。2020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5%,研发人员89万人;全省专利授权量4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6万件,增长15.9%;全省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量达9606件,增长44.8%,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65.1%,比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20年,江苏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总数超过3.2万家,位居全国第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294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4万家的省份。

三是江苏生活消费需求高,拉动生产能力较强。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江苏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全国第一梯队,2020年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6.1亿元,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江苏县域经济较为发达,2020年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中,江苏的县(市、区)占一半。总体而言,江苏人口集聚能力较强,消费旺盛,且市场潜力巨大。

四是江苏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开放创新融合具备发展基础。2020年江苏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35.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外资服务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在利用外资、服务外资企业过程中,江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推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江苏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经开区和高新区优势互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外资源共享、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联动、中外合作园区稳步推进、贸易与投资相互协同的开放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江苏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难点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多年来江苏制造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领域,创新产出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对于自主研发和品牌关注不够,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少。在多项省际(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近年来在数字创新方面又逊于浙江,这与江苏经济规模和体量不相匹配,阻碍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二是市场营销新业态、新模式有待拓展。与规模巨大的制造能力相比,江苏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明显不足。2020年,广东和浙江网络零售额分别为3.02万亿元和2.26万亿元,江苏仅为1.07万亿元。2020年广东和浙江纳入海关监管的跨境电商进出口分别为1726.5亿元和491.1亿元,江苏仅为66.5亿元,与广东、浙江不在同一量级上,与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4.45万亿元相比,也显得体量太小。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仍然囿于路径依赖,市场营销思维跟不上国内电商平台的发展节奏,不适应营销渠道新模式,省内原有的知名线下营销渠道如常熟服装城、叠石桥轻纺城等国内专业市场仍未突破传统模式,逐渐褪去优势。

三是数字经济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足。数字经济以“云—网—端”为“新基建”,以平台化、生态化为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生产方式。江苏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与广东、浙江两省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但代表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指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发布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中五大类产业)发展不足。目前,广东和浙江两省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已超过10%,而江苏的目标是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可见江苏与广东、浙江在这方面差距较大,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较弱。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仍需突破。运营模式更新、科学技术变革,往往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加以推动。近年来,江苏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有所减缓,如在数字经济、自贸区建设等领域,在响应国家战略的能动性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方面已慢人一拍,在内外贸体制接轨、外资自由化便利化、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都有待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三、江苏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及路径

对于江苏而言,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基于内生增长能力的全面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此,亟待提升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即依托国内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加快建设涵盖供给端、消费端、流通网络、体制活力在内的江苏现代产业体系,以此进一步增强江苏制造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消费市场的规模和结构、打造便捷高效的市场流通网络、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在经济发展内生能力提升基础上,扩大全面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进口、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积极整合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和江苏服务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收益水平。

基于此,江苏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路径有:

首先,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有针对性地重点配置创新资源。加大基础研究及共性关键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引导推动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此,应积极探索创新链“链长制”,统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创新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加速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对创新下游的渗透和引领。同时探索产业链“链长制”,编制现代工业产业链图谱,创优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产业发展生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其次,以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国内产业资源整合。彻底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贸易壁垒等各种形式的商品要素流动障碍,以加快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等为抓手,推动省内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主动寻求与上海、浙江、安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专业化分工,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抢抓国家新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历史契机,引导江苏企业通过对内投资及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度互动合作。为此,应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干部考核机制里,适当增加区域协同发展内容,对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问责。积极倡导并搭建区域间协同发展平台。加强与兄弟省市尤其是沪浙皖三地政府协调与合作,继续深入推进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跨区域衔接,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在梳理区域主导产业龙头及配套企业、产品特征基础上,共同搭建涵盖招商、投资、就业、供需等领域信息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对内投资,进一步将供应配套、市场销售等环节与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效衔接。

第三,积极打造立足省内辐射全国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贸和物流企业,引导江苏企业将中间品采购及市场营销网络,进一步向国内其他地区延伸。为此,应鼓励各地区根据产业特色建设涵盖商品集散、信息发布、品牌展示、商业金融等功能的各类专业批发流通市场。在融资信贷、信息披露、行政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有选择扶持一批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运输公司等专业化流通企业,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通过横向兼并及行业整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第四,以市场容量及营商环境优势集聚国外高级要素。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及内资企业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各种总部经济形态,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数字平台、商业服务、科技中介等创新要素资源。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招商重点,加快国际高端总部资源集聚。围绕制造业发展优势,以“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为主线,筛选建立招商项目库,有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制定差别化、更加精准的支持奖励措施。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针对国内消费品供给及江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增加高品质最终品及国内稀缺资源能源、关键零部件、先进设备及中间品的进口。

第五,以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为目标推进对外投资力度。在继续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投资布局的同时,应紧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黄金机遇,加大江苏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构建“江苏制造”的海外供应链。为此,应引导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加强全球资源整合。建议由省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及有关智库跟踪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外投资的投融资服务,引导企业加大对国外资源供应链整合力度,尤其要为涉及生产供应链布局、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获取等重大对外投资项目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融资增信服务。

第六,以加快规制融合为抓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对照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的特征,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外资总部经济、贸易综合监管、国内营商环境等为重点,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为此,应加快江苏自贸区建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目标,推进江苏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放管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措施,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简化涉企证照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

(黎峰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晓蕾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思萌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