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8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作者:毛婷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65   发布日期:2022-8-23

摘  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更好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同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蕴、探究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是立足于国情、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发展建构。共同富裕的范围和广度,不仅涉及物质层面,更包括政治层面、精神层面、生态层面等不同领域的整体“共富”,而不是局部的“共富”。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克服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不断采取可行措施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只有继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够真正实现全国人民期盼的共富愿景。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中国”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痼疾,以“中国”属性发展独创性的现代化之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形式。从整体来看,共同富裕和党的宗旨是相通的,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跟贫穷划等号,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举措。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有着更多、更高的满足条件和标准。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我们党不是想一步、看一步,而是结合每一阶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背景作出了相应的决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印证。首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文明与发展、民主与富强、稳定与繁荣。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

(二)共同富裕的“共同”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共同富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共同富裕强调“共同”的繁荣,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允许从部分人先富裕到大家共同富裕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或某个阶层的表面共富,每个个体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力量。再次,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味着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改革、每一项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共同富裕的“共同”并不是要求所有人同时、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的时差性和顺序性的发展。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共同”条件下的富裕,一方面可以积累和扩大生产资金,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式发展。

(三)共同富裕的“富裕”属性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目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人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从“富裕”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也要重视精神上共同富裕的实现。“富裕”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也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先富地区的示范作用和帮扶效应,通过不同的激励策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的、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在合法致富、知识致富、勤劳致富的条件下,发挥先富力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社会财富,也会形成全社会勤劳致富的风气,最终走向真正的“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有很大提高,但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社会分配做不好,广大人民手里的财富就会越少,就没有办法激活消费,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还需要合理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这才是“富裕”属性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量。实现共同富裕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坚持制度安排和共同奋斗相结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化为核心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这既符合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在生产力推动下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又要防止贫富悬殊。一方面,通过全体人民群众齐力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的合理制度安排正确有效处理增长与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要汲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方面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同时不搞超出能力的不可持续的“福利主义”,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长期无法自拔的后果。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重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办的事要真正落在实处。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从表面上看,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不至于过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调节过高群体收入。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的现实条件下,必须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同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以保证实施效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过程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防止阶级的固化,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让人们劳有所得,老有所获,充分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共享发展方面,全社会要通过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体现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的劳动是真正的推动力。因此,要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让人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让劳动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觉自为的活动,是能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使人们在劳动中可以得到自我实现。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

(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整套更稳定、更科学的制度体系。未来的体制改革方向还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让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切实成为保障全体人民权益和福祉的发展模式。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自优势,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内在矛盾。具体而言,不仅要注重以公有制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同时也要强调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分配制度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注重公平,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劳动所得,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性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扎实管用的经济体制运行效用。对于人民而言,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平等、自由、正义、公平、法治、安全、健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点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和追求。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注共同繁荣和公平正义

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要立足现实和当前,又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既要顾及经济发展和效益提升,又要关注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区域战略,并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作出新部署。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镇,但仍有5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收入较低,提高农村人民收入水平是促进共同富裕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缩小城乡、农村内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增加对农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公共资源投入,激活农村主体、要素和市场,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彻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有很多群体的收入水平还不高,要持续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共建共享。

(五)在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动态发展中下功夫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演进,不仅有物质器物层面,还有制度和文化精神层面。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因素在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精神、道德、文化等因素也不能忽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下物质条件的丰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机制应把物质利益和价值杠杆的基本作用与精神意识形态和道德激励作用相结合,不断探索精神方面共同富裕的举措。一方面,创新方式和渠道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教育引导、民主法治观念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提高人民的精神富裕水平。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向度发展的现代化,而是统筹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要注重两个文明的共同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价值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罗荣渠,董正华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新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研究”(编号2022-KY-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