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

作者:周晓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28   发布日期:2022-7-26

摘  要  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苏通过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加快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前进。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视察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使命要求,江苏必须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塑造江苏产业发展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实现追赶超越,实现江苏综合发展实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  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江苏

近年来,江苏通过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加快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前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放在今后五年的九项重点工作之首,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支撑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江苏综合发展实力的显著提升。

江苏是人才大省和经济大省,也是创新资源大省,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和各类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国家高新区经开区、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产业发展存在品牌“有高原无高峰”、企业发展空间遭受多重挤压、产业竞争性协调性不强、未来产业布局推进不快等问题。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视察,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使命要求,江苏理所应当高度认识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认真审视不足,精准施策,在自主可控现代产业发展上做表率,对标世界先进水平,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追赶并超越。

一、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是抵抗不确定性的锚

1978年,我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初期,恰逢国际代工和贴牌生产的高峰期,我国企业只负责代加工,1999年,中间产品占出口中比例高达57%。长期低价值嵌入世界分工体系的模式,使我国成为国际贸易体系的附庸,向两端攀升的惰性增加、难度加大。江苏就是例证,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两头(原料、市场)在外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核心技术和设备缺失,品牌建设水平弱。江苏优势制造产业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高技术船舶产业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动力系统、通讯导航、机电控制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集成电路面临人才瓶颈、关键技术与设备短缺、缺乏整机带动等难题。近年来,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物流价格飙升,导致江苏化工、钢铁、建材、集成电路等生产成本陡增。江苏人口结构老化带来的适龄劳动者短缺,能耗“双控”目标刚性约束,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断供和市场低迷等因素进一步推升经营成本和经营难度。因预期转弱,企业创新和扩大再生产信心不强,投资意愿不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江苏链主企业数量不足,导致重点产业控制力薄弱。“自主可控”强调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拥有知识产权和话语权,且产业链关键环节安全可控。产业体系只有自主可控才能改变之前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动能的内生增长模式,才能把创新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二)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新发展格局下,发展“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对经济循环意义重大。在国内大循环中,产业从生产环节保障产品和服务流通通畅,提供高质量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并激发消费升级,且通过制造与创新有机结合来打造“产业公地”;在国际大循环中,能够掌控话语权和控制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产业分工、国际销售等多个环节不被卡脖子,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能以高端品质赢得认可,通过打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获得更大发展主动权。只有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才有坚实载体,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三)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是长期科技自立自强的结果

科技自立自强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现代产业体系只有长期坚持持续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自主可控,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短板则意味着被卡脖子和受制于人,产品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产业链、供应链容易被切断,产业发展亦无从谈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凸显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目前,江苏存在制造业基础研究投入不高、重大科技平台较少、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紧等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清单的甄选机制存在政府之间、政企之间、专家智库之间联动性不强的问题,产业链底层关键节点的摸查、选择和攻关之间的系统性不高,资金的筹集使用缺乏整合机制,揭榜挂帅制度中存在技术力量分散、延续性不强、揭榜对象过窄以及攻关成果的经济效益尚未有效转化等问题,只有长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能逐步建成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通过集成、融通、融合、延补、服务等组合政策,加快利用科技创新赋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塑造江苏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推进制度集成创新,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制度集成创新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强化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多条线的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信息链等诸多创新资源,以“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为抓手,加大一体化部署力度,精准发力,围绕任务书、路线图等形成同盟,聚全省之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对照产业战略性、前沿性、重要程度等维度制定“卡脖子”技术“一张表”,把清单转化为科研任务攻克计划,并及时动态调整。面向全球揭榜引才,坚持“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用”,并以此契机构建高层次人才交流沟通平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发掘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推进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行全省“卡脖子”攻克技术和装备的使用保险补偿机制。

(二)推进优质创新资源融通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融通创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从优质资源的生发与优化配置着手,打通从科学发现到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链。一是增强基础研究投入的前瞻性。面向江苏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基础研究投入保障机制,以长期、鼓励为原则,投向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项目,致力于实现基础研究底层突破。二是增强融入国家重点专项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国家重点专项,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组建重大创新功能载体,举全省之力合力建设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引领性、原创性创新成果,持续为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三是构建创新资源国内(省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一方面,构建创新资源国内(省内)大循环。大力构建高能级人才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世界级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多元合作模式,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多层级多主体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帮助创新主体高频、高质量沟通交流;加快推动省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上寻求突破;以共享实验室等形式将科研基础设施向民企开放,鼓励支持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活动,形成多领域、高水准“产业公地”。另一方面,促进创新资源国际国内(省内)双循环。重视制造业质量和水平,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专利申请和品牌建设,实施制造业标准化重点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提高产业市场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鼓励激励制造业企业既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打通国内外技术、研发人员与平台、销售网络,加强跨国、跨省产业链合作,横向提升行业竞争力,纵向提高产业链竞争力,通过多主体努力,全面提升江苏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打造制造业“两化融合”升级版,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

一是加速新基建赋能制造业进度。加大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标识解析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与技术创新,打开企业与新基建的数字化通道,高度融合产业链与数字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字基础,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最大变量和增量。二是大力推动“智改数转”工作。加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继续培育产业和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加大传统制造业全方位改造,持续推进“腾云驾数”转型升级计划,鼓励更多企业加入“数智云网链”等云平台。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重点推进省内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智能化,全面提升江苏智能化制造水平。三是把握信息技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机遇,引导企业通过国内外并购投资和网络销售平台延伸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企业市场配置能力,探索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制造业服务外包等新模式新业态,重塑江苏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四)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帮扶制造业企业延链补链

一是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和完善产业强链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培育和保护优质本土制造业链主企业,发挥其产业引导力。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精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多个行业隐形冠军企业阵营。二是加大对自主可控环节优质企业的关注,防范资金链断裂等重大风险。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性,组建平台,增强全省产业链间的协作和分工,以安全可控视角寻找和弥补供应链、产业链,力求上下游合作关系稳固,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实施错位发展。三是布局创新链,组建法人化产业联盟,打造公共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安全角度打造完整战略性产业链,从需求端引导和保护省内先进制造业。四是划定工业用地“底线”,保住制造业发展空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金融对现代产业的支撑,加大南北联动发展力度,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协同生态。

(五)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提高政府精准服务水平

一是全方位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加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精心设计并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计划。二是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统一市场规则、标准与秩序,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打破各种壁垒,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善用资本助企纾困。三是积极搭建成果转化中介平台,构建以真实绩效、社会贡献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环境打造,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保护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四是持续优化企业服务体系,用好用足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科技服务团、技术经纪人等科技中介力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交易成本,加大对规上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力求“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应必高效”,推行“政策计算器”等“互联网+服务”新手段,将政策和资金“集成式”一键推送给企业,着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奇渊,东艳,等.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林雪萍.灰度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21.

[4]张帆.产业漂移:世界制造业和中心市场的地理大迁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郑永年.大趋势:中国下一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

[6]周晓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J].群众,2021(3).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