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厚植无锡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

作者:刘 俊 胡晓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99   发布日期:2022-7-26

摘  要  实体经济是城市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也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面对时代赋予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无锡需要厚植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力推力促科技创新,抓紧抓牢企业主体,用好用足金融活水,筑好筑优宜商环境,让根深叶茂的实体经济成为“第一工商名城”的坚实底盘。

关键词  实体经济;产业基础;科技创新;企业主体;金融赋能;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既是变局疫情之下的必然选择,也是被发展实践证明的历史铁律。

    百余年来,从面粉丝绸到纺织服装,从机械冶金到高端装备,从电子元器件到半导体、物联网,实体经济始终是无锡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无锡百年工商辉煌的最强支撑、最亮底色。当下,无锡更应笃定前行方向、扛起使命责任、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定“实体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的信念,把牢实体经济这一“定海神针”,以更强理念、更实举措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

一、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必须做大做强产业基础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无锡经济的优势和底气所在。近年来,无锡纵深推进产业强市和创新驱动,已建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在全国产业版图上烙下了鲜明的“无锡印记”。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步伐,产业变革正在重塑边界,“新”与“旧”、“虚”与“实”、“破”与“立”等都不再适用于传统的定义,“融合”成为产业生长的新逻辑。要精准把握产业变革的“时”与“势”,锚定实体发展的“形”和“神”,确立全新产业思维,锚定前沿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四大地标产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465”现代产业体系(“4”即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材〉、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6”即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5”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化合物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蝶变跨越,打响产业这张无锡最强“王牌”。

1.聚焦优化“存量”,在传统产业上重振雄风。产业要稳住,存量是基础。必须主动更新传统制造的老观念、旧系统,注入新兴技术和现代理念,上云、用数、赋智,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供给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高端化的产品和服务,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致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技术应用,全面打造低碳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按市场规律推进兼并重组,对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2.聚焦做大“增量”,在新兴产业上重磅发力。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无锡要在实体经济赛道上保持领跑,就必须在新兴产业上加速冲刺。精准把握时代风口,及时跟进产业更新步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等重点工程,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根据新兴产业要素禀赋特点、产业升级规律,不断创立和拓展新业态、新市场、新消费、新动能,建设更多的“无人工厂”“灯塔工厂”,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3.聚焦提升“能量”,在数字产业上重彩华章。数字技术具有“画龙点睛”的特质,是实体经济焕新内涵、重塑结构、升级提质的关键力量。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基座”。围绕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等方面,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投入力度,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紧盯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迭代产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更多应用新场景。发挥数字“唤醒”工业、“赋能”实体的作用,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嵌入产业,实现实体经济的扩容、升级、提质。提升平台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规模链接能力,借助数据、算力、算法有效组合要素资源,推动更多“锡品锡货”通过“触网”走向全国全球。

4.聚焦激活“变量”,在未来产业上重仓加码。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往往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和潜在的颠覆性。敢于超前布局、C位出道,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化合物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技术发展的跟踪培育,着力孵化与加速推进一批站在时代前沿的新模式新业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抢抓“元宇宙”发展机遇,进行前沿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实现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开创实体经济“第二曲线”新发展空间。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的培育发展主要靠市场和技术,而不是规划和扶持。未来产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技术路线、主要用途、领先企业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新变化,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好政府“引导者”功能,加强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协同互动,并最终交给市场检验,蹚出一条既积极进取、又稳健审慎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

5.聚焦做强“体量”,在现代服务业上重点布局。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发展的过程就是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发展地区集聚的过程。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对要素集聚的能力就越强,实体经济发展才能更具生机。要大力发展特色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枢纽经济,着力提升无锡现代服务业结构层次和辐射能级。聚焦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深化拓展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圈。聚力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结合消费升级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培育一批信誉度高、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打造既有“无锡味”又有“时代感”的现代服务新业态。

二、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必须力推力促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代表的是“生命力”,体现的是“含金量”。近年来,无锡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更加亮眼,“硬核科技”“科创因子”浓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9年领跑全省,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位居全国城市第13位、地级市第2位。未来,要继续把实体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高水平打造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陶都科技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等科创片区,联动周边城市共建环太湖科创圈,让无锡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1.打好基础研究攻坚战。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本地大院大所,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科创合作,加快落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推动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着力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用好“揭榜挂帅”“一所一策”等机制,组织各类研发主体、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封测、超算、光伏等前沿领域攻关原创性和引领性技术,争当原始创新的发起者以及标准规则的提供方。

2.打好产业创新推进战。发挥科教与产业优势的叠加效应,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通过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市场验证技术价值,拿出“硬核科技”,优化“产业基因”,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聚焦“卡脖子”技术关口,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上关键技术、配套缺项开展攻坚,切实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3.打好科创载体阵地战。科创载体作为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试验田”,是创新资源的承载基础。要注重发挥科创载体的孵化功能,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让更多的“明日之星”“化茧成蝶”。当下,科创都市化和制造业回城成为不少城市产业转型的新路径。比如深圳粤海街道、广州猎德街道、佛山桂城街道、东莞南城街道四条“超级街道”成为大湾区发展城市经济的“顶流”。无锡要高度重视发挥中心城区镇街单元功能,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探索发展城市科创、楼宇经济、都市产业的新路径,打造一批兼具科技强核和品质生活的“城市主题产业社区”,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4.打好人才引育持久战。人才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未来。要“广开进贤之路”,实施更加积极的“太湖人才计划”,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持续开展“锡引”工程,签约一批在专业领域拥有强大影响力的院士、专家,集聚一批海内外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英雄不问出处”,把目光投向实践前沿、产线车间,针对当前紧缺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引进和培养更多的“蓝领专家”“大国工匠”,形成符合实体经济需要、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要素供给。

三、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必须抓紧抓牢企业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细胞。无锡多年来始终注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台铺路”,推动城市与企业共融共生,2021年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突破百万大关,入围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服务业企业、中国民营企业4个“500强”榜单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涌现出了药明康德、远景能源、先导智能、卓胜微、芯朋微等顶天立地的旗舰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6·28”疫情期间,无锡坚决贯彻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千方百计服务企业,不断优化专班护航,推动600多家规上企业采取闭环生产,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出了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锡式打法”。

1.着眼高处,打造产业龙头。无锡虽然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亮丽的成绩,但缺少像“华为”“蔚来”这种凭一己之力构建起强大产业生态圈的“王炸级”企业。因此,无锡要凭借多门类全产业链优势,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瞄准最具有附加值、集聚力的终端环节,综合集成本市现有产业链条,创新推出终端产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产业链“龙头”和产业集群“领军者”。

2.着力广处,建强企业梯队。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兴实体经济创新创业热潮,孵化更多专注实体的创新创业团队,构筑完整、有韧性的产业生态体系。专精特新“小巨人”作为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头羊,最能彰显硬核实力。目前无锡已涌现了日联科技、中微高科、新合益机械等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与宁波(182家)、青岛(97家)、苏州(49家)、南京(44家)等城市比尚有不小差距。要积极推动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练就独门绝技,催生更多的“单项冠军”“配套专家”,让“精益求精、匠心独运”成为无锡制造的标签,让“出神入化、巧夺天工”成为无锡出品的代名词。

3.着思远处,弘扬锡商精神。无锡老一辈企业家们深耕本业、心无旁骛,依靠“四千四万”精神,打拼出产业的深厚基底。要进一步弘扬“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鼓励广大企业家共闯实体经济“新蓝海”。借助“无锡企业家日”“全球锡商大会”等平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纳税人、高看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包括“创二代”“归二代”在内的各类新生代企业家和经营者们共同为无锡实体经济的繁荣加持、给力。

四、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必须用好用足金融活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辅相成。必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让虚拟经济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通,实体经济增长才有活力。近年来,无锡坚持以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健全多层次融资渠道,建成尚贤湖基金PARK、人才金融港等一批金融服务载体,打造了金融雅集、尚贤夜话、金融赋能大会等系列金融活动品牌,设立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成功落地国调基金二期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1.“聚”金融赋能之力。集聚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业态,将更多的金融类“试点”“牌子”收入囊中,探索供应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等新模式,尝试融资租赁、QFLP、境外发债等举措,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面对当前要求“稳增长”的压力,要积极满足受影响行业、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助力纾困解难的作用。

2.“引”创投风投之力。加强投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功能,发挥国调二期等重大基金的示范效应,加强与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合作,加快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打造太湖湾科创带股权投资行业集聚区等产业金融集群,助力金融要素集聚到更加有效率、有产出的实体经济方面。

3.“融”资本激荡之力。抢抓新三板改革深化、北交所设立等资本市场机遇,推动更多成长性强、运作规范、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从更广阔的市场中汇集海量金融资源。建立拟上市公司培育梯队,引进知名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为企业上市开展精准辅导,助力跑出上市“加速度”,壮大资本市场“无锡板块”的规模与影响力。

五、厚植实体经济新优势,必须筑好筑优宜商环境

宜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无锡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接连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至5.0版方案,“无难事、悉心办”成为城市新标签。

1.激发市场活力。遵循市场规律,保障公平有序,让市场主体感到“春江水暖”。研究贯彻《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争取更多首单交易和首发试点在无锡促成,更多公共资源和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在无锡落户。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按照市场规律有效配置生产要素,让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大显身手。

2.提高法治水平。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立法,深化法律服务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机制,释放法治激励、约束、规范、引领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法治化水平,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保护民营企业与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加强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营造鼓励实业、激励创新的发展环境。

3.对接国际舞台。加快与国际市场制度标准、政务服务、监管体系、公共服务配套衔接。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综保区、空港口岸联动发展,争取国家离岸贸易中心试点城市、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更多“国字号”“省字号”开放平台落地。拓展经贸合作关系,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RCEP等自贸协定框架下做大国际合作的“产业蛋糕”。

4.提升宜居功能。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因宜居而宜人,因宜人而宜业。要向国际一线都市标准看齐,提升城市设计、城市家具、城市标识的水平,推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打造“最干净城市”等具体工作,以经开区国际示范区为先行先试,带动全市各板块全面升级,建设一座让人近悦远来、“会心一笑”的精彩之城。有效统筹“大城市”与“微幸福”,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领域有声有色,把人文关怀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让无锡这座城市成为奋斗创业、成就梦想的“热土”!

(刘俊系中共无锡市委研究室副主任;胡晓阳 中共无锡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