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无锡促进共同富裕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作者: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课题组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92   发布日期:2022-6-30

摘  要  无锡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地带,经济发展基础扎实,区域发展均衡度较好,体制机制有先发优势,社会发展活力较强,具备促进共同富裕、打造示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条件。本文结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国家要求以及无锡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情况,分析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无锡;共同富裕;城乡区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浙江省被选择为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主要得益于其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群众富裕、民生事业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以此衡量,无锡同样具备促进共同富裕、打造示范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条件,应积极谋划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深入开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可行性研究。

一、无锡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基础扎实、绝对富裕程度较高。无锡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地带,2021年无锡人均GDP达到18.74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高于世界银行2019年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指标(2万美元)。2021年无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14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区域发展均衡度较好,城乡收入差距小。无锡各区域发展均衡,城镇集聚程度高。各板块的收入差距较小,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江阴(78415元)仅为最低宜兴(66527元)的1.18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十二五”以来,无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78:1,低于江苏(2.19:1)和浙江(1.96:1)全省平均水平,为苏南五市最低。

3.社会保障程度高,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无锡全市公共财政支出近80%投向民生领域,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98.7%,小康社会指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城市中位居第4。从社会秩序看,无锡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较高,是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4.体制机制有先发优势,社会发展活力较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无锡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本质就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共同富裕方式。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方式,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机制上有推进共同富裕的先天优势。从发展活力看,无锡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多且高质。2021年无锡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多年居全省第一。

二、无锡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1.总体差距依然较大,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分析发现,无锡当前的均衡很大程度建立在发展不充分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无锡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发展动力转化成效尚不突出;同时在与青岛、宁波等城市的比较中逐渐落后,在省内与苏州、南京的差距也不断拉大。从建设用地指标看,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2.5%,为全省最高,建设用地空间所剩无几,无锡必须着力在创新、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努力,力争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2.“富在民间”程度相对不高,收入分配机制有待突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例,是权衡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若是薪酬总量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多,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公正的;相反,意味着分配是不公平的。从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来看,2020年无锡比2010年提高了近一倍,达10.95%。但从城市比较看,无锡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依然处于低位,远低于杭州的29.77%、苏州的23.8%,与南京的17.22%也存在不小差距。

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来看,2021年无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0483元和39623元,两项均低于杭州、宁波、苏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嘉兴(43598元)、绍兴(42636元)等浙江城市。2021年,无锡在人均GDP位居全国第1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仅为第10,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列第6,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仅

为33.63%,低于杭州的44.63%、宁波的42.16%、苏州的38.27%和南京的37.67%。

3.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福利的总体质量和普惠性有待提升。2021年,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仅为8.6%,低于同期的上海、苏州、南京和宁波。政府可支配财力相对不足,将限制未来对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的支出。当前,尤其是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不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受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全市基础教育学位、学校、教师缺口较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无锡现有市文化馆面积太小,未达到国家大型馆和一级馆标准。

4.“三大差距”有待缩小,全方位统筹仍有待提升。从城乡差距看,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均有体现。无锡主要差距在于农民收入偏低。按2021年无锡城镇化率82.89%计算,农村人口约128万人,其中虽有一部分人口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里做工,但仍有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劳动,这部分是共同富裕中的重点关注人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无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收路径仍显单一,主要以资产租赁收入为主;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点上缺精品、面上少风景。另外,城乡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在制度层面虽已完成并轨,但在大市范围内保障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

从区域发展差距看,市域统筹力度不够。市域发展仍有一定差距,2021年,江阴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全市各板块最高,而宜兴这两项均为最低。江阴、宜兴县域发展虽呈现“小而强”的特征,但一定程度也限制了融入参与都市圈建设的主观动力;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提高了区域内部城市间竞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虹吸成为中低能级城市所面临的客观挑战。作为无锡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需要进一步加速实质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民生保障接轨有待加快。

从人群收入差距看,不同群体收入差异加大等问题突出,技术和数字鸿沟带来的财富分层在逐渐扩大。行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和无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密切有关。如制造业吸纳从业人员占比高,占48%左右,其中纺织行业人数较多,占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15%左右,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员工收入提高非常困难,涉及企业利润、薪资管理以及企业家信心、社会责任感等众多领域,政府能够介入发挥作用的领域比较少。如何利用更优的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成为关键。

三、无锡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结合无锡的发展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要把促进全市居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并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共富“蛋糕”

实现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必须加快从体制造富向产业造富、技术造富转变,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提升经济循环效率,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根基。

(二)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分配差距

1.打造合理、有序、有活力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缩小人群差距。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行动,完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全面缩小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领域,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让市场在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上起主导作用,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发挥政府更大的作用。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民生支出比重,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的比重。在“提低、扩中、调高”这个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大政方针下,重点放在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创收能力上。

2.以推动城乡双向开放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以引导人口有序集聚为突破口,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迭代升级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融合发展,重点聚焦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将工作重心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转向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同时,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先进要素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快振兴,构建城乡融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带动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提升空间整体效能,缩小区域差距。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建立健全锡澄、锡宜协同发展机制,高标准建设协同发展区,提高市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围绕“一体两翼两区”总体空间布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一体化建设,形成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的良好格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作分工,共同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增强全市产业科技综合竞争力。建立健全一体化规划、政策协同制度体系,提高养老、医保等社保民生领域市域联动保障水平,在人均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等方面不断缩小市域差距。

(三)聚焦改革引领,增“多”创富渠道

1.增多发展机会。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拓展基层发展空间,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增多收入渠道。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体量,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新形式。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四)兜牢社会保障,减“少”脱富概率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因病致贫、因老失能和创业失败等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而共同富裕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形成了一套分层分类的健全的社会救助和帮扶体系,各类弱势群体均能过上既体面又有尊严的生活。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确保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制度性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潘毅刚.理解共同富裕[J].浙江经济,2021(01).

[2]胡国华.深刻认识和推动共同富裕[J].浙江经济,2021(06).

[3]郭斯兰.找准省域层面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J].浙江经济,2021(05).

(执笔:曹建标;成员:周天捷  晏 清  方彬彬  杨丽玲)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