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无边风月橹声中”

作者:庄若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32   发布日期:2022-5-6

摘  要  无锡的崛起堪称奇迹,其近代以来的经济成就和卓越贡献令人瞩目。但无锡文化的成就、历史地位、价值和影响却疏有关注和论述。事实上,无锡虽然两千余年居于县治,地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人文荟萃,文化贡献却不容小觑。本文站在时代高度,回眸历史,从不同向度对无锡的文化成就、历史地位、价值和影响做了全面观照、梳理、归纳和价值确认,对强化文化自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无锡;文化成就;历史地位;价值;影响

清末民初以来,无锡经济快速崛起,成为民族工商业高地,经济繁荣,民生殷富。此后,无锡最引人瞩目的也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相对而言,无锡的璀璨文化在经济耀目光焰遮蔽下,意义价值却疏于关注研究。

历史上的无锡,春秋时曾是勾吴古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但此后两千年中几乎默然无声,至近代才突然崛起。作为地位并不显赫的县,无锡的历史记录大都附着于毗陵、晋陵的方志,不过寥寥数笔,至元代才有第一部《无锡志》。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灵活、机智、勤勉、务实、坚韧,历经千年积淀,终于在近代一跃而起,在江南诸城最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成为一座遐迩闻名的工商名城。不仅自然资源得到开发,经济文化亦全面走向繁盛,“太湖佳绝处,运河绝版地,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是对其自然风光、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经典概括。

历史上的无锡,文化同样精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锡不仅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走出了众多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物,也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不仅对锡邑崛起产生了重要推力,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3200年前,泰伯奔吴创立“勾吴”,使中原文明和江南文明有了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不仅催生了一方诸侯,也诞生了极具活力与张力的吴地文明。此后,这种敏察善纳、机智灵动、开放进取的文化有力推动了吴地前行,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发展奇迹。历经千年吸纳、融合、提升,吴地文化已基本具备“大道文化”构架与内涵,既讲求秩序、伦理,又能较好包容个性、创造;既注重文化传承,又善于吸纳、创造,而持续领风气之先。故唐宋以降吴地一直是文化经济发展高地,位处吴地核心的无锡,可谓人文荟萃,文化昌明,可圈可点。

一、学术先河  思想高地

在明代思想学术史上,东林学派影响巨大。晚明社会矛盾突出,朝廷腐败,内忧外患,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人,胸襟天下,直言敢谏,讲学论道,一时“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东林是名播遐迩的学术中心、天下学人的精神家园,士大夫阶层竞相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朝野响应,无锡是为全国文化舆论中心。东林学派一反“理学空疏”和“王学禅化”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强调实学,倡导学以致用,将讲学与修身、治国相维系,令学风耳目一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亦遍传海内,深刻影响了后世,为历代所推崇。

明代,江阴人徐霞客“朝碧海暮苍梧”,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堪称“千古奇人”。徐霞客与东林学者交往颇多,三观一致。他笃信实学,酷爱舆地、方志,鄙视科举,对自然山水却情有独钟。他大胆指陈书中谬误,质疑既有定论,在亲身实地探察后,推翻了经书《禹贡》“江源长而河源短”的结论,书写了舆地学新的一页。其60余万字《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中国地理学新成果,也是华夏文学史上的新华章。作为中国最早走出书斋研究实学的奇人,徐霞客开一代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首次记游日5月19日也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真正意义的舆地学,始于锡东宛山顾氏。从明至清,宛山顾氏历数代专攻“舆地之学”,成就令人瞩目。顾大栋完成《九边图说》,其子顾文耀万历年间出使九边,谙熟地理形貌与关隘情状,悉心研究,却因“盛世危言”触怒皇帝遭罢官;顾文耀子顾龙章,发愿传承家学,但“请缨有志,揽辔无年”,壮年早逝;其子顾柔谦精通史学,立志弥补《大明一统志》“于古今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于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的缺憾,不幸又逢明朝灭亡,举家避乱虞山,贫病交加而死。柔谦之子顾祖禹拜受父命,潜心学问,历时33年,苦心孤诣,十易其稿,积五代之力,穷一生之功,终于完成煌煌130卷、280万字的旷世巨制,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研究古代军事史、舆地学的珍贵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堪称舆地先驱与巨擘。该书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魏禧赞为“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近代张之洞、梁启超对其舆地学贡献大加肯定、极其赞赏。左宗棠更是熟读此书,推崇备至,认为“实学之要,首在通晓舆图”,并称自己一生的文治武功,多得益于《读史方舆纪要》。

鸦片战争后,面对清廷腐败无能,民族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开始了拯救国运的积极求索。无锡籍思想家薛福成,先后向朝廷呈上《治平六策》《海防密议十条》和《筹洋刍议》等,率先提出富国强兵之道,倡导“以工商为先,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提出“夺外利以富吾民”等一系列强国建议。中法战争后,又提出“导民生财”“为民理财”“殖财养民”“藏富于民”等富民主张,这些真知灼见后来皆得到历史的印证。在实业救国、实业兴邦思想影响下,不仅无锡涌现出大批实业家,形成诸多规模化民族工商财团,还极大地带动了国内民族工业发展。作为群体性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锡商”,所创造的经济成就与文化影响,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小城无锡崛起,也对华东乃至全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清至民国,是无锡历史上最值得圈点的时期。短短数十年,锡邑走出大批优秀工商实业家,从杨宗濂、杨宗瀚兄弟,薛南溟、薛寿萱父子,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到周舜卿、祝大椿、王禹卿、沈瑞州、丁熊照、唐氏家族……他们独步于面粉加工、纺织、缫丝、印染等领域,实业救国,业绩斐然,为民族工商业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心怀远志,胸有大略,精耕实业,在激烈竞争中敢于打拼,善于谋略,同时“怀义善天下之理想”“精于商道而不取无义之财”,诚信经营,义利并举,反哺社会,报效桑梓,在作出经济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无锡尚德向善、务实进取、灵活机智、开放包容的新型工商文化。

耙梳国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学界的“江南学派”,可以发现:从领军人物到核心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无锡人。锡邑重商务实的文化传统,促进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不仅催动了实业家的群体性崛起,还涌现出大量经济学研究专门人才。江苏是诞生经济学家最多的省份,被誉为“中国经济学家的摇篮”,而无锡则是江苏经济学家最密集的重镇。民国时期,伴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崛起,诞生了一大批经济研究精英,如陈翰笙、杨寿枏、薛明剑、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秦柳方、张锡昌、浦山、吴树青、潘序伦、贾士毅、张仲礼……他们大多因参与1929年陈翰笙主持的农村经济调查,而成为最早涉足经济领域研究的专家。这些精英关注民生,注重实际,跟踪经济走势,是最早建构中国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学术先驱,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等人更是对新中国经济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的核心人物,正是他们,令无锡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拥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位。

二、昌明之区  人文渊薮

文学领域,无锡亦堪称昌明之区、渊薮之地,历代名人辈出,诗词雅集,文风颇盛。据孔夫子网2017年的大数据,秦汉至晚清无锡共诞生了1477位诗人,列全国各市之首,许多人物和作品影响力可圈可点。

唐代,无锡第一位进士、官至宰相的李绅,一首《悯农诗》妇孺皆知,人皆能诵。诗人怀民生之艰,抒悲悯厚生之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传播久远。李绅晚年作有数首《上家山》,“上家山(惠山),家山无限好”的诗句传递出对无锡的无限深情。他和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唐代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宜兴人蒋防,唐代著名学者,其据真实故事所撰的《霍小玉传》,将“士子与青楼”传奇演绎得精彩动人,千古传诵弗衰。小说站在社会批判立场,抨击了“门第观念”对爱情、生命的戕害,谴责负心男人的背恩寡义,对霍小玉深怀怜惜同情。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赞其“惟《广记》所录唐人闺阁事,咸绰有情致,诗词亦大率可喜”。小说所表现出的女性观,也远高出封建时期许多同时代的书写,开唐代传奇(小说)之先河。

被誉为“南渡第一名臣”的李纲,任朝廷重臣20余载,在大宋生死存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史上留下“出将入相”的佳话,为天下人称道。同时,“才兼文武”的李纲,一生创作诗词多达1500多首(其中1466首收入《梁溪诗选》,53首词收入《宋词选》),诗风通脱旷达、仁和宽厚,创作成就可圈可点,在苏黄之后、江西诗派崛起之前的中国诗坛具有较大影响。遗憾的是,李纲的文学成就却因领兵抗金、“出将入相”的人生传奇而被忽略了。

南宋官至礼部尚书的尤袤,建遂初楼藏书三万余卷,乃当时最著名的藏书大家之一。尤袤也是出色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其诗风质朴自然,不事雕饰,咏物、咏史、感怀之作,晓畅清新,敢于针砭弊政,《落梅》《青山寺》等皆为名篇。

宋元交替时期,更有宜兴词人蒋捷,拒绝仕元,隐居竹山,其词清新流丽,词句工巧,情致深婉,风格萧疏清俊,悲凉而不哀绝,自成一家,与王沂孙、张炎、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文字素朴而余味悠长,脍炙人口;一首《虞美人·听雨》为千载名词,更于“听雨”中道尽人生苍凉。

明代时,锡邑“耆英社”“碧山吟社”都颇负盛名。尤其是秦旭倡立的“碧山吟社”,结庐建亭于惠山,乡绅逸老觞咏雅集于二泉之侧。长洲(苏州)画家沈周专为之作《碧山吟社图》水墨绢本手卷,描绘惠山形胜和十老群像,影响颇大。清代顺康词坛,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宜兴词人群体也卓绝一时。梁溪词派、阳羡词派都是成就斐然、影响较大的文学团体。清代,无锡籍剧作家杨潮观,自云“借丹青旧事,偶加渲染,渔樵闲话,粗与平章”,其《吟风阁杂剧》收杂剧32种,借古讽今,以“百年事,千秋笔”,写尽“儿女泪,英雄血,人生百态,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在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令千万人叹惋泪下。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在江阴顾山编选完成的《昭明文选》,曾是天下读书人的必读选本,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的许多成果为官方所修《唐宋诗醇》所吸纳,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也是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历久不衰的经典选本,他们都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延至近现代,无锡还涌现出众多知名文才俊彦,藏书家、目录学家缪荃孙,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钱穆,五四新文化健将、语言学家刘半农,近代语言学家、藏书家丁福保,国学大师、文学家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和杨绛,现代文论与翻译家陈西滢,哲学家、文史学家许思园,文学家、书法家王蕴章,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潘菽,文学家、翻译家、中法文化交流大使徐仲年,散文家胡山源等,都在不同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耕耘印记。

华夏民族的艺术高厦,亦不乏锡人贡献。无锡山水优美,画家频出。东晋的顾恺之,被誉为“画圣”,其崇高地位无可取代。元明清时期的倪瓒、王绂、王问、邹一桂等,皆风格独特,独树一帜,堪称画坛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近现代的吴观岱、杨令茀、诸健秋、胡汀鹭、贺天健、秦古柳、钱瘦铁、钱松嵒、徐悲鸿、吴冠中等,皆为书画史上名宿,他们用自己的浓墨淡彩,在中国绘画史上织就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出自锡人之手的水墨长卷。

无锡被誉为“民乐之乡”,不仅高手云集,而且锡人对古乐谱的搜集、整理、保存,民族乐器二胡的改造,以及推动民乐升级成为大雅舞台的主角作出了重要贡献。荡口人华秋苹整理刊印了国内第一部琵琶谱;二胡最早只是游牧民族的马上乐器,因为只有一个把位而音乐单调,传入汉人地区后,经过改造才得以成为舞台上最重要的独奏民乐器之一。在其登堂入室过程中,江阴周少梅、刘天华功不可没。周少梅、刘天华先后对胡琴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四个把位,使二胡音域得到极大扩展和丰富,刘天华还创作大量二胡曲、举办二胡独奏会,并将二胡教育引进高等学府,使之成为中华民乐舞台的独奏主角。近代以来,锡邑还走出了储师竹、杨荫浏、华彦钧(阿炳)、刘北茂、蒋风之、闵季骞、闵惠芬等诸多丝竹妙手,他们不仅继承了民乐的优秀传统,还不断创新创造,使丝竹艺术得以在华夏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教育科技  成就斐然

无锡是近现代教育高地,百年中涌现了大批开教育新风的优秀教育家。1898年锡城诞生了江南最早的新学堂——竢实学堂;1902年无锡村前诞生了最早的乡村公学,杨模、高阳毁家兴学,唐文治创办无锡国专,胡敦复创办大同学院并推荐选拔大量庚款留学生,海归硕士杨荫榆成为民国第一位高校女校长,顾毓琇任教育部次长时期创办了国内多所音乐、戏剧学院。荣德生、杨翰西、周舜卿、王禹卿、祝大椿等实业家无一不鼎力资助教育,无锡教育的繁盛离不开实业家们的贡献。而教育的繁盛更为无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无锡之所以走出了400多位大学校长、100位院士以及大批文化巨匠、科学巨擘,实乃这一时期教育成果的延续。

在时代演进中,无锡总是得风气之先,民国时期无锡成为国内留学高地,辛亥革命时期无锡留洋海外的子弟已超百人,为国内同类城市人数最多的县区。依托厚重经济和崇文重教民风,锡邑子弟纷纷留洋海外,学习西方文化科技,将所学回报家国,顾毓琇、胡刚复、胡明复、周培源、裘维蕃、邹承鲁、辛一心、钱伟长、唐鑫源、唐敖庆、戴念慈等一大批留洋学子,后来皆成为国内外各学科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头人。从锡邑大街小巷走出的这些才子俊彦,都不仅令无锡这座城市熠熠生辉,更在各自领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景观。

科技方面无锡亦可圈可点。明代,荡口成为中国铜活字印刷的发祥地、刻书高地。以华氏为代表的铜活字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拥有无可取代之地位。宋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泥活字技术并未能真正用于实际印刷,“我国真正的铜活字印刷,仍不得不以明代华燧会通馆所制的为最早”(张秀民、韩琦著《中国活字印刷史》)。从印本质量、数量及种类看,明代铜活字印刷最著名的高地,无疑是华燧的“会通馆”、华坚的“兰雪堂”和安国的“桂坡馆”。华燧明弘治三年(1490)的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是国内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华坚、华珵、安国等在印书领域也颇有作为,共同成就了明清时期印书业高峰。

无锡还是孕育近代科技的重要摇篮。晚清时,华蘅芳、徐寿堪称近代科技先驱,从最早数学教材《微积溯源》的翻译,到第一艘蒸汽机动力船的问世;从最初枪炮武器研制到无烟火药的研发,都有赖于他们的不懈求索。山北徐氏是著名的火药发明世家,徐寿、徐建寅、徐尚武祖孙三代在推动我国军事工业发展上居功至伟。徐寿是晚清洋务运动科技先驱、李鸿章推行科技救国的得力干将,他与华蘅芳一起研制的国内第一艘机器船“黄鹄号”,开启了我国造船史的新篇章。徐建寅乃中国军事化工先驱、无烟火药发明人,56岁时殉职于汉阳钢药厂。徐尚武承继家学,是中国黄色安全炸药研发者,22卷《徐氏火药学》不仅是对炸药科学的理论奠基,更对中国军事化工科学发展影响深远。

无锡文化个性独具,灵动机智中暗蕴着踏实稳健的气质,变化融合间充溢着坚韧刚健的进取精神,务实质朴中寄托着不断追梦的价值取向,从容端方中涌动着开放吸纳的渴望,讲求实效又不乏道德坚守,自足安逸而涌动着变革创新要求……这样的文化,不仅散发着迷人魅力,也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奇凡,施强.江南学派与民营经济[J].江南论坛,2004(7).

[2]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4).

(作者系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大学教授)【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