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浙江:文化为生态文明赋形铸魂

作者:刘正武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39   发布日期:2022-5-6

摘  要  新世纪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在全民提高生态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取得的。正是因为以生态文化引领先行,创造了生态文明政策实施、落地的良好氛围,并以生态文化助推经济增长,创造出生态文明新实践。未来在厚植生态文化乡风民风基础上,可以更加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落地生根。

关键词  浙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政策

只有文化的浸润,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并形成持久的日常行为;只有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工作基础才可以由基层生发出来,直至集腋成裘,众志成城。浙江乡土有丰富的与生态文明政策同频呼应律动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伴随着生态文明政策的演化推进,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生态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政策交融促进、相互合拍齐心并力前行的社会现象。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需要得到具体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在谈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辟论断,为生态文明政策与地域文化密切结合作了生动的诠释。

一、唤醒生态文化传统记忆,建构全民生态文化自觉

生态文明政策实施,需要生态文化保驾护航。所有的工业文明进程中,大多会规律性地产生急功近利行为:建筑设施的乱搭乱建,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对矿山资源的乱采乱挖,对污染液体气体的乱排乱放,对自然野生动物的乱捕乱猎。对这些行为的治理整治,一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矿山资源,所谓“炮声一响,黄金万两”,意思是开矿的山炮,给一部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制止他们停止乱采乱伐,既需要生态文明政策强硬落实到位,又要生态文化润物无声的思想劝服。

浙江有一万年新石器文化历史,具有深厚而丰富的生态文化基础。远古的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质朴的生活中蕴含着深淳的生态文化内涵。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萌发自原始时代的浙江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及良渚文化。原始瓷、丝绸、湖笔、龙泉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中,都蕴含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相互依托的丰富思想。

浙江在数万年文明史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等宗教思想中也创造了很多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如儒家学者创造“天人合一”理念,明代宁波范氏家族创造性地建构“天一阁”藏书楼,绵延数百年而至今不绝,成为浙江弥足珍贵的实物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浙江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佛教生态伦理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其思想构建的所谓“极乐世界”,反映了宗教思维中的生态观。天台宗的高僧湛然提出“无情有性”,也有观念认为:“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①这样的观念在俗世传播的时候,直接把自然存在物赋予生命,从而达成一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命观念。道教在浙江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思想基础。道教的“洞天福地”观追求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生态美和人文精神相互统一的创造性内容。道教发展史上,浙江始终是重要的宗派发生基地,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都曾极为兴盛。传承和发展宗教生态文化观,加强植树造林、厚植生态价值观念,保护溪流水生态,再现草木幽深、与睦祥瑞的生态文化氛围,对于建构全民生态文化自觉,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代浙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挖掘和宣传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的基因浸润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点燃生态文明政策的文化源头和火种,创造性地让生态文化策略走在前列,生态文明政策随后跟进落地,完美地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域展开。

二、以生态文化引领先行,创造政策实施落地良好氛围

在现代社会范畴里,文化是政策的基础,政策是文化的延伸。文化因政策制定得以付诸系统化实施和社会化认同;而政策也会因文化基础铺垫而执行畅达、效果显著。一旦社会文化与政策并驾齐驱,与政策合力之后则相互融合,文化就不仅仅是上层建筑的虚无存在,而成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实力。浙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基层的生态文化思维和生态文明文化基因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从生态文化渗透的视野回顾浙江生态文明政策实施落实,可以发现有几个值得回味的细节:

1.恢复村规民约,创造性地把生态文化基因植入平凡百姓家庭。村规民约是传统中国社会基层自治约定俗成的“宪章”,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中国基层社会的村规民约形式,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极大的效力和作用。浙江乡村基层社会非常重视乡规民约的指导和制定,在新时代的乡规民约里,尤其把新时代新风尚和新文化内容,写进乡规民约,让千家万户在遵守乡规民约的同时,接受生态文化的陶冶和熏染,在润物无声中把积极的先进文化观念,植入基层群众心中。

2.组织生态文化社团,创新举办各类生态文化活动。浙江非常重视生态文化社团建设,按照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条线,组建了浙江生态文化协会,各市也相应成立生态文化协会。各协会创办刊物,设立评选赛事,举办各种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对广大群众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还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示范,评选“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举办学术活动,在生态文化领域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组织相关业务培训,出版生态文化著作等。有关地市还创新性地建设生态文化主题的教育或学术研究组织,如湖州市创办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生态文明研究院;丽水市把7月29日设定为生态文明日等。

3.创建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文化在基层自治中的深入渗透。“社区协同治理指的是在社区中政府、社区自组织、社区能人等多元主体通过相互合作与支持,以追求生态共同体的最大整合度,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与增进生态公益的目的。”②浙江推进生态文明政策落实的同时,积极实施社区协同治理,创造性地把政策推进演化为一种广泛的群体行为。文化认同成为推进政策的润滑剂,对行政人员采用考核激励策略的同时,引入权威文化引导策略,实现了地域政策的组织化推进。社区协同治理中,文化集体化共识是其中的最核心的纽带。

三、以生态文化助推经济增长,探索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改变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原始工业化发展模式,代之以高技术支撑的集约、清洁、高效、环保的生态文明增长模式,必然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和创造过程。浙江在发展生态文化、促进新增长模式上,总结创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1.浙江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先进文化为乡村旅游注魂,进一步推动文化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首先,是树立地方文化品牌。如“唐诗之路”“宋韵文化”品牌的开发。中国南朝开始,由谢灵运领衔,开启了中国山水诗的吟咏历史,而唐代达到巅峰,数百位唐代诗人曾经吟哦浙东,留下上千首精彩华章。浙江由民间诗歌研究组织发起,历经二十多年学术成果演进,推动了“唐诗之路”建设从2018年起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文化与政策融合的典范。杭州的“宋韵文化”品牌建设,也在结合地域历史中启动,并明确提出目标和方向。湖州市则是丝绸发源地、原始瓷发源地、茶文化发祥地、湖笔诞生地,有深厚的溇港、桑基鱼塘建设的文化历史,因此湖州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树立起丝之源、瓷之源、笔之源、茶之源和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成为促进旅游的一张名片。浙江以文化旅游品牌,拉长旅游产业链,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案例。实践证明,只有传承乡土先进文化,注重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本土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美德、家风故事、礼仪文化、乡贤文化等优秀传统,融入“文化长廊”“乡村博物馆”等展陈载体,展现乡村文化原始质朴魅力,结合非遗项目、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文化村落和文物建筑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域特色、隆重喜庆、文明科学的礼仪传习文化旅游活动,才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文化品位内涵,才可以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哲理与政策延伸效力。

2.从卖矿山到卖风景,核心是发展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其中最典型的个案,是浙江安吉余村的华丽转身。2003年之前的安吉,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矿山,全境200多座矿山每天炮声隆隆,脏水、黑山、污染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在生态文明政策的引领下,安吉痛定思痛,果断下决心关停了所有矿山,余村即在其列。余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夜之间减少90%以上,村民们不禁要问:未来向哪里去?此时生态文化观念渐入佳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鲜明地为余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随着交通改善、环境变好,看山看水看风景的人流越来越多,守着绿水青山的余村人开始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创办山乡民宿,建构“大竹海”风景,农家乐、漂流、中药养生、种植园、乡村游憩乐园等旅游设施也逐步兴起。整个安吉生态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随着网络营销的兴起,安吉还孕育出6个电商镇、35个电商村,建设起A级景区村庄20个,村级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30亿元,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浙江城市的工业经济,废气、污水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整治活动,也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变化,最核心的是发展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是生态文化的深入人心,助推实现了全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从而构筑起生态文明政策的全域深化。

四、厚植生态文化乡风民风,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浙江将先进生态文化渗透进地域文化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滋养了乡风、塑造了民风、创造了文化新风,并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基层民众普遍地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化蔚然成风,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在基层文化中,才可以真正建设起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浙江在培育生态文化、渐染乡风民风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1.生态文化内涵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让生态文化先进思想指导生活、工作实践,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先进的文化,一定会有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提高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2002年,浙江明确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大量的排废排污不达标的矿山、企业被关停,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认为发展就需要牺牲部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化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从践行“生态省建设”,再到“美丽浙江”,生态文化始终与生态文明政策相伴而行,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宣传、群众性活动、学术交流、竞赛评选等,生态观念一步步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浙江省委、省政府也适时作出“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等行动,污染和雾霾治理、河道清理、巩固堤坝、产业转型等一个个政策举措,在实施中得到圆满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前景越来越近。

2.生态文化需要不断构建和充实内容。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内涵,建构与时代相适应、并能够推动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生态文明政策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到基层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展示新时代新风貌。文化需要不断繁衍孳生新鲜的内容,才可以永葆长盛不衰。生态文化也是如此。浙江生态文化建设,积极从传统文化内涵中吸取先进的文化元素,滋养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如把人文历史的传承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着意保护传统文化的遗脉,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恢复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饮食、文化习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世态民生,是因为生态文化以大象无形的方式与之并行,协调发展、互促共生而完成的。

注释:

①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4:402.

②李叔君,李明华.社区协同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机制探析[J].前沿,2011.8(188).

(作者系湖州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