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无锡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研究

作者:汤可可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19   发布日期:2022-3-28

摘  要  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把湖湾园区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超前、优势产业引领、城市功能形态和生态文明程度足资示范的科技创新高地。其开发建设要以科技创新领跑跨越发展,坚持改革攻坚、开放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坚持协同协作、共建共享,重在集结创新战略资源,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统筹城市功能形态,重点搞好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保障工程、城市功能优化工程、人才引育集聚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面向未来打造宜居城区、智慧城区、绿色城区。

关键词  太湖湾;科创城;新发展理念;融合发展

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探索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路径。关键是坚持科技创新领跑跨越,以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创业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带动产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科产城人有机融合,推动城市更新和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增强开发区域的研发功能、产业功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在开发发展中全力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把太湖湾科创带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超前、优势产业引领、城市功能形态和生态文明程度足资示范的科技创新高地。

一、以科产城人融合作为战略突破口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内涵的国家级新区,必须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为主要功能。依靠创新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集聚,孕育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为产业转型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也就是说,科创带要成为能够承载国家核心科技研发任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科技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城,并争取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2.以产业集聚为骨架。科研活动的成果只有付诸应用,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集聚新兴科技产业集群,提升科技配套服务功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转化水平,而并非布置一般的加工制造产业。要以应用服务平台为引领,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推动产业结构、产业形态优化,改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并存的格局,从而实现重点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提升新兴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问鼎国内产业尖端。

3.以城市融合为肌体。太湖湾科创带不仅是科创园区和高新产业集聚区,而且是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城区,其建设必须突出科创引领的主题,注重统筹城市空间布局、设施功能和生态环境,加强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的综合协调,才能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凝聚力量、夯实基础、形成高地。科创带建设可以利用太湖湖湾的特殊区位,按照湖滨园林城市的要求,把科技开发和环境治理一并纳入城市建设,并发展以太湖风光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努力营造与优质创新创业人才相匹配的生活空间。

4.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支撑。太湖湾科创带作为科创主导的功能园区,重点在于导入由一流科学家、工程师主持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进重大专业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开放式的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激励政策,促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高端科技专家和复合型创业人才的引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科创平台和能转化应用研发成果的科技型企业,还要能满足科技研发团队的相关需求,包括建立与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生活服务、社交、娱乐匹配融合的创业型社区。

科创、产业、城建和人才的引育集聚,绝不是四个各自独立的运行系统,而应当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要注意防止两个偏向:一种是单一的产业园区建设,着眼于开发建设进度和近期成本,园区全盘摆布产业项目,而忽略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建设,职住分离,把配套服务留给老城区承担,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难以形成科创人员和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宜居环境,最终制约优秀人才落户,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成长。另一种是商住为主的房地产开发,着眼于地块招拍和城市建成区的形象进度,执意推进成片的住宅房建设,虽有兼顾环境保护和旅游项目开发,但没有给科技研发和产业落地预留必要的空间。这必然影响科技创业的长远发展,难以实现新区滚动开发的资金平衡。因而,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是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一个基本战略考量。

二、实施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系列工程

1.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保障工程。太湖湾科创带要坚持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先行,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争取成为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先行者和样板区。一是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构筑区域数字新底座,全面推进湾区5G宏站、微站、基站建设,完善5G SA网络覆盖;实施固网、家庭光网“双千兆”入户,确保道路与信息通讯管道建设同步。二是加强数字赋能,切实推进制造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在设计、工艺、部件生产、检测等方面,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实现企业运行、管理的数字化协同,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智能工厂和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进园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转型,深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三是加强应用场景建设,支撑新区智慧治理,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管理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促进数字技术在居住、交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养老、休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城市及区域的便捷交通、舒适生活、创新服务和高效治理,共同创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共生家园。

2.城市功能优化工程。根据科创带建设的目标定位,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统筹规划城乡资源开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人居环境。一是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对开发区域内现有建筑进行与科创开发功能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调整改造,建设富有科创文化特色的中心商务区。探索建立生态红线外新增建设用地、改变建筑物功能、调整容积率与线内建设用地清退挂钩机制。二是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文化体育、康复疗养等公共服务体系,加上商业和生活服务的改善,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引进海内外科创人才和创业、从业人员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三是完善创业社区公共空间,加强城市设计引导,根据科创园区、大学校区、市民居住区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类型人群高品质生活需求,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交活动场所,为引进人才提供居留旅行、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语言和文化交流等服务,促进各类人群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营造区域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人才引育集聚工程。人才集聚是太湖湾科创带开发建设成功的基本支撑。一是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创带人才管理事权,设立证照申办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中心。并加强体制外人才服务的统筹指导,对各类人才在引进落户、创业从业、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职称评审及相关奖励、补贴上优化申办条件和程序,加速科创人才和智力引进。二是协调推进人才服务的社会化,支持相关机构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情报、标准查询、专利咨询、论文查重等服务;支持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人才实训基地,面向拓展产业链的人才组织转型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实验室,为自主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开放式、便利化、低成本的“网读”式、“走读”式科技孵化服务。三是突出人才引进政策制度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在人才评价、全球招聘、跨境交流合作、科研管理、项目实施、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探索试点,促进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运行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尽心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4.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要坚持以蓝天绿水作为湾区的生态底色,以低碳清洁和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以安全韧性作为保障基础,主动参与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强化太湖沿岸和水域的生态治理修复,在开发区域与湖滨之间建立生态缓冲带,严格管控入湖河道水体质量,全面保护区域内湖荡湿地,实施河湖起底清淤并聚泥筑岸造林,规划期内实现水质稳步改善提升。二是全面推进区域低碳管控,新建建筑一律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原有公共建筑逐步进行低碳节能改造,建成若干绿色生态示范园区、示范小区。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新能源机动车快速充电、加氢设施,落实鼓励低碳出行的措施办法,改进交通智能管理,疏解高峰流量,提高通勤效率。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利用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等开展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建设,探索氢能使用示范和中浅层地热利用,结合固废综合利用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鼓励余热回收利用,达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目标。三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太湖湖湾地形地貌,湾区建设引入“公园城市”理念,沿湖借助堤岸、湿地、湖荡,建设环廊森林、连片绿地,并串联中小公园,植入文化、体育功能,构建具有太湖地标意义的高品质滨水生态空间,创造良好的惠民生态环境。

三、若干对策建议

1.设立“太湖”科创基金。在引进上规模、全功能的创投、风投基金的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企业、高校和社会资金投入,设立“太湖”科创基金,用于扶持前沿技术预见研究、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关键设备开发研制及重点项目工程化验证等,形成配套完善的创投服务体系。

2.构建科创服务平台群。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面向优势产业培育的专业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全区的功能性平台网,加强投资、科技研发集成及配套服务的精准对接、综合服务,放大平台支撑作用,推动新产业的孵化生长。

3.建设“双自”人才创业营。为自主研发、自主创业者开辟创业空间,提供导师式辅导、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孵化、精准化投资等服务,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微型科技企业孕育。

4.建立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在全面推进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园区和商业、服务、居住区5G网络深度覆盖的基础上,搞好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等的建设,推进城市神经元智能感知节点、区域物联专网、大数据分析与运维管理平台建设,为城市科学管理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5.科学组织湾区交通网络。规划建设贯通湖湾的地铁局域线(延伸线),完善园区主次干路路网结构,实现从硕放航空枢纽港到宁杭高速宜兴出入口干道的快速化;建设区内及与中心城区联通的公共交通体系,显著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在全市率先建成集约、智慧、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

6.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探索非产权和过渡产权的住房制度改革,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建设,允许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含单身公寓、集体宿舍),扩大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持有租赁住房及共有产权保障房的比例,基本实现新建成区的职住平衡。

7.探索未来社区项目管理。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科创人员生活、娱乐、社交社区;合作开办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为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创造必要条件;改进跨地区和涉外医疗保险结算办法,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家庭医生”“便捷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化创业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

8.实施碳排放负面清单制度。通过碳定价、碳排放权交易、碳汇和碳银行等方式,带动低碳产品开发和零碳、负碳技术创新。着力调整区域能源结构,压降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扩大氢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树立若干零碳示范典型。

参考文献:

[1]赵吉.权力重塑与政策叠加: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2):132-141.

[2]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董煜,孙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

(作者单位: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