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8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

作者:李义良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22   发布日期:2022-3-28

摘要  探索构建科学的推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评价体系,要在明晰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坚持对接国家战略与符合省情实际、简洁务实与精准施策、补短扶弱与强优显特相结合的原则,改变过去评价指标“只拉长不补短、分散多聚焦少、重眼前轻长远、重成绩轻实效”等问题,提升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科学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作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专项指标之一,探索提升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构建高质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意蕴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需要。对于江苏来说,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内外双循环”的“强基工程”,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从国内来看,亟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从国际来看,要通过乡村振兴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构建科学的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将各地乡村振兴实绩量化细化为能够体现地方乡村特色、符合地方乡村发展实际且契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指标,有利于为各地在基层治理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发展、吸引人才等方面提供客观的标准和具体的参照系,使“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从无形变为有形。

二是坚持以我为主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3729.06万吨,比2019年增长0.6%。肉类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268.21万吨和490.18万吨,人均占有量均超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大改善了全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在新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在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同期进口农产品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对粮食安全构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对各地乡村振兴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引导各地在全域大局中找准方位,在局域格局中谋划定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域一盘棋,运用指标和权重调节,创造各地在特色优势上各展所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乡村高质量振兴良好态势,有效抵御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挑战。

三是引导鼓励各地开展创新实践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发展评价只有充分考虑各地发展实际,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构建科学的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地乡村振兴定制一张“体检表”、画一张“全景图”,对一个地区一段时间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对不同地区设置不同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要求,有助于更加精准科学有效地引导各地在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百舸争流的乡村发展生动局面。

二、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符合乡村理论要求,科学反映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体现既良性竞争又合作互补。

一要坚持对接国家战略,符合省情实际。立足新的发展起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后全面发展新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遵循乡村发展新方向,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特色优势,打造江苏乡村振兴样板。当前,全省正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其中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乡村发展的现实主题,科学评价发展效果,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现实水平。

二要坚持简洁务实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乡村振兴评价指标既要简便易行、务实管用,又要评价精、明确高效。选取的指标应具有较强的公认性、可用性和针对性,具备较为一定的统计制度保障,使数据获取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可操作性。根据地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典型性、约束性指标,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最大限度地促进评价测度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准确地反映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状况。指标的精准高效,应当是概念明确、范围界定精准、测评监测易行,测度指标能够精确地反映乡村振兴发展的本质要求、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对指标的计算、含义、来源要明确,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稳定性要符合科学统计要求,确保指标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三要坚持补短扶弱与强优显特相结合。一个地方的乡村振兴短板、发展弱项与优势特色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指标设置的目的之一是补短板扶弱项,通过补短板扶弱项使其变为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指标的设置既要锻长板增优势,更要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强优势是锦上添花,补短板强弱项是雪中送炭,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从强弱两个维度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三、提升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的构建思路

江苏省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共性指标进行专项考核,主要由省委农办在省委考核办的统筹安排下负责组织实施,为进一步提升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一是改变过去“只拉长不补短”的问题,实施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在指标设置上,从原来的锻长板一类指标分为既锻长板又补短板两类指标。锻长板指标突出农业自身特色发展和质量发展牵引,如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等;补短板指标突出乡村振兴弱项和不足,增强乡村特色发展的后发优势,如数字乡村、数字农业以及产业兴旺的效率化、科技化、产业化等问题。

二是改变过去“分散多聚焦少”的问题,实施指标牵引攻坚计划。从原来考核评价指标设置面广、分散较重转变为聚焦重点、突出牵引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要在推进农业农村数字产业化工作上下功夫,促进数字技术和农业实体经济、小农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产业促进苏南苏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三是改变过去“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实施考核评价久久为功行动。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把考核内容分成长期重点任务和年度重点任务两部分,长期重点任务项目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指标可适时做适度调整,年度重点任务根据每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确定,杜绝出现“一年一考、一年一了”,减少“一年一考、一年一变”现象发生,立足于长远培育发展后劲、增强发展潜力,努力把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打造成牵引农村发展的响亮品牌。

四是改变过去“重成绩轻实效”的问题,实施群众满意度质效评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是乡村振兴参与主体,也是乡村振兴主要受益者,实绩考核不仅要看指标数据,还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仅要看平均数,而且要看大多数。强化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刚性要求和评判标尺,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对指标体系实现程度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住房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情况,以群众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各地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

参考文献:

[1]吴丽峰.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7):156-157.

[2]周平,渠涛,邵波.山东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9.

[3]岑朝阳,张云宇.乡村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乡村科技,2021,12(28):7-9.

[4]马平西,孙玉梅,项玉娟.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探索和研究[J].中国统计,2021(12):

19-21.

[5]吴儒练,李洪义.中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其障碍因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66-75.

[6]闫育满,王梦宇.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1):46-51.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