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秦淮硅巷”创新发展样本探析

作者:彭 雷 黄 山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43   发布日期:2021-12-2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秦淮区作为南京的主城区,面向“十四五”,努力向“创新”要发展,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加速“秦淮硅巷”建设,努力打造南京城市创新“高原”上的“高峰”。 

秦淮硅巷于2018年9月启动建设,至2020年底在老城区内盘活科创载体约80万平方米,2021年将再增加约20万平方米。根据规划,核心区以中山东路、龙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为围合,沿龙蟠路延伸至拓展区、协同区,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目前,秦淮硅巷内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及引进企业92家,新引进科技型企业700余家。

一、“秦淮硅巷”创新发展的现状特征

“硅巷”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已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现代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硅巷没有固定边界,特点是位于城市中心,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科教资源外流等问题是许多老城区的“通病”。近年来,秦淮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区域发展主导战略,提出“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的理念。秦淮区主要领导认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南京率先推进城市硅巷建设,就是要努力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产业回到城墙内,探索一条推动老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秦淮区聚焦打造以“秦淮硅巷”为核心的城市创新空间,已积淀形成“五个一”发展模式。“五个一”即:一片空间区域。秦淮硅巷以中山东路、龙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围合区域,辐射门西片区,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带,形成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的“一城、一谷、一带、一片、多点”的空间格局。一套合作机制。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电55研究所、金城集团等大院大所大企,成立硅巷党建联盟和工作推进委员会,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批创新资源。利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推动形成“科研资源—创业者—投资者—创新产业”大循环。一系列平台载体。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航空航天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雷达、光电、电子对抗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较完善。一批支柱产业。拥有无人机、芯片应用、物联网、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二、“秦淮硅巷”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以空间裂变战略推动存量空间提质与增量空间增效有机融合

在用好老城区既有产业载体改造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延伸、载体转换、合作共享等路径,不断拓展秦淮硅巷的物理边界。一是空间延伸。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创新赋能效应,将老校区、老园区、老厂区转化利用,打造多形式创新载体。二是载体转换。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延伸硅巷的虚拟空间,构建层次多元、功能多样、运营高效的网上硅巷。三是合作共享。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物理空间所有者之间的合作,以硅巷运营模式的延伸为先导,在不改变建筑物、土地等物理空间产权归属的前提下,探索多方合作建设硅巷的有效模式。

(二)以要素集聚战略推动内源要素培育与外源要素引进有机融合

辩证认识自身创新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厘清本地创新要素有限供给与创新活动无限需求的矛盾。一是拓展资本投入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寻求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创投基金,促进资本要素高水平集聚。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探索人才选用机制,依托平台公司夯实人才储备,促进人力资本要素高水平集聚。三是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打造创新服务集成平台,培育自有服务品牌,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三)以主体培育战略推动创业创客与创业大众有机融合

既注重对专业创客和高精尖科技研发项目的扶持,又注重对普通创客和常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一是搭建平台。提升“中华门创将”等品牌活动影响力,组织开展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客创意大赛。二是吸引主体。抓住专业创客和高端创客,统筹个性化需求与区域发展定位,建设高层次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三是拓展形式。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多元的交流平台,营造专业创客与普通创客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互相促进的良性格局。

(四)以产业聚合战略推动产城研学一体化、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

顺应一体化创新趋势,以创新生态优化为主线,聚力产业链式发展,推进载体量质提升。一是聚焦“链主”企业。在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基础上,依托南航科技园、紫云智慧广场、青年创新港等科创载体,加快重点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落地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龙头项目。二是突出产业优势。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南京重点培育的八大产业链,利用南航大、55所、8511所、金城集团、晨光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聚力发展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三是坚持融合渗透。推动创新与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依托秦淮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推动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

三、“秦淮硅巷”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白下高新区到秦淮硅巷,再到“创新湾区”,秦淮区实现了从空间突围到资源聚合的“路径转换”,在破除“四种壁垒”、强化“六大支撑”上持续发力,为打造创新名城示范区“铸魂”“赋能”。

(一)着力破除“四种壁垒”

一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打破科教创新资源配置存在的条线分割现象,实现跨系统的资源共享,明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创新要素产权,建立全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率。二是破除基础配套壁垒。统筹抓好科技创新与城市有机更新,以有机更新拓展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以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增量赋予有机更新的持续动能,推动老城绽放创新气质、迸发创新活力。三是破除政策供给壁垒。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落地等,强化各阶段、各主体的政策支撑,弥补过程中的配套政策缺陷。四是破除金融市场壁垒。优化资本运作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投资,缓解财政投资压力。

(二)不断强化“六大支撑”

一是加强创新要素供给,强化平台支撑。通过增加供给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拓宽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引入各类产业创投基金,加快构建“无偿资助—引导基金—政策担保—科技贷款—贷投联动—上市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面突破创新要素瓶颈;发挥秦淮各类资源禀赋优势,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增强秦淮硅巷对人才的黏合力。二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过程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突出大院大所大企的主体地位,明晰硅巷与高新区以及科研院所的产权归属关系,探索优化利益共享机制,充分释放其资源优势、载体优势,扫除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障碍;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股权结构设置、健全风险分散机制等,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三是构建一流生态体系,强化载体支撑。协调好各创新载体之间关系、匹配创新要素供需关系,搭建创新要素供需磋商平台,促进供求信息的共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构建由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建、共治、共用的实体化集成服务体系,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四是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支撑。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秦淮文旅资源优势,将航空类创新产业和文旅类创新产业打造成为秦淮的特色产业地标;立足硅巷产业定位,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秦淮硅巷设立研发分部或创新成果孵化分中心,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五是加强政策集成协同,强化服务支撑。沿着创新创业过程的运行机理,从成本节约、服务支撑、风险规避等维度,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支撑;同时,增加个性化服务,向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颁发“亲秦卡”,做好域内资源整合,通过一系列可观可感的优质服务,激发创新人才对秦淮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六是输出运营管理模式,强化品牌支撑。依托秦淮硅巷党建联盟和新兴研发机构联盟,组建秦淮硅巷创新联盟;系统评估总结秦淮硅巷的运营模式和共性经验,发布“秦淮硅巷指数”,输出秦淮硅巷管理模式,使“秦淮硅巷”升华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代名词,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性影响力的创新品牌。

(作者单位:彭 雷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黄 山 南京市秦淮区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