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6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研究

作者:徐成华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24   发布日期:2021-11-29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重点提出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这是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行动指南。苏州工业园区在2018年初实施了“红色管家”基层党建项目,以社区为核心,推行“党建+物业管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经验。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成逻辑

(一)适应社区结构变迁带来的多元需求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开发项目,成立于1994年,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园区连续五年(2016-2020年)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同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园区的快速发展、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园区现有总人口119万人,81.3万常住人口中70%为新苏州人,外籍人口约3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约占人口40%,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园区是在昔日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以及原本隶属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乡镇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更新,由农民转化成市民的约有25万人。可见,园区不仅人口密度高,而且区域内人口构成复杂多元,居民间互识度低、归属感弱,再加上频繁的职业流动, 人口呈现高流动性、高异质性特征,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存于社区的基本格局,出现多元化的社区需求,但社区管理力量不足、居民参与共治不足,必然带来优质服务不足。如何让居住在社区中的不同人群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适应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需要

苏州工业园区自建立起就成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居地。多样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碰撞、摩擦与融合,再加上中外企业聚集,给园区的基层治理带来压力和挑战。不少外来人口,包括外籍人士,希望融入本地生活,结交新朋友,扩大朋友圈,深耕“第二故乡”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想发挥自身所长反哺“第二故乡”的发展,却面临语言交流障碍、城市及信息获取缺失、文化差异与社交融入困难等问题。同时,又缺少参与平台和参与渠道,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受限,无法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因此,有必要搭建平台、载体,通过有效渠道加强外来人士与本土人缘、地缘的融合,整合辖区资源服务优势,激发外来人士对本地社会和社区的责任感和参与性,共同建设“共享型”社区,增强其对城市的融入感和归属感,以此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应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需要

苏州工业园区人口构成多样,党员类型更是复杂,有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退伍党员、待业大学生党员等,再加上动迁、行政区划调整等新情况出现,社区流动党员人数众多,给原有的党员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带来挑战,如果不能激活这些红色细胞,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就缺乏保障,基层治理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基层党组织数量多、种类多,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园区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集聚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入驻中外高等院校29所,开展党建工作缺乏共同融合点,尤其是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情况,多数驻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积极性不高,且社区在统筹协调驻区单位方面相对乏力,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没有真正拧成一股绳。因此,如何有力汇聚“红色资源”,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驻区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资源和力量,形成以党组织为纽带,各类资源广泛参与的服务生态圈,考验着地方政府基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价值指向

(一)以“联”为核心,压实基层治理责任担当

“红色管家”项目自开始实施就坚持上级指导下级,下级主动作为。一是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在区级层面,由园区工委组织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协助,抽调政治觉悟高、基层经验丰富的同志组建课题组,专职研发项目;街道层面,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指导项目推进;社区层面,明确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吸纳社区两委、党员骨干、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各方代表组建行动团队,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因此,涉及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常规问题由街道、社工委以邮件形式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抄送组织部;复杂问题由街道、社工委填写《民意诉求承办单》,每周五报送组织部,由组织部转发至承办党组织,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回复,并将回复内容反馈给街道、社工委;社区党委对物业和业委会有监督指导的责任,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处理民意诉求的时效、成效和居民满意度与社工委、社区党组织对其的年度考评分数直接挂钩,相关情况也作为社区党组织向社工委和园区推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度保障,落实责任。早在2018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组织部印发了两份文件,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开展红色管家项目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社区党组织为“红色管家”项目的责任主体,承担着组织动员党员、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居民群众诉求的主体职责。各街道党工委根据工作方案,建立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打通了“红色管家”项目与社区治理、城市管理等重点业务工作的界限和壁垒,使项目推进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苏州工业园区红色管家项目负责人管理暂行办法》则通过内部选拔的方式明确一名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社工为所在社区“红色管家”项目负责人,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领导下,专职负责项目推进,包括组织动员党员、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居民诉求,支持引导社区公益组织发展,培育社区正能量文化。两份文件从制度层面为项目试点推进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重点突出了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偏标签化、空洞化的问题。

(二)以“红”为主线,强化基层治理组织推进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红色管家”项目的根本落脚点。需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为“红色管家”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建立“红色通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民意收集-响应处理-跟踪督促-评估评价”工作闭环,整合各职能部门、街道区域资源、社区治理主体等力量,打通全流程诉求流转通道,切实解决群众集中反映的各类问题。截至2021年9月底,共收集居民诉求7409余件,已办结7370件,办结率达到99%。二是激活“红色细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开设“红色管家·书记薪荟说”子项目,总结推广社区书记先进做法,充分发挥“红色头雁”作用。选拔一批综合能力水平高的社区副书记为社区“红色管家”项目负责人,培养社区书记储备人才队伍。积极挖掘社区党员,深化行动支部工作模式,推进“党员联户”“楼道微自治”等做法,常态化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扩大业委会党员比例,指导有条件的业委会成立党支部,引导物业公司把支部建在物业项目上,使各类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三是搭建“红色网格”,延伸基层治理触角。将基层党建嵌入社会治理最基本单元,在符合条件的网格和楼道内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重点整合公安、城管、消防等职能部门力量沉入网格,推进“多网融合、一网联动”,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共建“红色家园”,增强党群凝聚力。建立社区“大党委”机制,吸纳辖区单位、社团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加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街道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建设,共树“红色家园”意识,实现议题由党组织把关、过程由党组织牵头、落实由党组织督办。

(三)以“同”为指引,完善基层治理协商机制

强化基层治理,需不断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推动管理、发展、服务力量向基层下沉,聚能聚力抓基层治理,形成“共治圈”,画好“同心圆”。为此,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切实解决区域治理的重大事项,推行“轮值主席”制度。吸纳驻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基层党建联席会议“轮值主席”,做好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形成区域党建合力共治区域发展格局,有效开展区域内商业街的占道经营、马路摊点、违章建设等各项集中整治行动,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参会党建联盟单位及职能部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综合治理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推动实现“旧貌换新颜”。通过联席会商、群众评议等制度,激发驻区单位党组织内在动力,解决好“报而不到”“驻而不动”的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独角戏”变成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大合唱”。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前景展望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已经进入了关键期,加快基层治理创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基层治理创新本领。

(一)进一步放权赋能基层,更好推动“红色管家”提质增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最终必然落实在基层,这就必须为基层放权,为基层赋能,以此激发基层干部敢干事和能干事的活力。首先,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红色管家”的功能、地位和职责,规范社区党组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和职能关系,充分发挥社区在区域党建中的统合与引领功能,整合汇聚各方资源下沉社区,确保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能得到更多有利条件的支持。其次,可进一步完善物业企业组织建设机制,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及时传递党的声音。推广“红色管家”党建品牌,培育树立打造一批党组织引领力强、行业带动力强、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标杆物业服务企业。再次,建立“红色管家”党建文化保障机制,用党建文化引领物业服务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形成广泛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及共同目标,推动物业整体服务能力和素质水平得到提升,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

(二)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更好提升“红色管家”主体实力

基层治理虽然常常受限于体制性矛盾,但可通过机制创新切实“解决”问题,构成“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基层探索”配方。成功的基层探索离不开高素质队伍,同样“红色管家”项目的提档升级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它直接关系到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红色管家”的形象,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在苏州乃至全国都处于领跑地位,这也决定了必须以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来高质量推进党建项目。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领航作用,凝心聚力、构建群体信仰,带头苦干、率先作出示范。“选”政治强、能力好、威信高的党员挑大梁;“派”出机关事业单位中思路新、素质高、干劲大的党员干部扎根社区,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抓”政治教育和能力培训,引导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用”好奖惩激励措施,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有干劲、出成果。其次,要大力发动党员、志愿者、爱心商户、物业管理等多方力量,结合“红色管家”微治理、微服务、微实事等形式,开展多项便民服务,打开群众“心锁”,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义务,建立认责承诺制度,严把考核关,结合网格内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党员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由党支部民主评议、党组织考察分析,综合形成评议结果,对优秀党员和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有所欠缺的党员及时督促改正,确保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更好蓄积基层治理力量源泉

截至2020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683家,备案管理的社会组织1080家,获得等级的社会组织已近200家,而当年园区总人口已达113.3927万人,平均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为15.5个,虽位列江苏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50个;另外,还存在人才缺乏、能力较弱、功能不健全等问题。首先,应完善法律政策,激活发展潜力。着力挖掘出一批接地气、有潜力的社区草根团队,激发社会活力,鼓励街道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加强对存量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引导“僵尸”社区社会组织有序退出或依法予以撤销,从而不断除陈提质。其次,抓实组织引领,完善培育体系。突出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孵化、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核心作用,集中统一规范管理,为增强社区活力、服务社区居民提供重要支撑。再次,提升保障水平,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强化经费、人员、政策三项保障,确保社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参与社区治理。可通过开展优秀社会组织和优秀社会服务项目评选,提供扶持资金,促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