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县域发展 首页 >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作者:杨琳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50   发布日期:2021-11-2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嘉兴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号角,提出要“率先建成普惠优质可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秀洲区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改革试点区,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良好。为此,秀洲如何以更高标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弘扬地方特色,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品质,为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奠定坚实文化基础,成为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秀洲深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成效

(一)延触角:文化阵地从“嵌入式”走向“复合式”

一是构建了“美美与共”的公共文化新阵地。百年百项标志性工程——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启用,市美术馆、秀湖音乐厅、全民健身中心、秀洲图书馆陆续开放,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787.5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配备建设的均等化。二是重塑了“各美其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将文明风尚、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乡土民俗等要素相互融合,全力建设王店镇耕读传家文化带、洪合镇乡贤和合文化带、新塍镇红色志愿文化带、王江泾镇运河湿地文化带和油车港镇民间民俗文化带,构筑起“一镇一品”、各具特色的多彩文化风景线。三是织就了“向美而行”的公共文化新生态。发挥乡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交通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互融共生的优势,将文化阵地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等美好形态充分融合,积极推进文化阵地特色化、星级化、规范化,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洁化、活化、数字化,让公共文化空间处处见景、处处怡人,成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人文景观带。

(二)激活力:文化建设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迭代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百人百艺、百团百花、百村联动”文化“三百”工程,持续打造“多彩秀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实现文化服务从“政府买单、群众点单”到“政府搭台、群众上台”跃升。二是打造秀洲特色群文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阵地功能,引进“文化管家”项目,培育“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我在礼堂过端午”“我在礼堂过大年”等群文品牌。村、社区年均送戏下乡42场、文化走亲8场,传统戏曲进村、社区100%全覆盖。三是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局面。区级层面成立秀水艺术团,镇级组建“三团三社”,村级组建文艺团队,至2020年底,累计组织各类文艺团队447支。推动镇、村“文化两员”全覆盖,引导乡贤参与和指导基层文化活动,涌现了“驻堂乡贤”“驻村文化策划师”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带头人”。

(三)育特色:文化传承从“大众化”走向“品牌化”

一是深入挖掘本土优势特色文化。加强省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文化公园建设,传承挖掘运河文化,提升扩容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王洪合革命事迹展陈馆等一批红色阵地,串珠成链,打造红色精品线,持续擦亮中国农民画艺术节、鳌山灯会等一批特色节庆品牌,活化传承利用好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二是做强文化节庆影响力。精心打造“一镇一品”节庆文化品牌,王店镇朱彝尊文化艺术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洪合镇“槜美”洪合文化节、王江泾镇运河之韵系列文化活动、油车港镇秀水文化艺术节、新城街道“畅想新城”都市文化节、高照街道艳阳高照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节庆影响力日益扩大。三是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近三年,国家级获奖及入选113件,省级获奖及入选305件,市级获奖及入选440件。舞蹈《村里的画室》入围全国群星奖,为历年最高成就。庆百年文艺精品——音乐舞蹈诗《泱泱秀水》在上海、嘉兴成功上演7场,反响热烈;《秀水泱泱》系列文丛全景式展现秀洲历史文化地域风貌,留住秀洲的根和魂。

二、秀洲深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探索

1. 供需方式从“一元”向“多元”转变,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双主体”模式。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民事业,必须全面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和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从供给侧看,近几年,周边县(市、区)不断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投入机制,丰富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如海宁市开展“民企联村·文化富民”结对活动,160多家民营企业和123个行政村进行了结对;平湖市以镇、街道为单位,通过“企业出钱、政府资助”的方式,建立“新居民”文体活动室(中心)。而秀洲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总体仍以财政投入为主,2020年全区文化事业占财政支出比重仅占1.8%,在全市五县(市)两区中排名第六,且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公共文化从业人员数均排名第六,与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投入高的期待还有差距,难以满足文化场所“门常开、人常来、活动常有”的要求。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受众”,而是以自发的组织形式,“看”“演”结合参与其中。如油车港镇的天星社区成立的“百姓健身房”、王店镇成立的“村嫂摄影队”等人气较热,自发组织活动比较活跃。但也有一些基层文艺爱好者存在活动场地一席难求的问题。为此,构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双主体”模式尤为迫切,通过搭建能够汇聚各方力量的广阔舞台,提高各类平台、设施的运营能力,提升公共文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型、领军型文艺人才和骨干队伍,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2. 服务覆盖面从“以城为主”向“城乡均衡”迈进,打通“最后一公里”。《秀洲区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能够有效缓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差别、身份差别、区域发展差别,减少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差异、社会隔膜、利益冲突,已然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但从秀洲实际而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仍然是短板。2020年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显示,全区送戏下乡场次不足、演出质量不高;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和错时开放无保障;农家书屋条件落后,图书更新不到位;文化馆组织活动次数、人均下基层辅导天数较少等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在制度上缺乏刚性约束,各村级主体对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村有场地却无利用,“两员”发挥作用不足、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必须全面优化城乡公共文化布局,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落地落实,实现区域均衡、城乡均等。

3. 服务内容从“标准规范”向“精准投送”转变,文化服务供给切中群众所需。2020年9月,省政府宣布浙江已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这表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全面解决。在新发展阶段,秀洲应加快朝着“好不好、精不精”出发,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水平。近几年,一些城市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等构建配送网络,形成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供需对接新模式。如上海市自2016年起就开展了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改革,通过二维码征集群众需求,汇聚海量需求数据,并进行动态采集和统计分析,产生各街道共性需求排序,形成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地图”。因此,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大数据、云平台、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准确掌握群众文化需求。

4. 服务机制从“各自为战”向“高效融合”跃升,重塑文化治理体系。网络化、协同化、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是实现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条件。秀洲区为打破文化资源上下流动的藩篱,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上率先破题,为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难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不同部门在文化建设上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封闭式运行;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队伍人员互通不够,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平衡、基层文化冷热不均。以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网、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系统等互不相通,数字壁垒导致“数据烟囱”林立,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运行效率。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以数字化赋能、系统性重塑为抓手,加快建设多节点分布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终端”复合式、一体化,实现小而便捷且精准的文化供给。

三、进一步深化完善秀洲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聚焦共同富裕“新目标”,重塑“精神富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锚定“率先成为人民精神普遍富足的区域范例”的目标要求,注重融入大局,统筹谋篇布局;注重顶层设计,主动定标定向;突出守正创新,明确工作原则;坚定“思想聚民”主心骨,夯实“精神富民”主阵地,聚焦“文化惠民”主目标,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争先进、当示范。

2. 聚焦城乡融合“新场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提升。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改革试点区建设契机,串点成线、织密连网;科学统筹、做优提质;融合发展、抱团服务。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大调整”。

3. 聚焦区域文化新形象,打造特色鲜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秀洲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挖掘、建出特色、创出亮点,解码“文化基因”,“活化”文化遗产;厚植传统文化,带动群文创作;打响“三大品牌”,提升群众体验。推动文城融合,展现秀洲魅力。持续打造“秀水泱泱”区域文化新名片。建设具有江南水乡文化特质的文化古镇、文化街区、文化场景,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公共文化服务点建设充分融合,形成富有韵味的特色风貌。

4. 聚焦群众性、社会化“新趋势”,全面激发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新动能。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群众导向、需求导向,加快构建政府+群众“双主体”发展模式;繁荣群文艺术,持续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集聚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的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

5. 聚焦数字化改革“新跑道”,构建基层文化“整体智治”新生态。全面落实文化领域构建“1+4+N”数字化改革体系和各类场景应用,实现“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整合文化资源,推动系统重塑;优化工作架构,提升治理效能;丰富场景应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从“数治”到“智治”的新生态。

6. 聚焦文化服务“新机制”,一体推进“建管用育”新模式。找准堵点痛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文化阵地管理服务机制;创新文化队伍的督考评价机制;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采用PPP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迭代升级现有文化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清单制、评分制,推动文化服务“叫好又叫座”。

(作者单位: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