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3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推进中欧更高水平经贸合作的对策

作者:丁 工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03   发布日期:2021-9-24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欧盟对于我国是仅次于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梳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欧关系发展和双边经贸合作,对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欧高层交流为“后疫情时代”双边合作注入新动能

2020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与欧盟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会晤,双方就中欧关系和全球治理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为下阶段中欧关系发展方向作了广泛的沟通和协调。而在此前,8月25日至9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先后对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和德国五个欧洲国家正式访问;9月2日至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又对西班牙和希腊进行了访问。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外交高层接连出访欧洲,与欧洲七国形成无缝衔接,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比较少见,也意味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进程中,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上升的背景下,中国高层重视欧洲和中欧关系发展。他们的对欧“接力式”外交,不仅释放出中欧关系基础牢固、双边合作稳步重启、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积极信号,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和高度关注。随着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意味着中欧双方就合作议程和方向再次进行了对表,从而给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增添了新内涵,也为“后疫情时代”的双边合作注入了新动能。虽然2021年5月欧洲议会已叫停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但协定是互惠互利的,中欧合作的广泛利益决定了欧洲议会的阻拦是暂时的,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共同抗疫推升中欧合作意识和伙伴关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欧作为全球两大战略力量,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抗疫外交为主线,全面协调各项抗疫行动,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积极合作,共同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发挥应有作用,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与全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刻,欧盟协调成员国向中国运送了3批近60吨防护物资,欧洲多国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欧洲民间也通过音乐会、义卖募捐等多种形式为中国提供了宝贵支持。在德国明斯特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花车游行中,一号花车贴上醒目的“武汉必胜”中德双语标志,表达了德国人民对中国抗疫的支持。武汉市在英国、冰岛和芬兰等国的友城也都向武汉人民传达了美好情谊和祝福。

当中国防疫形势好转之际,包括欧洲在内全球多国新冠肺炎感染者数量却持续攀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蔓延时并未引起欧洲国家重视,未能及时采取得力的防控举措,欧洲多国彻底沦为了“重灾区”,意大利、西班牙等甚至一度成为全球疫情大流行的“震中”。对此,中国及时伸出援手,毫无保留地与欧洲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并同部分欧洲国家开展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等合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欧盟委员会健康总司、欧洲疾控中心专门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合专家组。联合专家组举行了多次疫情电话会,就欧洲各国和中国的疫情最新进展、防控措施、诊断筛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同意进一步加强专家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习近平主席还以通话、书信等方式,同多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开展“云外交”,表达要同欧方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坚定意愿。

因此,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中欧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推动双边关系实现了质和量、内与外双向提升,从而使得中国同欧洲各国的互利合作实现逆势前行。随着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以及中欧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等相关政策的依次落地,标志着中欧关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实现了提质升级。同时,疫情过后,中欧经贸合作还有望出现补偿性迅速反弹。而这些因素的聚合作用将为中国和欧盟抢抓合作机遇,推动双方关系朝向更加稳健成熟的方向发展,提供更为积极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中欧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步入更高水平。

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着眼谋划合作新蓝图

综合来看,近期中欧频繁互动,既充分体现中欧双方对彼此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为双方深化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同时毋庸否认,中欧合作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欧盟价值观外交以及传统的欧美靠近,以及美国对盟友的拉拢,都可能妨碍中欧合作的深化;再加上欧盟各成员国利益差异带来的分歧加剧,也极有可能影响中欧合作向纵深发展。因此,针对现有合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中国与欧洲国家应以中欧建交45周年和联手抗疫形成的良好氛围为契机,以维护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为重点,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也为纷繁复杂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未来可向这几方面努力:

(一)依托共同抗疫形成的积极氛围,推动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

中欧关系历经风雨考验,取得今天的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尽管中欧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分歧,但双方始终认为谈判协商是妥善处理中欧差异和分歧的基本手段,始终强调以对话化解误解、以发展破除难题,也都坚持中欧是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定位。当前,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2019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7000亿美元,经贸合作已经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2020年中欧经贸合作不仅没有因疫情萎缩,还在疫情中实现迎难而上、逆势上扬。最近,由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增长5.3%,首次取代美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疫情期间欧盟唯一正增长的前十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还是多个欧盟成员国的重要伙伴,2020年4月至6月,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接近230亿欧元,对中国的第二季度出口首次超过对美国和对其他国家的季度出口。从2015年起至今,中国一直是德国进口货物的第一大来源国,并且已经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与之相伴,中国各省区市同欧盟的经贸合作也没有因疫情而下挫,一些地方政府还积极借助中欧共同抗疫推升双方合作意识和伙伴关系,以及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的有利契机,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向产业层次高、示范作用强、带动能力大的项目上升级。在疫情期间国际空运、海运集装箱航线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辐射长三角等主要货源地的中欧班列运力甚至还实现逆势增长逾50%,成为保障抗疫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和国际物流运输的黄金大通道。2020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累计向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约84万件、6130吨,为驰援欧洲抗疫作出应有贡献;2021年首两月,长三角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23列,同比增长127%(长三角铁路部门甚至还依托中欧班列,为外贸企业量身定制了首趟跨境茶叶专列);截至2021年8月底,中欧班列已开行逾万列,达94万标箱。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中欧关系蕴藏着强劲持久的合作活力和韧性,存在深度开拓挖掘的空间效能和价值意义。虽然全球疫情促动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趋势,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体系受到严重冲击,而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政策又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正常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波动。在国际经贸关系面临大变局和国际投资规则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有责任和义务为增进双方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而努力,为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多边体制和良好的国际战略秩序而合作,理应在抵制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与国际贸易投资格局相对应的规则体系,这样既可保障各自的发展利益和国际地位,同时也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二)妥善管控分歧,联合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首创的国际多边合作模式,最初是在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与法方正式签署的《两国政府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中首度出现,成为了第一个指向三方的合作协议。由于中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某个局部装配车间或初级制成品代工厂,跨国收购也开始向农田、牧场和研发中心等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产业延伸。这种变化使中国企业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结构“代差”愈益缩小,不仅对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实施错位分工、互补合作的传统模式构成冲击,甚至还会在局部领域形成竞争关系,同欧盟在某些地区业已存在的利益格局发生正面碰撞。例如,法国长期位列非洲第一大直接外资来源方,2014年对非洲的投资总额约183亿美元,但近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法国作为非洲经贸合作的传统联系国地位,遭致法方对“一带一路”的不满、猜疑。因此,鼓励中欧共同探索合作开发“第三国”市场的路径和模式,积极支持中欧企业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既能够提高中欧双边合作的立体化、精细化水平,还可以减少或避免中欧在开展国际合作时出现重复投资、同质发展和恶性过度竞争的情况。

此外,“第三方市场”合作还适用于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内部合作。比如,德国是中东欧国家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也是多个中东欧国家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中东欧国家和德国贸易的三分之一是中间产品,表明中东欧国家在德国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欧盟中极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德国在致力于对中东欧地区进行经济全覆盖之时,自然不希望其他国家涉足这一地区而与其分羹。自“16+1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金额较成立之时增长55.4%、达到822亿美元;中东欧国家在华投资超过15亿美元,中资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化工、金融、环保、航空、医药等多个领域。德国一直视中东欧为禁脔,如今中德实力差距快速缩小,中国的资金和市场又有着很强竞争力和很大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冲抵了德国对中东欧的重要性。故此,如果中国联合德国在中东欧地区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利用中东欧国家运作规则配属于欧盟制度体系的特点,通过与德国进行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沟通协调,率先推动两国在海关、税务、交通运输、资金结算等领域的标准衔接,再以此为前出站点和高端平台向中东欧国家延伸拓展,形成由点轴条带式向扇面式转变的合作格局,不但有助于“16+1”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成本控制,还能够使中德双边合作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动力”,化“利益分歧”为“倒逼机遇”的效果。那么,来自德国国内的一些非议之声自然就会逐渐销声匿迹,同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可以实现高位跃升。

结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影响70多亿人口,截至2021年8月下旬已夺走全球450万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使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社会治理危机风险上升,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重要稳定力量,中欧不仅表达了共同强化以联合国为核心多边体系的一致立场,还发出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致“和声”,并表达了共同应对全球和区域性挑战的决心。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在世界政治和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和全球体系迎来深度的变革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又使这个大变局、大改组加速变化。这些变化无疑又使中欧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冲击到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欧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更高台阶,不仅能够保障各自的发展需求和国际地位,也符合双方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和长远利益,对彼此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未来中欧,一方面,既要做好自身抗击疫情和复苏经济的工作,加强在疫情防控、疫苗和药物研发、抗疫物资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充分照顾疫苗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努力让疫苗成为普惠的全球公共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阶段,中欧还应该在推动复工复产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为有序恢复人员往来和货物跨境流动提供通行便利,为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复苏提供更多市场机遇和重要动力,为加快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创造更多合作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