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苏南之路”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

作者:顾松年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35   发布日期:2021-9-24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无锡籍经济学家顾松年同志,于2021年2月21日在南京辞世,享年97岁。顾松年研究员在江苏省社科院期间,除出版论著外,先后发表经济学研究方面论文400余篇,对本刊也多有指导与支持。本文系2020年他96岁高龄时写就的16000多字大作,现摘要刊发,以表追思与纪念。——编者      

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日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模式。

作为我国沿海核心经济区之一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发展一直跑在前面,1978至2008年的30年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8年苏锡常三市的GDP接近3万亿元。该地区走出了一条既立足基本国情又具有区域特征的、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形成领先态势的“苏南之路”。而“苏南之路”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创新孕育成型有着合乎规律性的联系。

超前开拓的“苏南之路”及其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始于农村超前变革。苏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利用靠近大中城市的条件和当时市场商品短缺的机会,办起当时称为社队企业的小型工厂。改革开放后,苏锡常人率先闯向市场经济海洋,“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持续数十年位居全国前列。

——县(市)域经济强劲崛起。在2018年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榜中,苏锡常地区独占前十强之六,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4个县级市并列第一名。

——城市化进程纵深推进。上世纪80年代初苏锡常就称誉为 “明星城市”,进入新世纪以来,苏锡常在江苏以至在全国率先进入以整合城镇体系为特征、以组建区域性都市圈为标志的提升现代城市化水平的新时期。

——外向型发展一路走得顺当。苏南从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引内联”开始,到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迅速进入开发建设园区经济的新阶段,进一步吸引了外资项目的纷至沓来,使苏南引进和利用外资一直领跑全省全国。

——协调城乡关系走在前面。在苏南较早就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城乡差距明显小于全省全国。进入新世纪,苏南经济社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面。

——以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两个率先”率先见效。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省定指标体系衡量,昆山市在2005年提前全面达标。2007年苏南已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要求,标志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也在全省全国领先一步。

“苏南之路”在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崛起中的历史贡献

一是以农民办工业的创举,苏南领先开拓了一条促使我国农村从小农经济加速跨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路。带动了全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催化了传统农业的分解,在加速农村社会化分工分业的基础上,促使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变革、由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加速转型,使我国走出一条从小农经济跨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捷径。

二是在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上赢得先机,领先开拓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放开搞活、城乡通开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的新路。苏南乡镇企业的强劲发展,率先以计划体制外“市场调节”的形式开展“物资协作”,以商品市场为基础、各类要素市场相继兴起,市场体系全面发展,由此带动了苏南城市大工业的市场取向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大面积改革改制,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带来城乡通开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促成了以国资、民资、外资为主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是抢抓开放机遇和巧借国际资本,领先开拓了一条加速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新路。先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借助国际工业资本,发展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按现代工业面貌建设和管理的各类开发园区,成为企业集聚、产业链接的载体,加快苏南大中城市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并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大企业为支柱、现代物流为配套的沿江“工业走廊”和我国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

四是立足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领先开拓一条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早在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江苏为2.5:1,而苏南仅为2.1:1。苏南实践表明,突破城乡二元、走上区域协调发展,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土地上有其艰巨曲折的必然性,苏南走出了全国必然跟进的协调城乡、区域推进之路。

五是从兴工稳农、致富农民开始到坚持以人为本,领先开拓了由偏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苏南各市全面实施城乡对接的富民工程,规划实施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通过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依靠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在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由上可见,苏南不只是见事早、行动快,一再赢得改革发展的先机,更重要的是顺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势,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坚持克服前进路上一系列矛盾和难题,前进的每一步都能和我国探索走自己特色发展模式的步子相合拍。“苏南之路”对走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南之路纵深开拓  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苏南之路” 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相互联系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有益于把握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健康成熟的基本趋向,统筹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矛盾,持续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其一,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提高城市化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一元化。跳开苏南看全国,要注意汲取苏南曾走过弯路的教训,不能把推进城市化错误看作减少农民、变农田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好”机会,继续向周边农村圈地扩城。要从破解“三农难题”出发,公平地对待农民,安排好非农化农民的出路,帮助农民就业、创业。从城市化的本质要求着眼,加快城市化进程更应同增强城市对农村辐射功能、实施产业化带动来统筹考虑,加强以工支农,以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去推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主攻方向的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演变。这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走向完善的首要战略选择。

其二,突破行政壁垒,统筹推进县(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长,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展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综合体的态势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都市圈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昌九工业走廊等都在积极打造中。苏南在组建城镇体系、发展城市—区域经济上领先一步,不论其正面或反面的经验,都可资推进全国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的发育成熟所研究和借鉴。

其三,在区域合作中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提升合作双方产业链接与经济联系的内生机制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性。江苏有发展差距很大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随着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化和对外开放在全省范围内全方位推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特别是随着苏锡常在城市—区域经济的发育形成下外向辐射能力的增强,推进南北合作从沿用传统体制框架内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行政推动与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南北合作获得突破性、实质性的大进展,出现了多层次的南北挂钩合作形式,区域合作走向以南北产业转移为特征的纵深发展阶段。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持续加快,发生了经济增幅从一向低于苏南到分别高于苏南的历史性转变。走上城乡一体交融、区域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需要把握好统筹城乡、区域总体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决摒弃只求短期政绩的急功近利思想,避免进入单从经济增长总量上和发展速度上来追求缩小发展差距的误区,科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苏南与苏北、苏中间的区域合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对全国范围内构建不同层次区域经济综合体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统筹推进的规律性要求。

其四,统筹利用内外两大市场,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础,促使既成功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又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完善成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0%-70%时,江苏外贸依存度已是104%,苏南更高达153%。苏南实践提示一个问题,即在我国外贸依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像苏锡常这样具有开放型经济明显优势的地区,该如何既能最佳利用国际市场,又能成功贯彻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是从完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出发,让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为主转变的战略抉择。以此战略抉择为导向,全国各地既要区别不同情况,立足自力开发,致力于搞活用好国内市场;同时,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发展进程,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

问题导向助推理论创新  推进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完善

区别于过去,“苏南之路”今后要在纵深开拓中发展,已不能再靠“摸着石头过河”式走路,也就是说不能再停留在暴露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的阶段了,而应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自觉把握客观规律性,这就需要理论创新与思想引领,在注重问题导向上多下功夫。

“苏南之路”只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一个局部。全国则更应以宽广的视野,加强探求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走向完善的战略思维,正确认识和妥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

无可讳言,我国幅员广阔,全国各地接受历史教训、创新转型发展的认识和努力参差不一,较多的地方明显缺乏问题意识,也就自然不懂得问题导向。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时,有些地区本来就没有从全局意义上很好理解和接受,在全国保增长的强烈氛围下,错认为转变增长方式已“不合时宜”,把应对金融危机看作可以重走依仗高投入、大项目加快总量增速老路的机遇,把功夫用在争项目、赶数据、赛增速上,甚至放低节能减排门槛,实行例如优惠电价一类的办法,使一些停产和歇业的落后产能,或公然恢复生产,或换地再生,导致污染反弹。更多地将应对危机的成效满足于增长数字的回升上,也就难免使“扩内需”的口号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不到行动上,这就是缺乏问题意识、不懂得借助问题导向的不良后果。

所以,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持续创新,这是苏南本身包括全国各地的迫切需要,更是全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

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持续创新,这是需要自觉推进从问题开始的实践导向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不论“苏南之路”要纵深开拓,不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要继续成长和走向完善,都亟待理论创新,思想引领,统筹处理自身内在矛盾,深化经济转型升级。诸如,包括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包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遇到的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还包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问题导向,促使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更好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持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迈出了可持续的大步,但是亮点之中有隐忧。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使经济运行包括区域发展的分化特点愈益明显。比如,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问题,长期沿袭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的生态“欠账”问题,在较多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清理;在城市化包括都市圈建设方面,也都有反面经验需要总结。因此,一定要远离自我赞美。总之,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反面经验转化为转型升级的积极因素。相关部门和地方都要杜绝和防止懒政不作为现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处理自身内在矛盾,更好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经济社会转轨转型,走向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这样,不只“苏南之路”会不断向纵深开拓,与时俱进,而且全国将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更好地迈开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步。走好这样的进程,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必然会继续成长和走向完善。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