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徐 清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79   发布日期:2021-8-18

近年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企业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江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各类高端资源,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这一进程中,相关企业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亮点,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同时,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特别是在逆全球化升温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亟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一、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2021年一季度,全省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4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3.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4.1亿美元。从特色和亮点来看,一是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对外投资流向第三产业10.1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2.6%,比2020年大幅上升46.3个百分点;流向第二产业3.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27.4%。其中,对欧洲最大数据公司——GS数据公司的并购,将为江苏发展数字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不断拓展。一季度,江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68.8%和54.7%。三是境外园区蓬勃发展。目前,江苏在6个国家建有7家境外园区,其中3家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别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国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4家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别是印尼东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坦桑尼亚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印尼吉打邦农林生态产业园、徐工巴西工业园。截至2021年一季度,7家境外园区累计投资27.9亿美元,入区企业325家,总产值49.3亿美元,上交东道国税费1.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5万人次。

二、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逆全球化背景下欧美国家疑虑增加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了“井喷”现象,引发了国际上“中国买断全球”论的盛行。欧美国家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并购投资的态度是期望与疑虑并存,其主要担心的问题有两个:就业和技术。特别是技术问题,欧美国家对其拥有的先进技术、知名的国际品牌、优秀的百年企业、行业的“隐形冠军”非常骄傲和自豪,也非常珍惜,非常担心被中国企业买走,这种焦虑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力量对比逐步改变下的一种心态,体现了欧美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同时,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怀有偏见,通过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和公众舆论,引发民众的不安和政府的干预,在市场准入、并购监管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设置障碍。特别是近年来欧美国家持续加大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如美国出台《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欧盟层面以及德国等成员国也相继出台相关法案,对高科技领域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外国投资进行限制,这些举措指向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和人才获取困难

尽管有不少江苏企业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经营道路,但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是他们目前发展遇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市场、行业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身,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及时补充信息,企业和行业协会、商务等部门的沟通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国际化人才十分匮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的人才难得,也是江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从目前的情况看,江苏缺乏一批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较高,专门服务于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企业海外信息获得渠道不畅通,特别是在没有国际合作伙伴的市场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且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三)江苏本土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江苏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跨国经营的经验有待积累。面对从利用外资主体向对外投资主体的转换,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还无法快速转换角色,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意愿有待提高,企业家“走出去”发展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激发。随着国内外要素成本优势对比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增长很快,但有多少企业能在对外投资大潮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目前,江苏“走出去”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项目规模普遍不大,所有权优势不明显。由于缺乏如华为、中兴、吉利这样的“龙头”民企领军,江苏企业海外拓展市场的能力相对不足,在跨国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此外,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也较为欠缺。由于江苏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缺乏应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动、汇兑风险、经贸规则等跨国经营的经验和能力,也缺乏对当地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抗风险能力较为不足。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缺乏科学规划与风险防控措施,一旦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动,项目就难以运作,更谈不上抵御东道国政治风险与国际市场波动风险。不少境外项目初期阶段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可行性分析,项目开工后发现建设环境与实际情形已发生重大变化,而企业缺乏风险应对处理措施,导致企业、贷款银行均面临巨大风险。

(四)文化和制度的差异明显

跨国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以往的国际案例来看,约70%的跨国并购没有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其中又有约70%的失败案例是由于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不力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跨国并购“七七定律”。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就可能造成误解和误判。由于中外法律制度不同,特别是在税收、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江苏企业遭遇的困扰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在投资前没有对东道国的有关法律和制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出了问题往往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而矛盾处理不当还会导致纠纷或冲突,不仅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是巨大打击。

(五)对外承包工程在欧美高端市场仍面临瓶颈

江苏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一方面,龙头企业国际化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进入顶级国际承包商行列的还很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高,但在欧美高端市场发展瓶颈仍较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欧美本土市场的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商在经营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资本实力、规则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江苏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时还依然存在市场准入障碍与技术壁垒。部分民企开展业务仍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咨询、管理、工程设计、投资等业务拓展明显不足。

三、江苏企业完善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要有效利用各部门的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意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需要政府各部门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合力推进“走出去”策略的实施。外事、商务、侨务、金融、保险、科技、人才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尤其是做好政策协调和对接工作,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二是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国有企业利用外事、商务等资源的支持,“走出去”获得成功的例子较多。但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势头越来越强,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向海外,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这些企业主动寻求外事、商务机构给自己提供支持的意识也需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各异,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提高政府供给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实施重点企业培育遴选与扶持方案。制定培育与推动江苏本土跨国公司战略规划,以企业跨国化指数、对全省和投资目的国的贡献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制定企业跨国经营指标体系,并根据以上指标遴选重点培育对象,有计划推动重点对外投资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

(二)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优势,协调并进

在境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各自发挥长处。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跨国并购中,国有企业往往因身份的特殊性而受到东道国政府的猜疑,尤其在技术、资源等战略性并购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而民营企业一方面由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多地选择市场体系成熟、法律法规健全、投资风险较小的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另一方面也因为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政府背景,并购的阻力相对较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有企业应发挥“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在能源、矿业、交通和金融等基础设施行业进行投资,然后再由民营企业大规模跟进投资,从而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风险预警和安全保障

要高度重视企业国际投资经营的系统性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协调相关部门,对重点投资国别建立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体系的综合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研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发布评估指数,健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切实做好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工作。引导江苏“走出去”企业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等机构的联系,指导企业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督促企业加大境外安保设施投入,配强安保力量,并对所有外派人员进行安保知识和技能培训。

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动态追踪江苏“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及时发布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编制江苏企业“走出去”知识产权指导手册,建立快速响应的境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救助机制,完善涉外知识产权预警和应对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突出重点领域专利技术分析,绘制发展路线图,挖掘江苏特色技术和空白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转化与运用,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指导和推进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布局。

积极组织培训活动,邀请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外经外贸工作的专家及“走出去”的典型企业相关负责人授课,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吸取经验,增强对外投资信心。定期开展“走出去”企业海外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宣传教育,加强对企业海外安全风险自我防范工作的指导监督,妥善处置境外企业突发事件。

(四)积极利用海外华商、苏商资源,助力企业国际化

海外华商、苏商网络资源包括信息网络、市场网络、合作伙伴、金融服务、技术和人才、生产协作等,其相互作用构成资源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利用。华商、苏商网络有助于投资者克服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的信息壁垒,尤其是海外直接投资初期阶段,华商、苏商网络对企业国际化时机选择和顺利进入市场具有直接的正面影响作用。外事、发改、商务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华商、苏商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增进沟通、促进合作,通过海外华商、苏商把江苏企业带向世界舞台。

(五)提高社会中介组织服务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

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在企业维权、咨询、法律、财税等方面提供支持。在境外并购领域,要加强涉外法律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在国内加强专业律师事务所的建设,培养更多熟悉国际投资法、东道国法律的专业人才,并推动国内律师事务所“走出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国外知名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各项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其本土优势,更好帮助江苏企业防范跨国并购的风险,提高并购绩效。

(六)做好江苏企业国际化宣传工作

做好在海外市场的宣传工作对于优化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不仅能“走出去”,而且能“走得稳”“走得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外宣传应以塑造企业形象,打造品牌效应为重点,强调“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展示江苏企业在海外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尤其应大力宣传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从事的各类公益事业和活动来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第二,外宣工作要善于用当地民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增强针对性,对于一些国外媒体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要秉持对话、开放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做出有理有节的回应。第三,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媒体,适当加大企业在东道国媒体的曝光率,使当地民众更加了解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可以定期邀请当地社会的各界人士来企业参观,企业也可以走进当地的学校、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介绍活动;加强企业的外文网站建设,用所在国的语言发布企业的年度报告;积极参加所在国的各类展会和推介会,包括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展示企业的亲和力。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和省内的宣传,树立江苏企业国际化的典型和标杆,积极总结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实践经验,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增强其他江苏企业“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20年青年课题“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与政策研究”(编号QN2020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