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路径分析

作者:阎 武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84   发布日期:2021-8-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其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阐述了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予以明确要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同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和掌握,对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在这个总体文化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精华沉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根基、灵魂家园,无声无息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李琳琳.微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21,〈2〉.)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务必要学习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所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注重家国情怀的养成。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勇往向前。不管何时何地,家国情怀都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内心价值观,它在增强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中,经典和模范总能激发起人们对民族共同体最深沉的情感。如《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宋儒张载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岳飞背后“精忠报国”的铮铮誓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担当;守岛英雄王继才的毕生信仰坚守……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经典阐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个人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时代责任。(龚锦涛.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的哲学阐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5〉.)

二、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现状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全球经济交织发展,多种文化深度交流碰撞,各式冲突时有发生,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这些现象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知。

(一)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于高校来说,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离不开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力培养。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史”教育,让大学生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而真正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太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唯知识论”,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课堂为平台,结合党史国史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二是“唯技能论”,注重职业技能的提高,认为有技能便可衣食无忧,忽视了从“德艺双馨”的角度去阐释家国情怀的影响力;三是“唯就业论”,在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一味强调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忽视了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使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此外,尽管也有一些高校在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和行动,但从整体来看,思想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有的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学校思政课堂上的泛泛而谈,而没有积极引导大学生去主动感受感悟;有的高校老师只是空谈家国情怀,而没有举出具体事例去启迪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也没有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来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了解。

(二)部分大学生重娱乐轻情怀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各种多样的价值观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热情而又稚嫩的头脑”。说热情,是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天然的好奇心,都想去了解去认识;说稚嫩,是因为大学生生活实践经历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对不少事情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自我行为的养成。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信奉娱乐至上、拜金主义;在网络上随意发表非法言论,漠视他人利益;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关心家国大事;热衷于过西方洋节,忘却中国传统节日等。这些现象的背后,也要注意到,家庭教育在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引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部分网络媒体发展重利益轻内容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在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快捷的服务。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由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更是网络快捷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但也要看到,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上必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消息有真有假,需要仔细辨别。对于部分网络媒体来说,其往往因为追求所谓的“点击率”,而制造虚假事情或故意扩大事件的影响力,博取大家的眼球。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站利益优先、审查不严的特点,在网站上大肆宣扬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来诱导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让其对家国情怀产生错误的理解或严重的抵触情绪。

(四)多元化思潮进一步弱化大学生爱国情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并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西方文化中的消费主义,促使部分大学生崇拜“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少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淡化了家国情怀;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社会思潮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误导了部分大学生,使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淡薄,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同时,西方的社会思潮也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的路径分析

让大学生领悟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把其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立良好村容村貌村风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此外,从社会层面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来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宣传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建立健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使侵害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受到惩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和爱国相统一,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激发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高校层面

1. 抓好课堂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此,高校需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大学生真正能胸怀天下和拥有家国情怀。思政课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来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家国情怀的伟大。如通过对优秀人物的介绍,让大学生树立起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采取新的讲授方式,使大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行为得到改进,家国情怀得到培养。此外,高校可通过交流、学习、培训等“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授课老师家国情怀的培养,使相关责任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丰富,从而带动学生家国情怀的丰富。

2. 结合校园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外,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来进行教育。在第二课堂方面,高校可开设一些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或是邀请一些劳模先进人物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来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各个专业的优势,开展一些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大赛、经典诗词朗诵等,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墙、文化广场以及楼宇宿舍的命名,使大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完善校史馆建设,加大和校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交流合作,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体验感,从而发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作用。

3. 利用重大事件,强化家国情怀培育

2020年初,一场危害性极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严重威胁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在这场疫情面前,党中央科学布控,精准应对,全国人民,人人参与,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和社区人员勇敢奋战在抗疫一线,普通群众也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次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一个机遇,更是对全国人民一次家国情怀的洗礼和提升。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抗击疫情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通过开展“以灾难为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也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有国才有家,感受到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

(三)学生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众多,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对此,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中获取精华和养分,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促成家国情怀的自我养成,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此外,还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利用各种平台,向国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通过不断的文化认同,增强自我家国情怀。同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要敢于同“西方价值至上”“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高尚的灵魂,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活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毕天航,马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6〉.)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要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个人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安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