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推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对策

作者:崔慧姝 李炳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03   发布日期:2021-8-18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2.64亿。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目前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显而易见,强化优化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未来时期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体系中的主力板块,需要多策并举齐进。

一、打造友好型老旧小区空间环境

(一)优化公共空间结构布局

打破组团区划,形成有机统一,探索构建“社区-小区-功能区”三区格局。由社区统筹全域空间资源布局,通过“拆、联、串、健”等方式,拆去私搭壁垒,联通建筑组团,串起空间节点,健全内部机制,最大限度疏解“高龄”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瓶颈。合理规划出休闲娱乐、老年服务等核心功能分布区,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小区能级层次,实现资源集约共享。

合理配置分区,实现共建共享,形成“一个中心,两个要点”分化模式。针对老年人喜静——求“稳”,小孩喜动——好玩的特点,有序推进小区综合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活动点、儿童玩乐点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人群之间的代际交流,还可以有效分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心理生理的最大化满足。

(二)活化公共空间体系建设

盘活存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针对老旧小区消极的空间环境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和活化,从公众的需求度、管护度、投入度等维度出发,进一步丰富设施设备,激发老年人活动参与欲望,为老年人提供适合康养的高品质活动场所,维护老年人身体机能。

挖掘潜能,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将小区内建设不规范、设计不标准的楼道拐角、连廊空间等闲置场地重新规划整合。打造一批小型阅读室、棋牌室、会客室等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地,进一步改善空间的复合功能,提升空间使用活力。

(三)增强组团空间的易识别性

采用色彩辨别法。将建筑物立面用老年人普遍接受而又利于辨识的颜色加以区分,方便老年人辨别方向和感知位置,减少因误判而迷失方向的现象发生,增强老年人对空间的记忆能力。

采用标志物辨认法。根据老年人群体的生理特性,采用具有一定高度、距离及字体等醒目特色标识牌或标志物加以区分,增强老年人辨识效果。

(四)加强空间缓冲区建设

空间缓冲区,一般是指宅前连接室内外的交汇区。这个区间建设好,既能享受到户外清新空气带来的通透惬意,也能保留室内环境带来的静谧舒适。对于一些行动能力较弱的高龄老人而言,空间缓冲区的设置具有极大的意义。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因行动不便所产生的心理负担,规避外部安全的不确定性,而且还能与伙伴休憩娱乐、促膝谈心,减压解乏,尽享美好生活。

二、构筑平安型老旧小区坚固防线

(一)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组网

实行道路分级。合理规划出车行道、人行道、宅前道以及绿化道,尽量避免人流与车流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拓宽老年人行径空间与休憩游玩地带。针对违法占用、堵塞、封闭“生命通道”等问题,要引导小区居民达成“通道畅通”共识,加强与交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实行联勤联动,以备不时之需。

实现人车和谐。深入分析交通流量、停车需求,综合采取增加供给、错时停车、智能管控等举措,因地制宜解决车辆停放难题与交通管制问题,避免车辆任意停放等问题产生,保证老年人出行环境顺畅、有序、安全。亦可借助小区景观建设,形成“半遮蔽”式场景,合理区分人车混行,力争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怀。

确保步行安全。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基础检修要到位,时刻保证路面平整、无碍、无缝、无积水、不下沉。二是安全防范要到位,沿途避免与锋利棱角相接触,还要防止路沿藤蔓植物肆意生长阻碍通行。三是保障措施要到位。根据老年人活动规律,以300米为往返半径,设置休息区和座椅;以楼梯台阶、上下坡道为重点领域,安装扶手或无障碍通行设施;以夜晚出行为关键节点,规划路灯设置布局,提高照明质量,避免出现光线交叉阴影区。

(二)加强小区安全防护工作

完善小区安防设施建设。加强楼宇门禁、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安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小区物防、技防水平。通过全时段的预警监测,实时掌握老人居家情况,及时反馈老人活动状态与轨迹,将监察中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防止无关外来人员进出。推进小区微型消防站、一键报警平台建设,采取堵口拉网、分片包干、对口支援等方式,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面提升小区应急处置水平,织密、织牢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硬核”防护网。

建立联勤联动保障机制。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制度,积极对接公安、消防、社区等部门,以排查隐患、宣传教育为导向,形成“公安巡护+社区监管+居民自治” 多方联动机制,定期上门开展安全教育、消防演练等活动,广泛宣传消防安全、防止坑蒙拐骗等小窍门,引导老年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做好周界系统防范工作。有条件的小区可以通过修筑围墙、栅栏、安装防护网等基础设施,对小区实行封闭或半封闭化改造,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老年活动区,进一步规范小区出行秩序,加强对老年人活动信息的跟踪管理,确保老年人活动范围安全,尤其是失智老人安全。没有条件的小区可在主要进出口设置门禁点,对小区内的重点领域进行访问权限控制,有效控制人员活动范围。

三、形成生态型老旧小区景观绿化

(一)注重“五感”体验

要结合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从色、香、味、形、声“五感”入手,栽种能满足老年人审美需求和健康保健的植物。从颜色上来说,要做到赏色怡心,由于老年人视网衰退,对光线和色度的感知能力差,宜栽种辨识度高的、全年有色彩感的暖色调植物。从香味上来说,要做到闻香安神,淡淡清香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心情愉悦,提神醒脑,而且还具有降低血压、缓解烦闷的功效,应尽量选种一些带有芳香的植物。从味道上来说,要做到余味回甘,因地制宜种植一些蔬菜、药材、花卉等低矮植物,不但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参与乐趣,还能丰富小区环境;从形状上来说,要做到形胜于神,以恰当景观的背景强调花、果、叶的形状、大小和触感,增强老年人的触觉记忆和感官识别。从声音上来说,要做到悦耳动听,通过栽种大型针叶类植物,招引小鸟、松鼠、蝴蝶、蜜蜂等动物栖息,丰富声音的多元性,促进老年人的自然归属感和怡然感。

(二)打造多元景观层

打造林下休憩微空间。通过在树下设置桌椅、栽种花草,形成独特的林下微广场,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往、感情互动、休闲娱乐的场所,加深老人与自然间的交互感,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生态福利。

构建医养绿化组团。甄选水杉、罗汉松、海桐等康养植物栽种,形成灌、乔木与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组团,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能释放负氧离子,具有良好的间接保健功能,有助于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守护身体健康。

形成多元树阵空间。在小区外围复层配置形成密林空间,一方面可以充当小区的“背景墙”,营造良好的绿意氛围,缓解老年人的焦虑心情;另一方面可以阻隔交通噪音,提供良好而静谧的小区环境,有利于老年人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状的改善。此外,还可以在人员汇聚、穿插的区域打造疏林空间和草坪空间,丰富小区内部环境建设,便于老年人休憩玩耍、亲近自然,释放良好的心理信号。

四、构建幸福型老旧小区养老新格局

(一)提升社群联合的粘连度

一是由街道、社区、公办养老机构以及地方医疗卫生系统为小区老年人提供基础养老服务,实行上门问讯了解,入户健康检查,社会志愿服务等;二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由政府聘请有资质的、规范的社会养老机构或组织,依据验收后付款的形式,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三是以“政府+个人+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整合多方力量,提高居家养老的互融性。

(二)完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推进医疗服务下沉。可依托基层医疗系统资源,在老旧小区设立卫生服务中心,配优补齐小区医疗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哨前”预警作用。二是推动文体设施建设。以15分钟养老圈建设为基础,打造一批集老年学习班、慈善超市、理疗中心、棋牌健身于一体的老年娱乐中心,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完善功能设备。设立诸如老年食堂、老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为老年人解决做饭难、行动难等问题,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五、营造和谐型老旧小区生活氛围

(一)促进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

统筹推进老旧小区“三线”下地、二次供水、燃气入户、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外墙保温等改造,确保水、电、气、暖供应顺畅,满足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免除老年人生活的后顾之忧。

积极谋划老旧小区适老化工程建设,以加装电梯(爬楼器)、安装扶手、设置座椅、无障碍通行等建设为抓手,推动完善适老设施升级,解决“悬空老人”上下楼难等问题。

切实降低家庭意外发生风险,对易绊地面削减高差,在卫生间、浴室安装安全扶手以及助浴椅,整屋地面进行防滑处理,更换老化或裸露的电气线路,更换严重锈蚀的管道,对厨房、洗漱间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消除意外风险隐患,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

(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成立“五老”协会。聘请小区内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师、老红军,老专家、老模范为会员,旨在为老年人群体发声立言,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培育和谐友爱的小区文化,开创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新局面,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定期开展活动。按照“老有所乐”的总要求,积极筹备老年人合唱团、舞蹈队、球队、棋队等文体队伍,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活动来吸引人、留住人,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获得感及幸福感,促进睦邻友好、家庭和谐。

六、推动智慧型老旧小区平台建设

(一)完善基础网络建设

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区网络入户率、光纤覆盖率和信息传输率,建设居家养老网络服务格局,推动养老产业智慧化发展,让技术为服务增温,让老年人从 “受困”走向“受益”。

搭建小区综合管理平台,将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等公共事业服务纳入平台建设中,实现个人与机构间的互联互通,方便老年人业务办理以及接收信息推广。

推动小区智能化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运用,实现门禁、安防、监控等全流程跟踪,为老年人居住安全保驾护航。

(二)推进人工智能应用

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通过对老年人身体信息的采集和分析,针对不同的人群定期推送诸如饮食搭配、健康保健、医疗建议等方案,对一些特征明显的病症进行远程诊断,提供送药上门服务。

推进日常安全监护应用。通过打造智能家居,构建智慧家庭,扩大传感终端、传感网络在小区内的建设使用,安装诸如老人睡眠监测带、人体运动感应器、一键紧急呼叫器,智能水、电、气、暖表等设备,对房间环境实时监测和自动报警。

推进精神慰藉服务应用。在娱乐方面,可以通过广泛收集老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娱乐项目,增强人机交流的互动性,消除因子女不在身边所产生的孤独感。在社交方面,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与亲戚朋友、子女进行视频、语音聊天,拉近交往距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推进小区信息化服务综合性集成。为小区居民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水、电、气、暖等统一的公共事业缴费和查询服务入口,极大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基本需求。

推进网上便民服务便捷化。逐步提高超市、便利店等在线网购业务接入率,老年人可通过平台预定、选购等方式,辅之以面部识别或扫码支付的方法,方便采购生活物资。

提高“一键呼叫”服务水平。发展小区门诊在线和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居家老人看护、紧急救援等服务平台,提供保洁、保姆等家政在线预约业务和咨询、投诉业务。确保老年人可以在家通过监控对讲机或者智慧终端选择上门服务的内容,以获取外部资源帮助。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中心城市网格化管理运行情况研究”(编号631922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