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 新发展 首页 >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丁 静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16   发布日期:2021-8-3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新一代网络技术不断创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凸显了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制造业着力发展新型数字化生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力,是大势所趋。

一、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省实体经济优势鲜明,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基础。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江苏先后出台了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近年,在加速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挺起江苏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脊梁,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加速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江苏数字经济在支撑复工复产、保障就业、提振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逆势增长,2020年数字经济总规模超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平均值为29.6,前五名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指数值高于平均水平,广东以65.3的指数值稳居首位,江苏排第三,是数字经济发展头部省,规模增长迅速。(详见表1)。

二、江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瓶颈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优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

工业物联网和工业电子商务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物联网侧重于平台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工业电子商务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业务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江苏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的渗透率不高,生产控制类系统、软件普及率和高端研发类软件应用程度也不高,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多以单一环节为对象。大多数实体经济仍然更看重人力和资本,对于产业数字化认知仍未改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二)缺少有影响力的示范典型

数字经济的发展虽有亮点,但不明显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平台和领军型企业,缺少纵深行业的示范典型,主要表现在:

1. 高水平的数字产业集聚区、先导区规模小、数量少。“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江苏明确提出“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发展动能上进一步突出数据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3%左右,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国际40%的水平。目前,虽然多地提出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城”的目标,但无论是数字产业基础,还是产业数字化率均处于起步阶段,高水平的数字产业集聚区数量少。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仍处于广域、多层级的建设阶段,数据共享所带来的协同创新效应尚未体现。

2.缺少大数据生态系统中的领军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较为薄弱。江苏省具备一系列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基础,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业也迫切需要新型数字化生产力来赋能。但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相比,江苏聚集的数据源相对有限,在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上,拥有较强数据挖掘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龙头示范企业相对缺乏,研发核心产品以及技术攻关能力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工业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在技术和产业应用层面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现状,技术与产业应用的融合存在局限,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碎片化现象普遍,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相比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未能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局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体系。

(三)数字领域人才和科技服务机构存在结构性短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当前新就业形态中的配套机制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数字领域人才和科技服务机构存在结构性短缺。

数字经济与过去的信息化经济相比有很大不同,要求人才能通过海量数据将管理、业务以及技术综合在一起,而不是单单将技术做深或管理做宽,不仅需要精通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程序员、数据工程师,还需要人工智能、统计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等多学科高端人才。但目前江苏省的从业人员中50%以上都是初级职位数字人才,高端数字人才较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并且,科技服务市场的市场化要素不足,部分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仍存在行政主导型的路径依赖,缺乏市场化运行能力。

三、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江苏虽是制造业大省,具有先发优势,而制造业是江苏数字经济的最佳发力点,应当加快提升数字基础设施配置等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充分担当起转型攻坚战的前线冲锋角色,让实体经济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一)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标准体系

政府层面要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着力于破解经济融合发展的底层问题,突破现有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产业分割、政策分割的体制约束,尝试适时匹配导向性政策,起草实施管理框架,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谋求融合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要积极引导企业求新求变,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平台、服务商、人才机构等有利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消除实体经济转型后顾之忧。运用财政资金政策激励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落实好税收减免和扶持政策,为处在融合起步阶段的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提供融资便利,减轻数字化转型在资金方面的压力。

要牵头在原体系基础上迭代新的产业标准和指导性建议,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标准和产业体系。在实体经济领域推广数字经济,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等共性标准和智能服务、大数据、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落脚点都是为“人”服务,根本逻辑都是满足“人”的需要,在数字时代,人的需求被数字化了,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的需求为逻辑起点,创建整合相应的人才、产业、研发资源,着力开展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专题研究,加快构建两者融合的标准和产业体系,牢牢抓住数字时代产业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新的赛道上发挥好江苏的经济模范带头作用。

(二)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化,加快推进新基建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数据产生、收集、传输、分析都离不开数据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强以数字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建设进度,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的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复工复产离不开新基建的有力支撑,云办公、云服务、智能制造方便了社会生活。新基建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另一端是消费升级需求,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加快推进新基建有利于缓解疫情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可充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疫情负面影响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点逆势而生,数字经济在危机面前特有的韧性和免疫力极大彰显,成为助推经济复苏的关键抓手。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随着数字化的大范围应用,实体经济更加需要低门槛、高便利性的数字化工具。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大互联网、5G等新基建的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发展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增强企业技术变革的驱动力。

另外,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道路,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发展,因行制宜。在自动化基础较优良的离散型制造行业或者在生产制造连续进行、过程也相对成熟的流程型制造行业,可以加速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在这些行业,数字经济的融合可以让生产更数字化,提高自动化程度,提升生产效率。新型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普遍应用,也可以让产品更智能化,更加便捷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的互动,给实体经济带来重点变革与颠覆式发展。

(三)加强产业联合,搭建网络协同平台

当前正值工业互联网落地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不是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而应是产业链上下游全方位的转型和提升,需要更多头部企业来引领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大环境下,大型科技企业的示范带领和领头拉动尤为重要。要以聚焦核心业务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杠杆,来撬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要协同物流、供应商等上下游企业各方面共同推进。资金雄厚、资源丰富的企业应成为融合的主力军,成为“领头羊”企业,借助数字经济发展专业人才及机构打造转型提升模板,并充分发挥带动示范效应,让中小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减少技术开发层面的顾虑,节省投入,少走弯路,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应用。以带头企业为牵引,引导全产业链将数据打通和共享,促进业务场景化,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达到由企业个体提升到全产业链协同全面升级,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矩阵效应。

因此,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一方面,要积极培育产业数字化领军企业,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支持核心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上具有引领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领头羊”的作用,通过用户共享、流量共享、场景共享、数据共享实现协同,以此突破企业边界,推动企业之间从竞争关系向竞合关系转变,加强产业联合、产学研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协同倍增效应。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向服务化转变,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让个体转型上升到产业协同转型。通过协同平台,产业间链接加强,相互打通,形成不同类别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各类经济主体(企业、城镇、科研院校等)不断融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引进和培养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

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引进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端人才,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机制。

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要鼓励江苏省内高校积极申报并增设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相关专业和课程 ,在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示范点设立现场教学实践基地,加快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根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产业数字化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发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专业人才、既有数字化思维又熟悉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型和科研型专业人才。三是加强数字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实践性很强的项目,要完善考察与调研机制,积极推进学习先进,让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尽快应用到自身数字经济发展中去。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定位,构建并完善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政策;要鼓励数字经济领域产业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领域研究机构,为人才落地提供坚实硬件环境;要进一步提高留住高端人才的软实力,切实解决人才所关注的生活居住环境,从家庭落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多措并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本文系江苏省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专项研究课题(编号ZX211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