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庆百年华诞 创历史伟业 首页 >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

作者:向青山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25   发布日期:2021-8-3

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呼应中国的历史使命中诞生,在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崛起,在服务中国的历史主体中壮大。“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深刻总结,这一总结和论断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要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历史使命。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多方政治势力先后登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多种尝试,结果均遭失败。近代中国的这一历史使命便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旧式农民起义。这场运动历时14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最终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太平天国的失败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打天下,坐天下”的传统观念是重要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广建豪宅,领导集团大肆封王封相,作风上贪图享受、特权等级严格,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竞相腐化,中下层官员卖官鬻爵、揽权敛财。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都与传统的权力观密不可分。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任何一股政治势力如果不能切实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不能明确政治权力的人民属性,最终只能被历史所抛弃。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良派实现工业现代化、维护封建统治的努力。“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主要致力于社会变革的器物层面,既无意经济层面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更遑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革新。因此在办洋务过程中,出现财政上贪污腐败、中饱私囊,人事上任用私人、培植党羽,经营上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生产上偷工减料、标准混乱。看似热闹的洋务运动,实则隐含着深重的体制危机,其失败实为历史之必然。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单纯器物层面的变革,不足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无助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实现以及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革命和观念革命。

甲午海战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制度变革的要求。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然而,维新变法是一场缺乏根基的政治变革:其一,变法的推动力量仅是少数政治和知识精英,没有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其二,面对力量强大的守旧派,变法举措操之过急,短时间内伤害了许多人的利益,遭到守旧派联合抵制;其三,变法手段单一,仅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在应对危局时捉襟见肘。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在守旧势力和守旧观念强大的封建中国,单纯靠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难以积蓄足够强大的力量,中国需要在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中培养变革队伍。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未能守住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代表的军阀窃取,中国陷入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军阀割据之境。其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虽然结束了军阀割据,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但建立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基础上的中华民国政权,沦为专制独裁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捍卫者,终因失去广大群众支持而失败。国民党的失败表明,一个政党和政权如果丧失了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初心,仅仅依靠特定利益群体的支持,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综上所述,各方政治势力的实践从反面证明,在各种矛盾复杂交错的近代中国,一股政治势力要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具备多项条件:在方向和目标上,要始终秉持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不能局限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狭隘视域;在价值和理念上,要坚持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平等政治的理念,坚决摈弃封建等级、天下为我的价值和观念;在路径和方法上,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一场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社会上层、局限于个别领域的政治改良。历史的选择就是人民的选择,各方政治势力没有坚持选择人民,人民便不会选择这些政治势力,历史使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也正因这一历史使命而诞生。

二、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是历史的“宠儿”;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并不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的政党,但是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早期共产党人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毅力和卓越的工作能力,把中国工人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激励他们行动起来,为争取工人自身的利益和解放而斗争。这些工人运动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但整体而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军阀的力量过于强大,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少、力量弱,早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发展得十分艰难。

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敲响了警钟,使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认识到农村和农民的重要性。党的五大提出了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等正确原则,之后的八七会议更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和土地问题越来越重视。认识上的更大转变来源于革命实践,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结合理论与实践,他思考了中国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系统阐述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这些思想上的探索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解决民主革命时期的路线和战略问题的重要成就。

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曲折经历中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并不是什么“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而是在不利条件下的主动创新,是在面对历史局限时的主动出击。之所以能够如此,从方法论上分析,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髓是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恩格斯强调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成功探索与经验,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充满了基于实事求是的主动理论创新。

制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开始。伴随着新型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设和改造,使根据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经济上:实行土地革命,广泛开展互助合作社运动;积极发展财政、金融、邮电、交通等事业。政治上:先后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重视司法建设,先后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文化教育上:加强干部教育,举办各类学校,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通过开办夜校补习班,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创办多种报纸杂志。组织上:党组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党员人数激增,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成为党建重点;人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达到很高水平,各种群团组织迅速发展。

一方面,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和纲领,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另一方面,充分动员农村群众,充分依靠农村群众,把农村人口充实为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化被动为主动,把原本不利的历史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中国共产党是唯物史观的实践者,深深懂得历史与人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懂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道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态度,其他政治势力被动接受不利的历史条件,而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对革命有利的历史条件。这种对待历史的积极主动态度,使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具备更多的历史必然性。

三、历史坚守:中国共产党壮大的历史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在主动创造历史中崛起,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壮大。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体现在人的实践行动、人的主观意志与愿望,合规律性体现在某一历史阶段特定的物质生产关系和条件、特定的制度特征和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结果,所突显的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对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坚守。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首先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劳动者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首先要求劳动者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一以贯之地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致力于劳动者的解放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使农民在经济上翻身获得解放;通过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巩固和扩大农民的解放和发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工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使工人阶级掌握了工厂的领导权;领导了“三大改造”,根本改变了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性质;连续实行数个“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心怀两个大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在更高的起点上、更优的方式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体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就是在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果,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守”的结果。

历史的创造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历史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致力于实现历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则是这一理论精神的实践者。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发展和自由。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观念的翻身解放,成功跨越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第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跨越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第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美好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美好生活”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正在跨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第三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守初心使命、不断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发展和自由奋斗的历史。

结语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汲取了其他政治势力失败的经验教训,对革命的主体、对象和策略有了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武器,在历史客观条件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汇聚了强大的力量。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守历史思维和人民立场,不断致力于人民群众的解放、发展和自由,因而始终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执政党。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