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乡村新风尚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研究

作者:蔡成浩 陈 燕 董 磊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15   发布日期:2021-6-22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和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泰州市乡村新风尚建设、创新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选择泰州市经济强、一般、薄弱三种类型的乡村为分析样本,采取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式,对乡村新风尚培育、创新基层治理状况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以期为乡村新风尚引领和深化农村基层治理提供路径参考。

一、农村新风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泰州市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新风尚,持续推动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新时代农村新风尚进村入户、落地生根。调查发现,81.82%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风貌的新变化感觉非常明显,经济强村的老百姓感受更突出。

(一)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提升是农民比较突出的变化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认为,新时代农民“弘扬荣辱观,道德素质提高了”,这是农民最突出的变化。在遵纪守法方面,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法律意识提升了”。此外,“学习文化,思想水平提高了”(90.91%)、“破除陋习,生活方式健康了”(86.36%)、“相信科学,迷信思想破除了”(63.64%)等一系列变化都体现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二)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妇女群体变化最明显

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妇女群体变化最明显。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妇女、农村老年人从“等靠要拿”到自力更生、学会致富技能和本领,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活动更加富足。同时,36.36%的受访者表示,“村干部”变化明显,较好发挥了带头人作用。村干部精神状态普遍良好,有工作热情,有发展思路,有较高威信,能充分发挥主心骨和领头雁作用,这为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调查显示,农民“专心经营,创新创业增多了”(86.36%)、“培训技能,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86.36%)、“拓展就业,收入渠道拓宽了”(77.27%)。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少农村地区搭上了电商快车。如靖江德胜村成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线上线下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产销渠道,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此外,村民夜校、网络学校、农村书屋等在充实农民知识储备、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家书屋、文化中心得到充分利用”(72.73%)、“村级网上服务平台建立健全”(77.27%)、“上村民夜校、网络学校成为习惯”(45.45%)已逐渐成为农村新风尚。

(四)乡贤文化、道德讲堂的活力持续迸发

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在带动村民自治、化解邻里矛盾、传播正能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77.27%的受访者表示,乡贤是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仅次于村“两委”干部。乡贤文化、道德讲堂越来越焕发出新活力;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议事组织已越来越多,进一步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调查显示,“乡贤文化、道德讲堂焕发新活力”(90.91%)、“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引导监督自律”(81.82%),这些方面新风尚转变最为明显。

(五)村规民约引领道德新风尚培育

调查显示,81.82%的受访者表示,“村规民约引领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问及“在乡村治理中,本村的村规民约起到了什么作用”时,超九成受访者表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经常会运用到。”在村规民约的引领带动下,农村中“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婚事不比彩礼比文化”等文明新风尚越来越多,黄赌毒等违法行为难觅踪迹。

(六)清洁、美丽乡村面貌逐步形成

2017年起,泰州市开展了以“清洁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四清四化四改”和“五面清洁”等专项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乡风文明影响下,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政府帮村民整治干净”变为“村民自己保持干净”,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调查中,63.64%的受访者认为,本村“已经形成美丽庭院”,近九成村民表示,环境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认为本村“环境整治,村居环境得到美化”。

二、泰州培育乡村新风尚、推进基层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结构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治理主体十分紧缺

目前,泰州农村普遍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 ,即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老病弱”留守人员多;学龄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少。“两多两少”现象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和基层人才缺乏。在问及“乡村新风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时,排名第一位的是乡村基层人才缺乏,占比高达68.18%。

(二)集体经济衰败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治理基础不够牢固

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泰州市606个经济薄弱村已于2019年12月底全部摘帽,但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依然不足100万元。集体经济不强,导致村集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在部分农村,邻里关系日趋淡漠、疏远,村民对村内事务关注度、参与度不够高,导致村民自治工作及乡村新风尚培育变得较为困难,往往流于形式。调查中,一半受访者表示“村集体经济支撑不够”严重制约了乡村新风尚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遇到的最大难题。

(三)村“两委”班子平庸化比较普遍,治理后劲明显不足

22.73%的受访者认为,“乡风建设、治理合力尚未形成”是基层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一些村委班子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未能充分发挥谋划全局、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在农村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乡村治理事务日益增加,村委领导班子能力不足短板日益凸显。13.64%的受访者认为,村“两委”职能弱化,效率低下,36.36%的受访者表示,“形式主义依旧存在,治理浮于表面。”

(四)文化供给粗放化有待解决,村民素质亟待提升

“乡村公共文化匮乏”是乡村新风尚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调查占比达到31.8%。可见,虽然近年来泰州市高度重视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建成了一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乏味、服务手段不够创新、组织协调机会不够健全,无法满足村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建设成效不如人意。另外,推进移风易俗和村民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5.45%的受访者表示,“陈规陋习、迷信问题仍然存在”,更有40.91%的受访者认为,“村民素质短时间难以提升”。

三、坚持“固本”“塑形”“筑魂”“留人”,多层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加强乡村治理,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惠及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因此,本课题组认为,要在结合市情实际、学习先进经验、顺应群众呼声的基础上,围绕“固本”“塑形”“筑魂”“留人”,创新举措、综合施策,多层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层自治和依法治理水平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培育乡村新风尚、推进基层治理的首要保障,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调查中,有59.09%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共建共享。以党建为核心和纽带,调动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向乡村集聚,健全“党建+宣传”“党建+服务”“党建+网格化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工作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延伸,形成共抓基层党建、共谋乡村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要选拔治村能人,壮大组织力量。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打破身份、职业、地域界限,从乡贤、返乡创业人士、农村致富典型、大学生村官等党员中择优选拔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真抓实干的能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培植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的“能人支书”排头兵,把好的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工作方法带到农村。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能。积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以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尚,健全目标管理、监督检查、激励褒奖等工作体系,积极推行乡村治安、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工作分区分片包干负责,压紧压实党员干部工作责任。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加大村干部“进班子、提职务、变身份”力度,着力提升村干部报酬待遇,提升岗位的吸引力,推动村支部书记扛起主责、聚焦主业。

(二)高起点推进规划建设,高质量推进环境整治

调查显示,68.18%的受访者认为“推进厕所革命、环境美化”最为重要。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更好地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做法,按时保质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户厕改造、垃圾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大力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垃圾清运不及时、水体环境恶劣等环境乱象,有效根除“脏乱差”等顽疾,实现村容村貌质的提升。

二要塑强乡村绿色品牌。通过“生态+”“互联网+”“旅游+”等方式,梯度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活动,大力培育特色田园乡村的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推动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等各类示范村庄“串点连线成片”,建设民风淳朴、风景宜人、产业兴旺的现代新乡村,使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法治文明交相辉映。

 三要营造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宣传引导、严格巡查检查、创新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行“村、小组、户”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奖惩等管理体系,形成人人主动尽责、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长效机制,使乡村成为祥和宁静有灵魂的美好家园。

(三)筑牢核心价值观之“基”,深植乡村文化之“根”

调查显示,81.82%的受访者认为,“打破小农意识,希望不只关注眼前利益,还要看得更长远”最为重要,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不比排场,希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不再盲目攀比”。由此,需将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始至终贯穿农民自觉实践之中,更好促进乡风文明形成。

一要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挖掘整理家风家训,吸取弘扬家风家训中德孝礼义的优秀文化,依托村规民约,把好的风气固定下来,把好的习惯保留下来,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通过宣传上墙、宣讲入户、文化游园、道德讲堂、文艺表演等形式,逐步将先进的文化、道德的温暖、法治的理念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要培育复兴乡土文化。大力推动乡土文化走出去,加强乡土文化的品牌塑造,积极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商品、民俗体验、农家乐等乡土文化产品,着力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小品、文化游园、展示馆厅等文化地标,让乡愁文化、乡愁品牌更加深入民心。

三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场所, 持续提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积极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科技培训、体育健身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程度。

(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在加快富民增收中更好地“留人”

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引领。有68.18%的受访者认为,“乡村基层人才缺乏”是乡村新风尚培育、推进基层治理中的最大难题。

一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调查显示,59.0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需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要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实用型队伍的科技含量,鼓励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等群体回馈故里,支持农村建设。通过打造“一懂两爱”的农村农业工作队伍,让农村的事由有本事、有责任心的人来管,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抓实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主体。有58.91%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精准实用的技术培训,着力提供新型技术和服务技能,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更多机会。

三要抓好创业就业这个关键。搭建服务平台,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努力吸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能力强的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就业,促进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显身手、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0年度泰州市社科研究重点选题“乡村新风尚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泰州分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