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苏州传统家风精神特质及当代价值

作者:王永灿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6   发布日期:2021-6-22

苏州历史上家族众多,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更是不可胜数。这些家族通过吸收儒家文化资源,形成族规、家规和家训,通过教化和践行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处世态度和行为准则。优秀家风经过不断的历史传承,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并且使这些家族历经千百年仍然维系不坠。苏州传统家风主要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治生与治家,并在注重家族生存的基础上重视家族治理与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协调和经邦济民,这使苏州历史上形成了尚文重教、尚德重义、尚礼重廉的性格特质。因此,利用苏州传统家风资源,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一、苏州传统家风的基本特征

家风,实际上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态度的总和。苏州传统家风的发展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个人修养为起点,进而由个人向家庭、社会、国家层层递进的过程。

(一)在个体层面,注重读书与个人修养

苏州历史上的世家望族历来重视个人修养,并将其写入家族的家训之中,要求本族子弟遵守。如宋代叶梦得《石林家训》把修身放到家训第一条,并把立志、好礼、正容等作为修身之切要;洞庭东山《沈氏家训》“始以正心修身,继以孝友睦族,终以丧葬祭祀”,把修身作为家训第一要义,把养心、正身、谨言、积德作为修身的主要内容;常熟《钱氏家训》对个人道德修养明确要求“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形成良好家风的基础。而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道德实践,另一方面需学习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读书无疑是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的首要途径,并且,读书除了进德修身之外,还可以谋求功名,光耀门楣。如昆山朱柏庐撰写的《朱子家训》提出,“读书须先论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他认为,读书之法不仅在于记诵,而且要明义理;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个好人。此外,历史上家族显赫的昆山归氏家族和常熟翁氏家族都把勤读诗书、重视修身作为世代恪守的家训。归氏自唐代开始,就以儒家礼学治家;常熟翁氏家族子弟从小就要接受学习教育,如咸丰十六年的状元翁同龢很小就熟读四书五经。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苏州父子拜相、叔侄状元、兄弟进士的现象不胜枚举,且一直延续至今。

(二)在家庭层面,注重勤俭与睦族

治家是培养良好家风的重要内容。治家一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治生问题;另一方面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即家族治理问题。由此,在治家问题上,注重勤俭节约;在家庭伦理问题上,注重家族和睦。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传统的农业社会决定了中国人对土地的亲近和依赖。因此,无论是贫困人家还是世家望族,都把治生放在家庭生存的首要地位。对家族子弟而言,要治家,应当先学会治生,要治生,应当以勤俭为先。如卯峰《叶氏家训》教导子孙“勤劳稼穑,勤者不匮”“俭贵中礼,俭近于人。”其认为,勤可以补不足,可以由勤而致富;而俭是对物质欲望的有效节制,通过俭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提高道德修养。勤俭持家不仅可以治生,而且还可以养德,自然成为培育家风的重要内容。这种勤俭表现在多方面,不仅耕种要勤,而且学业要勤、做事要勤,因此苏州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注重在勤字上下功夫,如范仲淹从小立志苦读,划粥割齑,二十六岁考中进士,虽官至宰相,仍奉行勤俭二字。此外,和睦是家族能够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家族和睦一方面需要道德教化,主要通过儒家学说,内容包括孝、慈、礼等;另一方面则是强制性约束,主要通过家规、家训、家戒等规范家族子弟行为。通过勤俭与睦族的生活态度与治理方式,不仅可以维持家族生计,保持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更有利于家族的长久发展。

(三)在社会关系层面,注重积德行善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中国是传统的宗法制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最典型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这使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儒家认为个人可以通过修身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苏州传统世家由个人修养到家庭治理,也必然会将这种道德品质和治生观念推广到社会中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苏州传统世家之所以强调积德行善,讲求奉献,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生存;另一方面是相信德福之报,认为先辈积德行善就可以造福子孙,这一点在一些家训中也得到体现。如昆山朱柏庐《治家格言》积德篇所说:“积德知识,人皆谓惟富贵后其力可为……惟于不富不贵之时行善,此其事为尤难,其功为尤倍也。”其认为,积德不必等到富贵之后,而是应当在不富不贵时积德行善才能求富贵。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命定论色彩,但在具体行为中却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实际上是传统儒家的经世意识。因此,具体到他们的社会实践,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国家,大都能做到夙夜在公、鞠躬尽瘁。

(四)在国家层面,注重清廉与爱民

苏州的世家望族,一般分为商贾巨族、官宦世家和文化世家。实际上,这三种世家类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相互转化的。如长洲彭氏家族,原出庐陵,最早尚武,到吴地后受吴文化影响,逐渐尚文,后进入仕途;大阜潘氏,原来经商,迁到吴地以后尚文,在科举上获得巨大成功,在清代中进士9名,举人32名。苏州世家望族之所以能持续不衰,主要通过文化传承、科考入仕的途径,而这些家族子弟在取得功名以后,大多能秉承其家族良好的家风,做到为官清廉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除自身的清正廉洁外,在社会治理上,苏州众多世家望族亦做到爱民如子。如常熟钱氏家族吴越王钱镠在治理吴越国期间,采取保境安民举措,使吴越国经济富庶东南,其家训明确要求“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修齐治平包含了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要求。其中,德性修养是修齐治平的起点,而治平天下是知识分子最高的社会理想。苏州传统望族正是把这种经世理想贯穿于家风之中,通过家规家训的规范、读书教育的训练、不断的历史积累,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苏州传统家风的当代价值

苏州传统优秀家风的形成,是适应时代变化、社会环境影响及家族不懈努力的结果。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家风中的精髓内容,如重教、重德、重和、重经世等观念,在今天社会仍然有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优秀家风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但社会发展也有其独立性。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观,如追求自由独立以及社交网络的不断拓宽,使人格独立、平等意识增强,但同时也导致社会冲突不断发生;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权力的异化及道德的弱化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苏州传统家风最注重德性修养,可以帮助社会成员提高道德意识、道德责任,从而有效约束其思想与行为,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同时,苏州传统家风中重视读书与教育,并把读书和教育作为进德修身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以升官发财作为最终目的,这种家风家教,一方面通过重学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培养自身高尚的人格,这在今天可以避免被金钱和权力诱惑,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高尚。

(二)良好的家风传承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家风的影响也是如此,可以由一家的家风形成对周围家庭的辐射,由周围家庭家风的不断辐射扩展到本地区,从而促成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

当前,由于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过度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相应的社会义务,出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一是个人主义,我行我素,如天价索赔、钉子户等现象;二是道德弱化,如碰瓷、见死不救、损公肥私等情形。苏州传统家风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治国先治家。在治家中需注重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德性修养,注重治生;在处理邻里关系上,注重睦邻、亲邻,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在处理社会关系上,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利用苏州传统优秀家风,推动家风建设,对社会风气而言,将起到正本强基的作用;同时利用家风传承的辐射效应,可以对地方社会发展,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

(三)传统优秀家风有利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尤其注重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塑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仰迷失、腐败变质、形式主义等。究其原因,除外在不良环境影响、制度保障不够、纪律不严等问题外,也与党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家风家教不严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治国要先治党、治党要先治家,家风建设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苏州传统家风内涵丰富,一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既包含了个体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又包含了为家为国为天下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提供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实践途径;二是传统家风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包括勤政、廉政、为民等,这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经验借鉴。

三、苏州传统家风的当代传承与利用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面的历史发展对后面的历史会存在连续性的影响。因此,对待传统家风,需要大历史的态度,批判性继承,做到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明辨是非

苏州传统家风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社会形态,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必然导致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家风建设上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如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读书教育、家庭和谐、积德行善、清正廉洁等,这些都属于积极进取、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但传统家风毕竟属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不可避免地含有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如因果福报、排挤女性、倡导女性守节与忠君思想等,在当今社会具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对于苏州传统家风的吸取和继承,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摒弃传统家风中消极过时的思想内容,吸取和利用积极进取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注重资源整理

苏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中,形成了顾、陆、朱、张、彭、翁、徐、潘等世家望族。这些家族经历数百年积累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并在此影响和引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许多家族因此延续至今。如苏州潘氏后裔在当今的文化、教育、医学等方面仍然出类拔萃。此外,还有在革命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勤劳节俭、注重邻里和谐的新时期家风等,都需要进一步整理挖掘、系统整理。具体来说,要注重对历史突出人物、突出案例、突出言论等,树立典型,提升内涵;对于历史悠久的世家,注重对其家风的历史脉络梳理和内涵挖掘;对于历史上家风传承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和理论研究,提升历史内涵和理论价值。

(三)注重平台搭建

一是利用好宣传平台。传统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平台。一方面是媒体的有效利用,这既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杂志等,又包括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另一方面是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要充分利用苏州传统家风中的物质资源,如故居、展示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实物展示。二是利用好教育平台。利用苏州传统家风进行教育,要入脑入心,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这不仅要利用好宣传教育,更要通过学校及家庭进行直接教育,不仅通过说教的方式,更要通过行为影响、亲身实践等。三是搭建好活动平台。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要搭建好活动平台,注重广泛参与,如推动基层社区或基层党组织开展“树家风、立家训”“家风评选”“家风故事会”,以及相关专题讲座、报告等活动。

(四)注重引导参与

在家风普及宣传及教育活动中,相关管理部门是主导的一方,广大民众则是普遍参与者。宣传教育的效果关键要看民众的认可度和践行程度。因此,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民众,进行广泛参与。一是引导民众挖掘自身家庭或家族中存在的优秀家风,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群众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引导群众参与到立家规家训、树良好家风活动中,营造全社会建设良好家风的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