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8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一本连结82年苏南地方党史的理论刊物

作者:黄胜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97   发布日期:2021-6-22

最近,在社科界学党史过程中,不少同志提到在抗战时期《江南》论坛(半月刊)基础上复刊的《江南论坛》,并由此重温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江南抗战的历史,同时,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还将此事编入“无锡百年党史大事记”。我作为28年前负责筹备复刊并主持《江南论坛》杂志社工作的当事人,感慨良多,思绪难平。

一、 老前辈大智慧:“创刊不如复刊”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祖国大地春潮涌动。无锡作为我国第一工商名城,乡镇企业崛起,苏南模式蜚声海内外。我当时在无锡市委宣传部任职,并主持无锡市社科联工作。彼时社科界团体众多,思想活跃,同时与苏南诸市理论交流频繁,但无一本公开理论刊物,由此我便萌发出想办一本以总结、研究和宣传苏南改革发展为宗旨的理论刊物的想法,但是当时出版主管部门给的回复是:不行,地级市是不允许办刊的。我一时茫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接待《大江南北》(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主办)杂志社社长陈阳时,陈社长告诉我:“抗战期间新四军在你们无锡梅村创办了一本论坛性质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叫《江南》论坛(半月刊),发行遍布江浙各地,后因日寇扫荡被迫停刊,但这本刊物宗旨是宣传抗战,指导抗战,在全国很有影响。能否借用这个刊名,继承新四军革命传统,将它复刊为江南改革开放的刊物?依我看,你们创刊不如复刊,事情可能要好办一些。”老革命,大智慧。我一听来了精神,赶忙请教陈社长,如何复刊?陈老非常认真地同我讲:“恢复使用抗战时期的《江南》半月刊刊名,须征得健在的新四军老同志们的认可,特别是要征得叶飞将军的认同,叶飞将军不仅是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与谭震林等一起领导了当年《江南》论坛(半月刊)的抗日宣传工作。”

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社长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接下来,我们加紧联系和访问了上海、北京、南京和无锡的一批新四军老同志。这些老同志,大多是上个世纪30年代参加新四军在江南坚持抗战的老战士,当时都已是耄耋老人,年迈体衰,但一听到我们要将当年的《江南》半月刊复刊,他们顿时兴奋异常,对我说:在那个年代办刊物,苦难和危险始终伴随着我们,但我们在战斗中办刊,在办刊中战斗,硬是挺过来了!在参与当年办刊的新四军老同志中,有一位叫蓝瑛的老人,他离休前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我第一次在上海寓所访问他时,当他听说我们要恢复《江南》半月刊,他激动得眼中闪耀着泪花,他告诉我们,抗战中上海沦陷,他悄悄地投奔新四军,直接参与了《江南》半月刊的采编工作,在那些刀光剑影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一言难尽……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交,在1998年、1999年分别在南京和无锡举办的《江南论坛》复刊59周年、60周年的纪念座谈会上,他两次应邀前来参会,忆过去,讲传统,感人至深。在征求新四军老同志意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根据陈阳社长的意见,专门具书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写了专题报告,后来,由上海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同志赴京面呈叶飞将军,得到了叶飞的充分肯定,并派人送来“办好江南论坛”的亲笔题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彭冲还专门给无锡市委发来支持江南论坛复刊的函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6月,正是基于恢复当年新四军创办的《江南》论坛(半月刊)刊名为由,同时,加上无锡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地区,需要总结宣传推广苏南发展经验,我们在无锡市委、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将复刊的申请报告直接报送到中央宣传部,在中宣部的过问下,国家新闻出版署很快受理并破格批复了我们的复刊申请。

芦荡火种,薪火相传。正是在叶飞、彭冲和一批新四军老同志支持下,我们秉承新四军办刊传统,不仅顺利地办起了苏南和环太湖地区唯一的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区域性综合性刊物《江南论坛》(双月刊),而且坚持了正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刊新路,刊物事业搞得风声水起。几年后,《江南论坛》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江苏省优秀社科期刊。

2003年,根据国家调整报刊的部署,江苏省各版块和条线数十种报刊被压缩停办,《江南论坛》是得以保留的为数极少的几家理论刊物之一。当时省出版局的负责人对我说,“正是从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考虑,这次省里没有将你们刊物列入压缩对象,希望你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红色文化遗产,再接再厉,通过你们的论坛更好地总结江南、宣传江南、发展江南。”

多年来,《江南论坛》在上级支持和各方面合作相助之下,不负众望,一以贯之地践行办刊宗旨,锲而不舍,奋发努力,使刊物不断有新的发展与亮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想当年恢复举办《江南论坛》的过程,心中充满感慨。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支持我们事业的领导和朋友都已离退休,有些人早已离世,然而,虽时过境迁但往事常现眼前,曾经历烽火考验和改革开放洗礼的《江南论坛》这张理论名片还在熠熠发光。

二、 《江南论坛》党史性质的特点

(一)该刊既有地方党史的文献性和标志性,又有地方党史发展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1939年5月,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江南》论坛(半月刊),是江南地方党史和文化出版史上的一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党领导江南人民奋起抗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938年12月上旬,在中共无锡县委授意下,无锡抗日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简称“抗联会”)在梅村成立。次年5月初,叶飞、吴焜率领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于同月中旬到达无锡梅村。为迎接“江抗”,积极配合部队开辟和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东路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东路特委)组织“抗联会”,在梅村小学操场召开3000人大会,欢迎“江抗”部队东进抗日。同时,又以“抗联会”的名义在梅村荆村成立江南社,创办江南特委机关刊物《江南》半月刊。6月底“江抗”奉命从无锡出发继续向东挺进,去苏(州)常(州)太(仓)和昆(山)嘉(定)青(浦)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抗日阵地。《江南》便随江南特委机关东迁至苏州地区吴县董家浜、沙家浜一带出版发行。此时《江南》的编辑为苏(州)(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出版股,印刷为江南社油印处,发行为江浙沪各地抗日团体负责人和地下党联络站,定价为每期法币5分,后改为一角半(见北京图书馆所藏1939年9月5日出版的《江南》第5、6期合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对敌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江南社从常熟东的塘市西迁至江阴长泾习礼桥西的后二房和旗杆下两村。不久,江南社因敌人扫荡遭到重大损失,遂与东进社合并,仍称江南社,继续出版《江南》,直到1941年7月,日伪先后在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反复进行大规模“扫荡”“清乡”,《江南》不得不被迫停刊。

《江南》半月刊除政论文章外,其他各种体裁的文字形式都有,内容丰富,导向性、可读性很强。谭震林、叶飞、林枫、张英、吴仲超等党政军负责同志经常为《江南》撰稿。它为唤起江南人民认识对敌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坚持抗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和发展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抗战时期的〈江南〉论坛》(载《江南论坛》199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的,它“在抗战时期的革命出版史上留下难忘的一页”。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江南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无锡乡镇企业“一包三改”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以无锡“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为特征的苏南发展经验,享誉全国。深入而系统地总结、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包括无锡地区的丰富实践,并不断加以指导和推进,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宣传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突出工作,为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立足无锡、面向苏南,辐射全国的理论阵地。由此可见,在抗战时期《江南》半月刊基础上复刊的《江南论坛》,正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人民建设新的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无锡和江南党史发展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体现。

(二)抗日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两本同名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方针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伟大政治斗争和政治任务

抗战中诞生的《江南》半月刊,其办刊宗旨就是反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江南军民抗日斗争。它的办刊方针是宣传抗日形势任务,传播抗日斗争经验,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指导抗日斗争实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全党工作着重点已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年代恢复创办的《江南论坛》,其办刊宗旨就是在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总结研究和宣传江南改革发展,推动江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办刊方针是“以经济理论为主,应用理论为主,江南特色为主”,即“三为主”的方针。

江南绿如蓝,论坛红胜火。在正确的办刊宗旨和“三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江南论坛》从1993年复刊,作为一份区域性综合性理论刊物,两次扩大办刊区域,在跨区域的传播上走了一个三部曲。第一部曲,《江南论坛》从1993年复刊到1996年,是省内跨市联办的苏南地区的刊物;第二部曲,从1997年到2002年,是环太湖地区的跨省区刊物;第三部曲,从2003年至今,努力办成长三角地区诸城市的信息平台。该刊复刊28年,共出刊300多期、4000多万字,被国内外媒体转载或被各级党政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采用后不同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章不在少数。《江南论坛》不仅为无锡和苏南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指导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恢复抗战时期的《江南》刊名,既体现了新一代江南人的眼光和智慧,更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与期盼

社科界有人云:“办报难,办刊难,办学术期刊尤其难。”然而,我们深知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阵地的重要。在我党成立前后,也就是那个“觉醒的年代”,靠的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创办《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杂志,来唤起民众,改造社会,推动革命,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后,在江南这块热土上,成功地创造出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创造条件办一本区域性学刊。记得在北京走访新四军老同志时,接待我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当年我们一边办刊,一边战斗,常面临枪林弹雨的袭击,可以说脑袋系在裤带上,钢笔蘸在血水里,有些同志还牺牲了生命。那时候刊物根本不能像今天这样公开发行,如今解放了,我们党掌握了政权,完全应该让它公开发行,而且要进一步办好它。”特别是当我们将恢复《江南》刊名的想法和请求,向叶飞将军汇报后,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这些新四军将领和老同志的谈话、指示、题词,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而博大的革命情怀和对我们进一步办好刊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切期盼。

1998年6月的一天,无锡市委副秘书长金荣庆来电通知我:北京叶飞将军近期将去苏州参加新四军“浒墅关大捷”纪念活动,近日顺道无锡,他特地提出约个时间要见见你,了解一下《江南论坛》办刊情况。我说,“哎呀,金秘书长,真是不巧,我现在人不在无锡,而在境外出差,那怎么办呢?”金秘书长说,“不要急,我来向首长解释一下。”我说,“好的,首长有什么指示请及时传达。”翌日,金秘书长来电话说,“叶飞将军向您和杂志社的同志们问候,希望下一次来锡,到《江南论坛》杂志社看看!”然而,谁会想到这一次的遗憾成了我终生的懊恼。1999年4月18日,北京传来叶飞逝世的噩耗,我和《江南论坛》的同志们悲痛万分,只能在杂志上刊文悼念叶飞将军。

(四)利用红色资源举办《江南论坛》,凝聚了党的历史上过去和现在两个时代办刊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当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党为了唤起民众的觉醒,号召人民奋起抗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成立江南社,创办《江南》半月刊,那一期期刊物,像一支支火把,照亮了人们救亡图存的道路;刊物上一篇篇文章,无异于一把把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哪能容得下它的一席之地,因此当年《江南》办刊人如果没有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不可能将刊物办起来的。时代已逾近一个世纪,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进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期,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情况下,地级市由于不具备举办理论刊物的条件,因此不让办刊,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新时代的江南人,敢于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善于利用红色资源,终于将《江南论坛》办起来,而且越办越好,内中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若没有一种开拓进取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样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至此,人们不仅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办刊人联手努力,成功复刊,更感受到了两个时代的办刊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党的文化工作和报刊工作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它恒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将在党史上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全国开发区人大研究会)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