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4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书评 首页 >

城市历史的文化符号

作者:张颂炫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32   发布日期:2021-6-22

沙无垢先生曾任无锡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是一位从事无锡园林建设工作有50多年历史的“老园林”。他既是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也是无锡园林的研究者、宣传者,著述甚多,影响很大。《无锡园林十二章》是他的近作。有评论者指出,该书无论是对专业读者、业余园林爱好者乃至旅游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无锡园林的优秀读物。该书的起因是沙无垢先生应“江苏省最美书店”之一的无锡百草园书店之约,在书店举办的年度公益活动中讲一讲无锡园林文化。出于对无锡百草园书店多年来立足精品图书销售,弘扬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坚守精神的感召和支持,沙无垢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园林是城市历史的文化符号,它蕴藉着丰厚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美学的等等元素,既赏心悦目,又学问很大。写无锡园林的专著和文章很多。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沙无垢先生对这个情况是清楚的。如何讲出特点和新意来,这是有难度的。难度就是高度。沙无垢先生在构思讲座的形式和内容时,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如下的宗旨:第一,通过梳理归纳,说清无锡园林的肇始、延革、变迁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听了这个讲座后,对无锡的园林就有了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这中间的重点是要讲清无锡园林的硬核:即它的纵向性和横向性。纵向性是它的来龙去脉和诗情画意;横向性是无锡园林中的城市园、山林园和江湖园这三大板块的空间造型艺术。第二,要做到“让大学教授有兴趣听,让高中生能听得懂”。这就必须将专业的学术性和普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听了长知识,扩大受众面。第三,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接地气的内容,”来讲好无锡园林,使它具有可听性、可看性,增强吸引力。讲座举办后得到了书店和听众的认同和认可,纷纷建议沙无垢先生将讲稿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无锡园林十二讲》这部书。该书问世以后,购者踊跃。第一版出的书,已经销售一空。

一、《无锡园林十二章》梳理了无锡园林的肇始、延革、变迁的历史,理清了它的发展脉络,对无锡园林发展中的重要的历史节点,作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具有系统性

“园林好玩,到处悦目怡情。但解读园林,的确比较困难,怎么办?”沙无垢先生从纵向切入,来叙述无锡的园林历史,力求让大家对无锡园林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无锡属吴文化区域。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和耕作技术,使得这片“荆蛮”之地,进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是吴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泰伯是无锡人的始祖,他开创了江南文明的新纪元。从此有了勾吴国,有了无锡城。无锡园林的源头在哪里?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过怎样的辉煌?沙无垢先生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比较系统的解读。有这么一说。吴王阖闾曾在马山营建过避暑宫,如果真有这么回事,无锡园林就有2500年的历史了。沙无垢先生通过研究认为,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学术层面,避暑宫遗址应有考古发掘作证实,仅靠记载或相传是站不住脚的。为稳妥起见,他倾向于把无锡园林的肇始阶段暂定在1600年之前的南朝刘宋时代。这是有道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就诞生在这个时代之中。这是带有标志性的事件。由此,无锡园林步入了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考证的历史时代,这是无锡园林的滥觞期。顺着这条主线来展开,沙无垢先生阐述了在以后的发展中无锡园林有过三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明清。此时,无锡造园之风遍及城乡,一批名园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愚公谷和寄畅园。第二个高峰期得益于清末民初工商业的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实业家先后营造了梅园、鼋头渚、蠡园等诸多园林,一时享誉中外。第三个高峰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无锡园林进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期。一批古典园林、近代园林经过保护、整修、缀联、拓展,形成今日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梅园横山风景区(梅园公园)、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蠡园风景区及蠡园四大板块。与此同时,一批新园林拔地而起。央视无锡影视基地、灵山胜景、雪浪山生态景观园、青山公园、鸿山遗址公园、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个梳理和概括很重要,提供了一个了解无锡园林历史、理解无锡园林文化和欣赏无锡园林景观的提纲挈领式的指向。

二、《无锡园林十二章》在解读无锡园林的过程中,导入了“文化理念”“历史积淀”“艺术特色”等概念和元素,讲述了何谓园林,何谓园林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影响、渗透、交融的关系,富有知识性

何谓园林,何谓园林文化?这是每一个阅读《无锡园林十二讲》的读者都想知道的概念。沙无垢先生是这样论述的。“园林是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植物为肤发,建筑为脸面,尤以标志或主体建筑为点睛之笔,又按一定艺术法则把它们组合成景的,蕴含着历史人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供人游赏休憩的活着的艺术品。这里面,山水、植物、建筑是物质文明,艺术法则、历史人文、诗情画意是精神文明,合者为园林文化。”由此,人们知道了何谓园林,何谓园林文化的概念。怎样来欣赏园林和理解园林文化呢?沙无垢先生既是园林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是建造园林的行家,他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通过举例来加以概括和说明,让读者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这种叙述的方式在《无锡园林十二讲》中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到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园林产生的影响、渗透和滋养时,他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后面的大花园,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它的建筑特点是左右对称的。有人开玩笑说,你看了它左面的一半,就知道了它右面的一半。中国园林就不是这样处理的,而是山(包括地形)水相应,水石交融,山多一点,可以,水多一点,也可以,只要看起来舒服、得体、合宜就好。又把山的影子,山上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水边水中廊榭、桥梁的影子,还有天上云彩、飞鸟的影子,全都倒映在像大镜子一样的水池里,景观成倍地增长。因此,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园林,各有其美,美美相容。这样的解读,形象、活泼、生动,对读者如何来欣赏园林,了解园林文化是大有帮助的。

三、《无锡园林十二章》分析了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围绕建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学识修养、人生际遇和社会交往这些要素,提供了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诸多信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无锡园林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寄畅园为例,它有“江南园林甲天下,寄畅园林甲江南”之誉,是无锡园林的代表作。沙无垢先生在《无锡园林十二讲》中对寄畅园作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园林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寄畅园就是遵循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建园的。穿插在其中的几个故事,大大增强了可读性,令人回味。比如:秦家第三代园主秦燿,中年突遭变故,罢官还乡。由于心情抑郁而生了一场大病。在此景况下,为排解心中的郁闷,他从先贤庄子的《庄子·秋水篇》中吸收精神养分,在寄畅园建了一个“知鱼槛”。为此,秦燿作诗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生。”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艺术是有让人顿悟的作用的。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使秦燿走出了生命的低谷。康熙六次、乾隆五次到寄畅园,甚至在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内仿寄畅园而造了一座园林。当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两度造访寄畅园,其有一次在大热天里喝着惠泉酒,在墙壁上题诗,去八音涧冲凉,留下一段佳话。有人考证,《红楼梦》大观园有寄畅园的影子……

除了介绍园林外,该书还介绍了无锡的运河、黄埠墩、西水墩、公花园和书院园林等,真正起到了一书在握,让人受益的作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