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产经研究 首页 >

南京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研究

作者:周成 王旭 占旭洁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40   发布日期:2021-5-19

2017年6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体现了党中央对产业工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进一步表明了产业工人在推进制造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产业工人能够多大程度地促进产业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取决于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高低,全面提高产业工人能力素质具有重大且先决性的意义,也是“人才强国”“人才兴国”背景下推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制造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一步推进先进制造业等政策的提出,如何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提升产业工人各方面能力素质水平更显得举足轻重。

2019年,江苏省启动了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工作,2020年初,江苏被列为全国2个全面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同时南京被确定为江苏省产业工人改革试点城市。此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划定了一个地区、一个园区、一个行业、8家企业共11个单位作为产改试点工作的全面试点单位。这既是推动南京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加快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更是贯彻落实国家以及江苏省相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能力素质提升的现实要求。

一、南京产业工人能力素质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南京市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建筑、钢铁、航天、车辆、电力和航海等行业,笔者立足于产业工人所在企业,选取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航天晨光、中国中车南京浦镇车辆、南京钢铁、国家电网南京供电公司、南京玻纤院、太平洋建设和中建八局等产业工人数量较多的大型企业,以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来看,南京产业工人在岗位上呈现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断形成,但也发现,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工人的发展壮大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产业工人,尤其是高技能、技术型产业工人供给不足。据江苏省总工会调研统计显示,处于新兴产业一线、能够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还不到高技能人才总量的1.7%。以南京为例,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虽较高,但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产业工人比重偏低,农民工占产业工人总数的比重超过45%,表明南京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和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二)培育体系不健全

从制造强国德国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来看,理想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产业工人所属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即内部的能力素质培训提升机制,该培育主体是企业,这是国内外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最主要的培育形式。被访产业工人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小学、中学、中高职毕业后,所在企业提供的技能培训供给占比超过83%,对这部分群体进一步访谈,当问到“你对单位技能培训的健全程度评价如何”,仅有23%的被访者选择“很健全”“健全”,77%的员工选择了“一般”“不健全”和“很不健全”。另据对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访谈和员工材料的梳理,结果显示不少企业在产业工人内部培训体系上确实存在责任主体不明、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培训需求和评估机制缺乏等情况。其次是以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机构为代表的外部培育体系,从调研数据来看,南京产业工人就业后,能够参与到外部培育的机会非常少,仅有17%的产业工人有过参与外部培育培训的机会,主要是个人职业学历提升、企业指派和鼓励工人参加的社会化培训等,这种情况呈现了外部技能培训供给不足和形式的单一。事实上,很多深层的工业创新和技术改造都是需要依靠外部厂商、供应商、职业院校等主体开展相应的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总之,南京产业工人的培育体系不太健全,内外部能力素质培育体系未能有效衔接和呼应,甚至出现了外部能力素质培育体系脱节的情况。

(三)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淡薄,职业身份认同感较低

调研发现,部分产业工人缺乏主人翁意识,自信心不足,认为自身学历低、在企业内部职位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是否长期从业存在犹疑态度。同时,对产业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较低,“为人打工,听人使唤,低人一等”等心态是被访者接受访谈时较为常见的描述语。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产业工人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工作环境不如意、职业倦怠、升职瓶颈和家庭生活压力等也对产业工人的工作状态和心理产生影响,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产生,这些都不断冲击着产业工人的自我认同度。

二、南京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一)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提升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背景和新的要求。近年来,南京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之城”建设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重要发展战略,将带来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对高素质产业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新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理想、信念、技术知识与创新、责任和献身精神的产业工人,对实现产业工人全面发展、推动南京创新之城建设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因素

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战略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与产业工人自身、企业、政府和职业院校等主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多元主体能否基于各自责任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的产业工人培养格局,是南京产业工人能力素质能否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

1. 个人层面

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精神形成和产业格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调研显示,南京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在个人层面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仍存在对职业技术工作的偏见,有90%正在参加学历深造的产业工人认为,要通过学历进修,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任职资格,以摆脱一线生产的工作,祛除产业工人的身份。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从事机械化和装配线工作的员工,工作单调乏味程度在不断加深,致使他们更容易陷入倦怠和空虚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其创造性活动,制约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 政府层面

政府是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定引导产业工人的发展与改革。当前,南京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高技能产业工人供给不足、产业工人职业地位较低等情况,单靠企业和产业工人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制定合规的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来引导产业升级发展和改变社会观念,吸引更多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到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中来,这也是目前世界主要制造大国的通行做法。

3. 企业层面

从对南京企业的调研来看,缺乏系统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是制约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部分企业未开展产业工人培训需求调研、组织实施和培训评估工作,多采用单一的培训项目,其形式大多是传统的课程讲授或实操技能演练,缺乏多元化的赛训结合等内容,同时与企业外部的行业、市场和职业院校也较缺乏有机协同的产业工人培育合作机制、课程和师资。

4. 职业院校层面

职业院校是产业工人在就业前进行最为系统职业技能学习的责任主体,包括各类各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产业工人提供的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产业工人就业后所能参加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从调研来看,虽然大多职业院校在产业工人培养上已与企业形成产教融合机制,但合作深度仍较低,绝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在校学员到企业实习,完成部分实操课程学习的阶段;职业院校和企业互派人员进行交流不多,已就业的产业工人重回职业院校进行“回炉学习”的更是少之又少,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呈形式大于内容态势,深度和宽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南京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的对策思考

基于责任主体的应然角色和职能,系统考虑新时代南京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使推进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协同更具有序化和组织化。因此,本文将从个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

一是改变固有观念,提升职业认同感。受传统观念影响,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一直较低,这需要产业工人自身改变观念,了解且认同自己职业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发展意义。从心理上能够平等地看待产业工人职业身份,树立以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为标杆的崇高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二是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产业工人需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当成一种职业责任和职业觉悟,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和武装自己。如在工作之余,可以对本职工作进行总结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等。同时对产业工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它是产业生产线得以运转的最重要能力,因此,产业工人不仅需要掌握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还应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拓展学习一些独特的技能,如根据机械化或信息化生产线的特质,进一步学习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操作技巧,钻研每一种机械化操作下的工序逻辑等。基于此,不断更新产业工人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修养,既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产业工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制造业对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工人要通过不断自学、进修,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内涵和精神修养的同步提高。

(二)政府层面

要牵头搭建产业工人成才平台,健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对此,南京市政府可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搭建各类技术竞赛平台,兴办各类赋能培训活动;加大“南京工匠”和职工创业创新先进典型等评奖评优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提高技能补贴标准,增强产业工人学习的动力;推动职业院校和产业单位校企合作,鼓励园区或企业成立类似“天加大学”“宝桥夜校”的学习培训机构;借鉴德国制定的《企业职工培训法》等法规体系,推动企业和产业工人能力素质培训走向法治化。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产业工人向技能型、创新型和知识型劳动者大军转型,从而提升南京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企业层面

一是根据自身情况,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产业工人能力素质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内部产业技能培训师培养与建设的同时,积极外聘职业院校资深教师、行业协会高级技术人员、同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联合开发编制产业工人培训教材,为职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鼓励产业工人积极参加公司内部或行业主办的各类各级技能大赛、技能攻关、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劳模(大师、工匠)带徒等技能交流,从而激发产业工人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

三是加强与南京相关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既补充理论化教学和场所的不足,又能加强自身设备的实操教学利用率,提高学员的产业技能水平,促进产业工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四)职业院校层面

对职业院校而言,要以南京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改革办学体制及课程设计,加强与企业进行产业化项目的整合与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引导职业院校走产业特色、产业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具体来看,促进完善职业院校教育体系需从规范化教育和技术升级培养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更加规范化的产业工人培养路径来推进产业工人能力素质提升;二是针对产业升级转型和技术改造领域,职业院校要适时对课程设计和授课形式进行相应调整和变革,建立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培育路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观念的转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加强对职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产业工人的职业身份。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2228);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013654023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